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2019-08-29 08:57孔祥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腕管踝关节综合征

孔祥生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南区骨一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1]。有研究表明[2],糖尿病与骨质疏松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骨质疏松又加大了骨折的风险。踝关节骨折并不常见,但是由于踝关节较为灵活,在外伤发生后容易出现发生腕管综合征,影响运动功能。有报道称手术对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该研究选取了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踝关节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常规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住院诊疗的踝关节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入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患者。观察年龄41~84 岁之间,平均年龄(57.45±19.82)岁,对照组年龄分布在 40~81 岁之间,平均年龄(55.83±21.05)岁。该研究方案已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与患者或其家属签署入组实验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患者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大于3年;踝关节骨折3个月以内并合并腕管综合征;证实患者骨折非病理性骨折;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各项指标合格能够进行手术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入组标准;患者处于急性感染期或身体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均根据血糖情况制订血糖控制计划。实验组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腕管松解术。首先对患者进行浸润麻醉,于掌侧做切口以暴露掌腱膜,对掌腱膜进行切开并钝性分离,离断腕横韧带,对于腕管内的增生及囊肿进行切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正中神经。而后切开松解包膜并对骨折及脱位进行复位加固定,最后进行冲洗缝合,最后加压包扎。术后将患肢抬高并止动,给予药物辅助恢复。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手法复位,并进行腕中立位前臂U型石膏夹板固定,并注意调整夹板角度。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经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对各组间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情况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9.36%(42/4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83%(3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情况[n(%)]

2.2 VAS疼痛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分组V A S疼痛评分实验组(n=4 7)对照组(n=4 7)t值P值2.0 7±0.9 7 4.6 8±1.4 2 1 2.5 4 6<0.0 5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分组住院时间实验组(n=4 7)对照组(n=4 7)t值P值1 1.7 9±4.1 2 2 1.5 4±7.0 8 1 1.3 0 3<0.0 5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85.11%(40/47),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0.21%(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以骨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机体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特征。常发病于中、老年人,尤其在已绝经女性的中发病率最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骨折,从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3]。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常因胰岛素分泌减低导致患者骨密度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同血糖间尚无明显定论,但1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都高于正常人。导致骨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视力减弱、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行动不便从而引起的跌倒,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糖尿病导致的骨密度降低。

腕管综合征[4]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引起的正中神经受压。腕管由腕骨及屈肌支持带构成,呈封闭的管式结构。腕管内走行正中神经和屈肌腱(包括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及4条屈指深肌腱)。正中神经位于屈肌支持带下方,与屈肌支持带关系紧密。正常人腕管内组织液压力恒定[5]。若由于外伤或者组织改变导致的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或者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6]。外伤后出现炎症刺激性反应、血肿出血均可导致腕管容积减小、压力增加,从而腕管综合征的发生,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以正中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其中手术治疗包括各种切开手术、小切口减压及内镜手术等,手术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经,缓解患者症状[7]。切开松解减压最好在止血带下进行,可减少或避免造成一束甚至几束正中神经损伤。术后2 d内限制踝关节活动,3 d换药后应及早开始功能锻炼,如腕、手和手指功能练习,术后3周内,可在夜间使用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复发粘连。术后12~14 d即可拆除缝线[8]。

该研究选取了糖尿病踝关节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常规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腕管踝关节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超声引导腕管注射类固醇治疗腕管综合征及其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腕管综合征的肌电图临床分析
神经肌电图与超声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