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国家战略中体现担当作为

2019-08-29 02:59李侃桢
群众 2019年15期
关键词:高质量建设发展

李侃桢

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省发改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强调的“先手棋”“一体化”“高质量”“一盘棋”等关键词,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全局观念、抢抓战略机遇、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为推动全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聚焦战略落实,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

牢牢把握三大国家战略在我省叠加共振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任务分工,切实担负起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加强统筹协调、放大政策效应,全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一是着力抓好《实施方案》细化落实推进。对照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任务,逐一明确时间表、“施工图”和责任主体,实行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从紧从实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专项规划、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密切与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协调对接,加快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市场化的推进机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是着力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相关设区市的协调联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以政策、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保障为支撑,扎实推动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不折不扣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系统推进解决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污染和开发强度大的问题,因地制宜推进沿江生态修复示范段建设,切实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三是着力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着眼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制度经验,加快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引领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省国际产能合作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地方、企业加快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做大做强境外园区等重要载体,推动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加快走出去,促进产业双向国际合作。

聚焦协同落实,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

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江、安徽战略协同,充分发挥江苏经济体量大、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综合优势,切实把握“先手棋”的历史使命、“一体化”的核心内涵、“高质量”的目标取向、“一盘棋”的实践要求,深入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加快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协同上海、浙江,携手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苏州在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统一规划管理、统一生态管控、统筹土地管理、统一投资管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复制推广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制度经验,争取在我省先行落地。

二是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着眼于全省域整体谋划,深化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切实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围绕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加快江北新区建设,以宁镇扬一体化为先导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都市圈协同治理新模式。积极推进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推动苏锡常通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以局部先行一体化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增创全球合作競争新优势。加快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带动周边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沿海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中心区城市间合作联动,推动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

三是促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高质量新型城镇化路径。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优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打造农村宜居宜业新空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着力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高品质基础设施网络。切实加强古镇名村、居住群落、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现代文明水平。

聚焦工作落实,在推动一体化中助推高质量发展

按照“格局要大、胸怀要宽、节奏要快”的要求,用足用好国家战略的政策效应,抓好重要事项落实,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担当作为。

一是全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创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大力实施高技术发展计划,积极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依托各地优势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综合性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一批专业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打通产业与创新成果转化渠道,系统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产业能级提升。研究起草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意见,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点领域集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面向量子通信、未来网络、下一代人工智能、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布局未来产业。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化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协同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探索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是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制定实施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强化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协作联动,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确保覆盖全体居民。着眼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美好,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互联等技术,进一步提供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出行等更多方面的共享便利。建立完善跨地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打造一批区域性信用服务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整体信用环境,发挥好信用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责任编辑:包咏菲

猜你喜欢
高质量建设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