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争日月是屈原

2019-09-02 03:44韩永强付珺
贵阳文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乐平龙船屈原

韩永强 付珺

长江过瞿塘峡,穿巫峡之后,在进入西陵峡之前,做了一个小小的处理,让峡江放慢了脚步,舒缓地扩展出了一个香溪宽谷,让碧绿的香溪河在这里融入了长江。沿着清清的浅浅香溪向山里前行20多公里,有一个叫“七里峡”的峡口,穿七里峡而来的凤凰溪,从这里汇入香溪。

七里峡峡谷幽深,凤凰溪流水淙淙,犹如古筝清音悦耳。悬崖间有幽径,崖壁上或有千年老藤攀援蒙络,或有涓涓细流滴答而落,坠入凤凰溪中。峡谷或有皱褶处,有农舍三五间,修篁簇拥处,有鸡犬嬉戏,炊烟袅袅,恬静怡然。沿小径蜿蜒而入,刚好七里之际,忽然峡尽天开,平畴沃野扑面而来,如果恰是春天,灼灼桃花扑面而来,很多人的心里会跳出“桃花源”三个字!

放眼望过去,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高高耸立的“乐平里”牌坊。这里就是一代伟人,千古光争日月的屈原的诞生地。

屈原生于战国末期楚国,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自幼敏而好学,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间大夫。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忠贞爱国而居于高位的人,自然会受到上官大夫等奸佞小人的嫉妒,他们极尽诬陷造谣之能事,令楚怀王对其疏远乃至流放。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认敌为友,致使齐楚斷交。而怀王明白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无奈之际,屈原奉命出使齐国,欲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再次从事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约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楚都郢,流放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不知有诈而出访,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宣告灭亡。流放途中的屈原闻讯悲愤难禁,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展示了“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卓绝的文学家、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他留下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天问》则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结句,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这些问题,在科学发达到可以上天入地的今天,也没有人可以全面解答,由此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有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还让后人看到了他立体的学识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甚至鬼怪的形象,而且绝大多数是人神恋歌,其想象之诡谲,形象之浪漫空前绝后。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守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御风而行,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他可以头戴花冠与山鬼约会,他可以身佩花环骑虎驱豹去巡游。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探求和苦闷,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想象奇特,浪漫铺排之外,屈原的作品还擅长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又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故里的乡亲们把屈原作为最值得尊崇的人缅怀。乡亲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屈原的故事。其中最为“灵异”的文本是民间传说“灵牛耕田”。传说屈原当年离开乐平里求学时,肩负重籍走到一块水田边,突然捆书的绳索脆断,书籍散落一地,让少年屈原手足无措。就在屈原举步维艰之时,不远处有一位躬耕的老农把套在牛鼻子上的绳索取了下来。来到屈原身旁,用调教耕牛的绳子为屈原捆好书籍,让屈原继续远行。屈原万分感动,却又怕没了牛鼻绳误了老农耕田。老农说你求学赶路是大事,我今年不种田,只误一季,你不去求学会误你一生,耽搁不得。何况我还可以回家再拿一条绳子来。也可以继续耕田呀。听了老人的话,屈原心里得到了安慰,但是他还是有些歉意地走到耕牛前,用双手抚着牛头轻声对牛说:“牛啊,你要听话啊!”没想到屈原话音刚落,牛就响亮地叫了一声并对着屈原点了几下头。老农莫名诧异,扶起倒在水田里的犁,还没有发声,牛就拖起犁铧躬耕而行。到了水田的那一头,老农说“回头回头”,牛真的就不要绳索的羁绊提示,而听着老农的话,自己掉过头来。看到这样的场景,屈原才放心前行。直到今天,屈原走了两千多年了,乐平里的牛还记得屈原要它们“听话”的嘱咐。这一声嘱咐,成了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一道永远的风景——“灵牛耕田”。在乐平里方圆不到二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耕牛耕田的时候,农民不需要用绳索把牛鼻子穿起来拉扯着指挥,而只需用当地语言告诉牛就可以了。还有人做过实验,把外地的牛运到乐平里,前三天必须用牛鼻绳牵拽,过了三天,牛就可以“听话”了。更神奇的是把乐平里的牛运到外地,前三天不需要用牛鼻绳,三天之后,来自乐平里的牛,没有牛鼻绳的牵拽,就听不懂农夫的话了。这样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让动物学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们,都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断地进行实验,企图解开其中的奥妙,却至今存疑。直到今天,到屈原诞生地朝圣的文人骚客、凡夫俗子,都可以看到“灵牛”们一如既往地遵循着屈原的嘱咐,不要人牵着牛鼻绳而自主地耕耘着。

乡亲们不仅仅津津乐道“灵牛耕田”的故事,那些地道的农民们,还世代传承着屈原创造的“骚体诗”。由乐平里的农民们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从唐宋以降延续至今。那些农民们在农闲季节总会邀约三五好友,以诗相会,相互切磋。大家在吟诵唱和之间确认佳作。在每年端阳节农民们自己举办的“骚坛诗会”上,他们纷纷登台,把用骚体诗体例创作的诗作拿出来诵读。这些作品或缅怀屈原大夫,或颂扬屈子风骨,或讴歌山川风物、世俗新风。因为承袭时代久远,因为佳作纷呈,因为根植民间而格高韵雅,“骚坛”不仅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还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习俗”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乐平里,除了“灵牛耕田”之外,还有传说为屈原正衣冠的“照面井”,屈原吟诵《橘颂》的“读书洞”,屈原击鼓传令的“响鼓岩”,屈原老宅上出产特殊物产的耕地“玉米三丘”等人文景观,还有“帘滴珍珠”“降龙伏虎”“回龙锁水”等自然景观,更有后人为缅怀屈原而修建的屈原庙。郭沫若先生一生极为推崇屈原,数次亲临秭归考证屈原身世,为秭归题写了“屈原故里”的匾额,还将落脚坪改为“乐平里”,以示“乐见屈原回故里”之意。

在屈原故里秭歸,“我哥回”的民间故事更是催人泪下。传说屈原以身殉国之后,他的妹妹屈姑闻讯来到楚王城下的香溪宽谷河边,面对滔滔江水噙着热泪,声声呼唤:“我哥回哟我哥回!”江河闻之呜咽,山川闻之泪下,飞鸟闻之敛翅,有大鱼闻之不远千里向汨罗而去。“我哥回哟我哥回!”数不清的乡亲们也来到江边陪着屈姑一起呼唤。呼唤中。大鱼精神大振,变身神鱼,奋力来到汨罗江,驱散意欲吞噬屈原的鱼虾,张开巨口把屈原遗体吸入自己腹中。神鱼闯险滩,越激流。奋力搏击风浪,一路追寻着“我哥回”的呼唤,回到了屈原故里秭归。在香溪宽谷的一块平坦的沙滩上,神鱼一跃而起,肚腹朝天,大口喘着粗气。一直徘徊在江边的屈姑急忙赶了过来,取下头上的银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剖开鱼肚,只见屈原安卧在神鱼的肚子里,面色憔悴却形容平静。乡亲们缓缓抬起屈原,屈姑抑制住悲痛,用自己头上的青丝把神鱼的腹部缝合起来。乡亲们一起用力,把神鱼推进了滔滔江水里。

神鱼一跃而起的地方,被乡亲们叫做了屈原沱。乡亲们还在屈原沱的江边修建了屈原祠,安放屈原的遗体。哥哥回来了,屈姑的呼唤却不能终止了,于是她便化作了一只叫“子规”的鸟,一直绕着屈原沱盘旋,呼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每年五月初五屈原的忌日,秭归人一定要抬着龙船的龙头,来到屈原祠,恭恭敬敬祭祀屈原之后,用朱笔给龙点睛。鞭炮轰鸣声中,大家簇拥着龙头来到屈原沱,江边早已一字摆开了十多条颜色各异的龙船。人们把在屈原祠祭祀过的龙头,端端正正地安置到领头的龙船上。领头的长者一声令下,所有的桡夫子们跳上各自的龙船,在领头龙船的带领下,逶迤几百米,唱起《招魂曲》,巡游在屈原沱的江面上。《招魂曲》雄浑而悲情,一声“屈原哟大夫哟,回故里哟”刚刚唱响,锣鼓手就把鼓和锣敲得震天动地,桡夫子们一起大放悲声,深情应和:“回故里哟,嗨吙哟”!刹那间,呜咽的江水用力拍打沙滩,神鱼应声而出,或者尾随着龙船激浪而行,或者游到江边抬头摆尾,或者穿行在龙船队伍之间,桡夫子们看到神鱼会停下手里的桨,同岸上的老百姓一起,把早已准备好了的粽子,纷纷抛入江中,让神鱼享用。天上数不清的鸟,跟随子规鸟贴着水面盘旋着,大放悲声“我哥回哟我哥回”!夹江而立的秭归人不要人指挥,齐声回应桡夫子们和子规鸟的呼唤:“回故里哟嗨吙哟”!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了几千年还让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划着龙船悲情“招魂”,这样的民俗深刻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你热爱自己的国家,你热爱自己的人民,即使仅仅是一个传说,人民也会深切缅怀你,人民会用自己最本真的表达方式,以具有庄严仪式感的习俗。把你永远追思和怀想。

其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有划龙船、吃粽子的习俗。但是因为屈原的操守和文学成就的深入人心,人们把这样一种根植于人心的习俗,加载到了屈原的名份上。古人的《续齐谐记》这样解说五月五过端阳节的来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子,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是:“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这些记载显示,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家国情怀,屈原的人格操守,屈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不仅仅穿越了几千年得以传承,还突破民族、地域、文化的限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郑重决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文化名人,他们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哥白尼:法国作家拉伯雷和古巴独立战争领袖、政治家、诗人马蒂。屈原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高尚的人格注定“光争日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是名至实归。

猜你喜欢
乐平龙船屈原
迎春佳作
屈原之死
乐平雪梨瓜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离开大红门
龙船饭
端午美食除了粽子还有啥?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