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玛丽莲·梦露偶像体系中的图像符号学设计

2019-09-02 08:31朱雪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8期
关键词:玛丽莲沃霍尔波普

朱雪薇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电影《广告狂人》里有句对白说:“当今世界只有两个女人:一位是杰奎琳·肯尼迪,另一位则是玛丽莲·梦露,剩下的其他女人,不过是对她们其中一个的拙劣模仿而已。”梦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性感符号,她的形象一直被后世解读出更丰富更深层的含义。艺术家爱梦露,大家都爱梦露。

一、玛丽莲·梦露偶像体系的形成背景

(一)玛丽莲·梦露的性感符号

1955年9月16日,梦露闪耀着金白色的卷发,身着一袭白裙,踩着白色的高跟鞋,佩戴白色耳饰,被从地下通道的冷风挑起了裙摆,她伸手压住裙摆,铸就了经典的“梦露式性感”。凭借电影《七年之痒》里的情景,性感的梦露一举扫除了纽约的昏暗,并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性感符号。(图1)

影片中,梦露所饰演的角色是拥有金发碧眼、性感迷人的经典美人形象,具有天真懵懂、心地单纯的性格特征,这些特点成就了她在性感符号里的代表形象:“金发无脑美人(blonde dumb)”。这个形象拥有纯洁无知的心灵,却反差地拥有性感的、动人的外表,因而她的这种性感给人以无害的、易得的心理暗示,为当时美国对性感的理解重新下了定义。然而,这并不是梦露真实的样子,而是市场发展需求所产生的尤物形象。

(二)玛丽莲·梦露的偶像身份

梦露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获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她曾收获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女演员奖,并被电影学会选为上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六名。从后人的视角来看,与其说梦露是演员,不如说她是一位时代和市场造就的偶像。梦露传奇的一生被媒体疯狂报道,人人都想知道梦露最深的秘密,这种热切关注,使梦露的性感形象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后世艺术家们对她的宠爱也成就了她延续至今的影响力。

偶像的存在,具有自我平衡、群体归属和感情依托的作用。她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女人,对于女性群体来说,梦露是女性真正意义上解放的时代先驱,对于男性群体来说,她是“性感”一词的起源,她对“性感”一词的贡献是其余全世界所有女明星加上一圈都比不上的。

二、基于图像学分析玛丽莲·梦露的偶像体系

图像代表了特定文化的基本观念与原理以及其象征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哲学、宗教乃至整个文明的“文献”。艺术家们爱梦露,不只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在大众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流行偶像身份。艺术家们把大众所熟知的梦露形象,从原本为人们所熟悉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将抽象的概念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成功模糊了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界限。本节旨在通过辨认图像,辨析其象征意义,破译《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的制作目的和原因,分析背后的文化征兆。(图2)

波普艺术以玛丽莲·梦露走上顶峰。在梦露去世不久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以她的头像为主要元素,进行了丝网版画的创作。他称梦露的面孔是美的标准范式,她是好莱坞的性感象征。作品中,沃霍尔没有非常细致的进行刻画,而是提取了梦露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她金黄的卷发,性感的红唇,天真善良的眼睛,以及标表性的痣,都在他的丝网版画作品中被强调。这些特征也正是被媒体夸大渲染,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性感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他将几个色彩饱和度高的颜色大面积地运用,完成了一系列色彩对比鲜明、平面轮廓简洁的作品。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中充分表现了波普艺术的复制性和戏剧性。波普艺术的发展也得益于玛丽莲·梦露这一偶像在流行文化里的影响力,这种强大的影响力通过梦露嫁接到了波普艺术上。

> 图1 电影《七年之痒》剧照

> 图2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 图3 电影《嘉年华》宣传海报

波普艺术对梦露的形象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并将梦露的形象重新定位。波普艺术的特性表明,沃霍尔拒绝老生常谈的“个性”之说,也无意于表现作品的“深度”“洞察”等概念。他剥除了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展现了单纯的影像再现。这种不带感情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名望带来的孤独和非人化。

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里,一切都是商品,梦露是商品,她的性感可以被消费,她的肖像可以被贩卖,甚至,沃霍尔自己也是商品,冷漠地为顾客制作批量化的作品。事实上,沃霍尔本人清楚地知道梦露本人与这一形象完全不同。他在见到梦露后曾与自己的朋友谈到,“梦露给大众所呈现的形象与她生活中完全不同。她看起来非常恬静。”在冷漠、可怖的消费社会里,女性被作为吸引男性的性吸引对象出现,他的这系列作品强调了女性在消费意识形态社会里的悲剧与困境。

三、基于符号学分析玛丽莲·梦露的偶像体系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导演文晏凭借电影《嘉年华》荣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项,这部表达导演女性身份和性别议题的电影,激发了观众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作为女性导演,文晏采取独特的女性视角,用玛丽莲·梦露作为影片的隐喻符号,多次出现的梦露形象在电影中贯穿着不同情节的情感变化。文晏问身边的女性朋友:“梦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朋友说:“代表着除了爱以外的一切。”梦露在电影里作为符号学最典型的造型符号,对于人物性格的传递、任务态度的表达具有直接有力的作用,梦露本身作为一种性感天真的女性形象,为这种造型符号增添了更大的戏剧性。影片中所出现的梦露形象为一尊高八米多的梦露雕像,造型来自于梦露代表作《七年之痒》中被风吹起裙摆的经典场景。(图3)

电影中梦露的形象一共出现了五次,开头部分,主人公小米第一次看到梦露雕像,性感的梦露与简单朴素的小米形成了对比,用外在物化的雕像形象衬托现实生活的女孩所承受的苦痛。第二次出现在角色小文寻找父亲无果后,抱着金鱼躲在梦露雕像脚边睡去,这次的梦露雕像则具有母腹的象征意义,这座雕像像一个母亲给了小文依靠。梦露形象的第三次出现,是在小米被经理辞退后,她来到海滩,却看到雕像的腿上被贴满了小广告,她想撕下这些小广告却发现根本撕不干净。小米感到失落又愤怒,这不仅是她对自己喜爱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更因为同样作为女性,而产生受到侮辱的共鸣。梦露雕像第四次出现是被工人拆除的时候,与其衔接的情节是刘会长为摆脱罪行,勾结权威,作假证明并开发布会。这里的梦露则暗示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女性群体的弱势地位,文晏曾说过:“她不曾见过哪位女性活得特别洒脱痛快。”梦露雕像最后一次呈现,是在小米逃离的时候。她骑车飞驰在马路上,偶遇被拆除的雕像,伴随着激烈的鼓点,她仿佛在追逐那座雕像,奔向光明未来。

正如导演所表达的,玛丽莲·梦露代表着“除了爱的一切”,代表着被权威利用或威胁的女性弱势群体地位,以及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地位自始至终居于弱势,女性群体甚至被物化或被奴化。梦露形象的雕像贯穿整部影片,雕像的命运起伏作为情节的隐喻符号,在表达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窘境与现实。

四、结语

梦露的一生在我们看来是华丽又短暂的。当我们想到玛丽莲·梦露的偶像形象时,不仅会想到那段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时至今日,她的形象依旧经典。梦露的“金发无脑美人”形象是一种人为打造的,对某种女性气质的塑造,这种方式使性别气质变成可被重新打造的表象游戏,而并非原本大众以为的浑然天成的性别气质。通过图像学和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她的偶像体系,能帮助我们重新解析梦露形象的戏剧性与象征性。“金发无脑美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像它表面含义那般空洞和世俗,这种形象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之可以不断地被艺术家们用各种方式重新创作、重新解读。随着网络媒介平台的迅速发展,玛丽莲·梦露的偶像体系获得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她影响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同时又被流行文化深刻改造。

猜你喜欢
玛丽莲沃霍尔波普
成为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波普系列之红》
Jay-Z的沃霍尔情怀
潮味波普
漂亮的还击
漂亮的还击
如果女友是本书
如果女友是本书
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