胫骨远端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对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围术期应激状态的影响比较

2019-08-29 08:56姚鹏浩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骨板粉碎性髓内

姚鹏浩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脊柱骨科,山东邹城 273500)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临床骨科一类较为常见的骨折性疾病,常伴有一定程度相关软组织损伤,该病于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毕竟属创伤性治疗手段,处理不当,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伴随有感染风险,加重临床疾病负性预后[1-2]。而就外科手术而言,患者术后应激状态与术后恢复间的相关联性已经临床证实,良好的应激控制可促患者术后康复进度。而通过对患者围术期展开正确的应激评估,对其后续的手术展开甚至术后恢复均影响显著,促进作用值得肯定[3-4]。该文研究对象选择为该院2017年9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探讨锁定接骨板与胫骨远端髓内钉对其围术期应激状态的影响,分组论证,详情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该院60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分组原则参考治疗方式差异进行。其中一组实施胫骨远端髓内钉手术方案,30例,为髓内钉组,组内男女患者比例17∶13,平均年龄(42.57±6.48)岁;另一组实施锁定接骨板手术方案,30例,为接骨板组,组内男女患者比例18∶12,平均年龄(42.31±5.76)岁。两组基线资料(P>0.05),可作研究对象。下附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最高不超过60岁,最低成年;②患者骨折发生至入院接受手术治疗时间不超过3 d;③经相关影像学诊断,两组患者均符合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诊断标准;④自愿加入该次研究。

(2)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患者;②存有其他骨折合并;③存有相关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严重脏器受损者;④合并感染者;⑤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1.2 方法

(1)髓内钉组:行胫骨远端髓内钉固定手术,患者取仰卧位,麻醉生效后入路位取小腿下段前外侧位(开放性骨折创口入路),组织分离后充分暴露骨折端,重建胫骨远端解刨结构,确定斜坡位进钉点后以手锥开口,给予常规扩髓,透视镜下辅助置入合适长度髓内钉(可达胫骨远端软骨下骨近端),放置远端导向器,沿内侧最远端锁钉穿入,后根据骨折块大小穿入第二枚锁钉加固,再倒打主钉向骨折端施加压力后行近端锁钉穿入,当存在脚踝合并骨折时,以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合并股骨干骨折以髓内钉固定。

(2)接骨板组:治疗方案选用锁定接骨板展开治疗,同样术中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待麻醉生效后正式启动治疗,将患者小腿部位进行垫高操作,并行透视辅助,将骨折部位复位后,选用克氏针固定,手术切口选择位置为足踝前内侧,切口长度约5.0 cm,选用适合的锁定钢板进行患处骨折位固定。其他治疗手段包括围术期护理两组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两组术后1 d及术后1周时进行患者肘静脉血采集工作,离心后以酶联免疫测试法分别对其血清中应激激素、炎性应激及疼痛应激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论证。其中应激激素包含有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去甲肾上腺素(NE);炎性应激包含有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IL-8);疼痛应激包含有前列腺素 E2(PGE2)、缓激肽(BK)与P物质(SP)。对比纳入统计学。

1.4 统计方法

对该文中所有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后汇总,依照类型辅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观察指标中应激激素、炎性应激及疼痛应激指标均属计量资料,采用t计算,表达以(±s)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应激激素对比(±s)

表1 两组应激激素对比(±s)

组别C o r(n g/m L)术后1 d 术后1周A n g-Ⅱ(n g/L)术后1 d 术后1周N E(n g/L)术后1 d 术后1周髓内钉组(n=3 0)接骨板组(n=3 0)t值P值2 3 9.7 8±2 3.8 4 2 5 8.4 7±2 6.9 2-2.8 4 7 0.0 0 6 2 0 6.4 9±1 8.7 6 2 0 9.7 5±1 8.4 4-0.6 7 9 0.5 0 0 5 8.3 5±5.8 6 6 6.4 2±6.7 4-4.9 4 9 0.0 0 0 4 6.3 2±4.7 3 4 7.9 8±5.2 3-1.2 8 9 0.2 0 2 2 6 1.5 7±2 5.8 7 2 9 5.4 7±3 1.5 7-4.5 4 9 0.0 0 0 2 2 4.3 3±2 0.5 6 2 2 7.5 6±2 1.7 1-0.5 9 2 0.5 5 6

表2 两组炎性应激对比(±s)

表2 两组炎性应激对比(±s)

组别P C T(n g/m L)术后1 d 术后1周I L-6(p g/m L)术后1 d 术后1周N E(n g/L)术后1 d 术后1周髓内钉组(n=3 0)接骨板组(n=3 0)t值P值2 3 9.7 8±2 3.8 4 2 5 8.4 7±2 6.9 2-2.8 4 7 0.0 0 6 2 0 6.4 9±1 8.7 6 2 0 9.7 5±1 8.4 4-0.6 7 9 0.5 0 0 5 8.3 5±5.8 6 6 6.4 2±6.7 4-4.9 4 9 0.0 0 0 4 6.3 2±4.7 3 4 7.9 8±5.2 3-1.2 8 9 0.2 0 2 2 6 1.5 7±2 5.8 7 2 9 5.4 7±3 1.5 7-4.5 4 9 0.0 0 0 2 2 4.3 3±2 0.5 6 2 2 7.5 6±2 1.7 1-0.5 9 2 0.5 5 6

表3 两组疼痛应激对比(±s)

表3 两组疼痛应激对比(±s)

组别P G E 2(p g/m L)术后1 d 术后1周B K(g/L)术后1 d 术后1周S P(g/L)术后1 d 术后1周髓内钉组(n=3 0)接骨板组(n=3 0)t值P值1 7 2.6 4±1 9.4 6 1 9 4.5 7±2 1.8 3-4.1 0 7 0.0 0 0 1 3 0.1 5±1 3.4 8 1 7 1.5 6±1 8.6 2-9.8 6 7 0.0 0 0 5 8.3 5±5.8 6 6 6.4 2±6.7 4-4.9 4 9 0.0 0 0 7.2 8±0.9 7 9.5 8±1.0 1-8.9 9 6 0.0 0 0 1 3.3 4±1.4 4 1 6.4 8±1.6 2-7.9 3 5 0.0 0 0 5.8 2±0.7 1 7.8 9±0.8 4-1 0.3 0 8 0.0 0 0

2 结果

2.1 两组应激激素对比

术后1 d两组应激激素表达水平比较,髓内钉组优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性应激对比

术后1 d两组炎性应激表达水平比较,髓内钉组优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疼痛应激对比

术后1 d及术后1周两组疼痛应激表达水平比较,髓内钉组均优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临床骨科一类较常见骨折类型,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合临床实践可知,该类患者因骨折部位的特殊性,促使其血运相对较差,并一定程度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加之外科手术本就是创伤性治疗手段,患者受骨折疼痛侵扰,机体本就处于强应激状态,结合手术创伤,虽然临床可通过加强对其的针对性护理以缓解相应术后应激,但仍无法彻底避免应激反应的出现[5-6]。

该次研究主要针对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应激激素、炎性应激及疼痛应激进行对比论证,旨在分析胫骨远端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两种手术方法下,哪一种对患者术后综合应激更小。结合该文研究结果,髓内钉组在应激激素与炎性应激方面,分别于术后1 d时优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两组应激均有显著恢复,此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疼痛应激方面,髓内钉组术后1 d及术后1周水平均优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胫骨远端髓内钉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综合应激反应更友好。究其原因,手术切口等创伤是致患者术后应激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胫骨远端髓内钉手术所造切口相较更小,对患者骨膜的破坏程度相较更轻,进而保障骨折治疗的稳定性,促进更好的预后控制[7]。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疾病的治疗,应用胫骨远端髓内钉手术,对患者应激影响更小,促良好预后,临床可取。

猜你喜欢
骨板粉碎性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