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皖西民间手工艺传承研究

2019-09-03 01:06朱大维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皖西柳编油纸伞

朱大维,刘 伟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研究皖西民间手工艺主要缘起于笔者近两年来对皖西旅游产业关注,2017年笔者申请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皖西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在着手对皖西旅游资源及旅游纪念品调研与研究的同时笔者发现皖西地区有不少民间手工艺,这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在这些民间手工艺中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有些还在继续发展中。笔者认为当今国家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复兴等观念呼吁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能把皖西民间手工艺与现代人的生活、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相结合,深度挖掘皖西民间手工艺资源寻找发展思路,将能产生新时代下的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一方面为皖西旅游资源宣传做贡献,另一方将有利于皖西民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延展,使其获的新的生命力。

一、皖西民间手工艺资源梳理

皖西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上古时期皋陶部落就活动于此,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这里的人们一直用双手创造编织着美丽的生活,积累了皖西独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并形成了多样性民间手工艺资源,以翁墩剪纸、舒城贡席、霍邱柳编、大红袍油纸伞及羽毛工艺品等为代表。这其中舒席、柳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还有多项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皖西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属民间传统手工艺,自唐代就已经相当成熟,传统社会人们在闲暇时候利用剪纸来表现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种镂空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皖西民间剪纸艺术是以翁墩剪纸为代表,瓮墩剪纸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剪纸题材丰富,主要从现实生活情节、民间传说故事、自然景象、人情风俗等方面展开,多采用“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进行造型构思,内容贴近生活多是对吉祥、美好事物表现,常见于过年过节、结婚、生子等特殊场面,以剪纸形成窗花、喜花、门签等。现代社会皖西民间剪纸成为剪纸艺术家的一种创作形成,形成了地方剪纸艺术品。瓮墩剪纸以徐圣年、孙兰琴等剪纸艺人为代表,擅长“即兴创作”直接用剪刀剪出具体的形象很少采用先画后剪的方法,呈现出淳朴生动风格。皖西民间剪纸以单色为主,曾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受到了百姓的喜爱直至保留至今。

(二)大红袍油纸伞

农耕社会,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户外劳作,油纸伞曾经是他们最喜爱的物品,即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诗意和浪漫特色。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复杂,从选材、制作伞骨、伞把、伞面到安装拼接,步骤烦琐要近百道工序。北京“秦风汉月”油纸伞要81道工序,制作周期要15天左右。大红袍油纸伞已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伞面是红色的油纸制作而成,比一般市面上雨伞、遮阳伞要大很多,但撑起时却十分轻巧,易开易收,伞骨和伞把由竹子制作而成,因而保留竹子的香味。在阳光下撑起油纸伞,红色的伞面鲜艳而透润,这种油纸伞就是皖西古镇毛毯厂镇一家百年历史老店“承古斋”油纸伞店制作而成的。大红袍油纸是红色的,曾经它作为雨具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同时在民间还有吉祥美满、多子多福的寓意,并传有能辟邪的说法。以前不少地方都有习俗女子出嫁下轿后,孩子出生后都要撑起大红色的油纸伞,所以几十年前六安几乎家家都有油纸伞,它曾经是皖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一件手工生活产品。

(三)霍邱柳编工艺

柳编与其他工艺不同,它起源早,在人类还没有发现金属容器和陶制器皿前就出现了编织工艺,原始人就已经会用各种植物的径和叶子,编制各种箩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它是上古时期人类最早生活容器。传统社会柳编曾是人们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生活用品,有篮、篓、筐、箱、簸箕、笸箩、笊篱、盘等容器。柳编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至以尊贵如士大夫,下至以平民如百姓,无不以可就地取材的竹编或草编作为日常生产或生活的必需品[1]。霍邱柳编主要产于安徽皖西霍邱临淮岗、临水、周集一带,已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霍邱柳编在明代就相当兴盛,并有出口的记载,常见的编织技法有平编、立编、经编、扭编、勒编、缠编等[2]。现代社会随着编织技法不断变化与创新,柳编已从传统的各种箩筐、簸箕发展到编织各种收纳框、藤椅、家居、花篮、灯具、工艺装饰品等,形成了上千种柳编产品,柳编工艺制品制作工序复杂,从选料到编织成功要十几道工序。霍邱柳编取材淮河岸边的杞柳手工编制而成,成功的柳编产品质地光滑、柔韧度好、耐用、无污染,具有朴实无华的天然之美。

(四)羽毛羽绒工艺

皖西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形成河水充沛、绿草丰茂、丘陵草地广阔的自然环境,为培育出优质白鹅提供了极好的生态条件,皖西白鹅的羽毛丰厚、质地洁白丰盈、蓬松度好、弹性大,高品质的羽毛材质形成了地方性特色羽毛工艺品产业。皖西羽毛工艺产业大约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皖西的固镇镇、新安镇比较发达,尤其是固镇镇羽毛产业经过发展目前已有相当完整的羽毛产业链,被称为“皖西白鹅之乡”。近年来,该镇立足围绕皖西白鹅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宽产业链条,现皖西白鹅年出栏80万只,羽绒羽毛产业年产值27.2亿元、年出口创汇总额3752万美元[3]。当地羽毛羽绒工艺品主要有羽毛扇、羽绒被、羽毛球、羽毛面具及各种羽毛工艺品成为皖西的特色产业。羽毛扇主要采用白鹅羽毛中的飘毛为主要原材料,飘毛形体略微凹陷类似玉兰花瓣,扇面打开时犹如盛开花朵,轻巧柔美,随手摇动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羽毛球主要采用鹅毛中的刀翎,硬度高、弹性好,具有较高的耐打度。羽绒被制作是采用鹅毛中羽绒为主要材料分等级、经挑选、清洗、烘干后冲入布料中,可根据需求制作出厚薄不同羽绒被,轻巧、柔软、温暖舒适。另外当地还生产多种出口工艺品如各种羽毛天使翅膀、面具、头饰等。羽毛羽绒工艺作为皖西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五)舒城贡席

贡席是皖西舒城、安庆潜山一带一门独特的技艺,据记载明代就有生产,明英宗为其取名龙舒贡席,它纹丝细密、图案精美、质地光滑、使用前用清水擦干后躺于竹席上感觉胜似凉爽、舒适、催人入眠。天然贡席能够防虫、可自由卷折、经久耐用因而得名。贡席因其美誉早在70年代就出口海外,在制作时它多取质嫩、纹细、干直、节少的水竹为材料,经选料、裁料、破竹、划起、匀撕、煮泡、刮蔑、编制、收编等工序完成[4](P145)。舒城贡席历史悠久,工序多且复杂并由纯手工编制而成,编制艺人经过多年研究了多种编制方法,不仅能够编制出各种几何花型和纹理,还能编制出多种动植物、风景山水、人物故事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近年来,舒城贡席已经发展到多种生活席制品,如沙发席、餐椅套席、枕头席、婴儿床席等,出口海外各国并获得了美誉。

皖西民间工艺除了有剪纸、柳编、油纸伞、贡席、羽毛工艺品外,还有泥塑、根艺、书法等,总体来看这些民间工艺有着共同性取材天然、手工制作、工艺程序繁杂并具有一定的工艺技巧性,同时生产周期长、成品率低。在传统社会皖西民间手工艺品都曾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产品,它的产生、发展与所在地方地理环境、生态资源及当地的传统习俗、风俗习惯等都息息相关的。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动力模式及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这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5]。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习俗的淡化,农业社会的各种手工产品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械化、高科技的产品,尽管在选材和制作上不及手工艺产品精致、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但其款式多、材料丰富、方便收纳、易于清洗,价格也分高低不同,所以选择的余地更广。如舒城贡席的销售市场就被新式的冰丝凉席、藤席、麻将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再如大红袍油纸伞也被各式各样的花雨伞、蕾丝伞、透明伞等取代。羽毛扇被各种漂亮的布制、纸制、塑料扇子所代替。霍邱柳编工艺曾经风靡全球,家家户户不仅都用柳编也都能制作柳编,而今柳编仅仅作为工艺品摆在博物馆里,能制作柳编的人极少。皖西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难以掌握,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一般多为民间老艺人,后面既没有儿孙辈传承,更没有得意门徒接手,皖西民间手工进一步发展陷入困境。

二、皖西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发展

工业化生产快速的推动现代文明的到来,它所具备的“动力模式”催生了各种机械化高科技产品,代替了往日的田园式的手工艺生产,虽然这种生产方式能够高效率、高产量、高饱和度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但它也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等等。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工业发展影响和后果,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资源,我国从2006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并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了大批的学者、专业人士开始研究传统文化、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他们开始呼吁文化复兴、拯救民艺、手艺自救,并且认为我们不需要摧毁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换取现代化的实现,相反传统可能会转化成一种构成新的文化或新的经济的资源[5]。另外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中一些白领阶层、知识分子也对地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喝茶,焚香,赏花,弹琴,作诗,论字画,把玩瓷器等,其中还包括收藏古玩,穿中式衣服,摆中式家具,等等,成为这些中产阶级新的生活时尚[6]。在这种思想文化契机下传承和发展各地民间手工是必要的也可行的。作为地域的民间手工艺术是区域传统文化习俗的代表,是人们用手利用自然物过程中形成物质文化结晶,是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生产经验积累,集地域性文化、历史、工艺为一体,聚真、善、美为一体,与机械化高科技产品相比它更纯粹质朴,更具有人性和艺术性,是环保的生态产品。

(一)皖西民间手工艺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坐落在安徽以西大别山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近年吸引不少游客到来。其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是地方性文化的代表,是当地人独具匠心的造物思想结合体,是依据文化、生活、习俗、生态等理念创作出来的大众艺术产品,皖西民间手工艺术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有助于皖西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1.在景区建立各种开放展馆以加深游客认识与了解

皖西民间手工艺原发地较为分散,毛毯厂油纸伞、瓮墩剪纸、霍邱柳编、舒城贡席均分布在皖西下面不同的县镇上相距远、不集中。对与外地游客来说,想在短暂的时间里全部了解各种手工艺是有难度的,其中皖西博物馆和省博物馆里也收藏有部分民间手工艺真品,但这并不能让游客认识和完全了解皖西手工艺精粹所在,如果能在当地一些景区附近建立民俗博物馆、生态村、文化展览馆等,集中展出皖西地区不同手工艺的成品、精品,并能现场展示其工艺发展及制作过程或以多媒体宣传纪录片呈现将会引起游客参观兴趣。当游客对皖西民间工艺价值有深刻的了解并获得真实的制作体验后将会产生购买收藏的想法,如同江西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德镇三宝陶艺村。笔者曾经在景德镇求学7年,经常去这些地方和一些国内外民间艺人交流,如今有朋友去景德镇去游玩,笔者仍然会介绍他们去这些地方观看地方陶瓷工艺的整体制作过程,让游客了解景德镇当今的陶艺发展。这种民俗博物馆、生态村除了要有产品的展出还应定期举办相关庆祝活动以此吸引游客参观,如山东潍坊每年都会举办潍坊国际风筝节,江西景德镇每年举办陶瓷文化节,苏州镇湖举办多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一样,每年都会展出不同的民间工艺精品,会有大批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结合旅游产业打造皖西民间旅游纪念品

在农业社会,一个地区的手工艺品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象征,一个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历史传承、自然物产的体现[7]。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旅游产业重要经济支柱,是地方特色性产品,具有地域性能够代表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目前国内不少景区旅游纪念品相互模仿情况明显,其相似度、重复率高,这种旅游纪念品不能代表当地文化,也不能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皖西地区也有同样的问题,部分旅游景区没有旅游纪念品或者产品单一,如果以地方性民间手工艺为资源设计旅游纪念品将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性质。

皖西民间手工艺资源多样化、工艺水平高是千百年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利用一定的手工技巧及审美为民众创作的生活用品,具有很强实用性。如今因为社会文化生活变迁皖西传统手工艺品也面临困境,例如大红袍油纸伞新时代转变为工艺品在销售,购买覆盖面极小。如果能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将民间手工艺结合新技术设计出具有民间文化性质并有现代感的新型旅游纪念品,放置于景区、民俗博物馆、旅游生态村让游客了解工艺制作技巧同时将产生购买行为。如山东潍坊风筝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同其他各地民间手工艺一样,潍坊风筝也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市政府的重视已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潍坊在4月份都会举办潍坊国际风筝节,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潍坊杨家埠制作风筝也吸引不少美术工作者与当地艺人的研究,以传统工艺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立出新式扎制技术,形成了创新风筝样式如串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在风筝放飞时获得趣味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皖西民间手工艺中融入新技术、技巧、材料等设计出美观精致民间工艺品,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将成为不错的旅游纪念品。如利用瓮墩剪纸技艺,尝试设计旅游纪念挎包等系列产品,首先依据皖西文化和消费者审美需求剪出生动有趣图案,并将其赋予挎包、抱枕、T恤、鼠标垫等产品上,结合刺绣、熨烫、染色、印花等新型工艺将皖西民间剪纸形态保留在包面上,将形成新颖的地域性旅游产品。利用霍邱柳编工艺不同的编制方式能制作出各种漂亮图案的用餐垫、座椅垫、靠枕等,也能形成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利用红色油纸伞工艺将伞面大红色进行图案化设计,如用明度不同红色几何色块组合或者采用具有现代感的多种图案结合形成有设计感的伞面,然后用不同的丝线、绸布等勾边,将其伞把设计更具有时代性,并配上合适的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将会受到游客青睐,并提升现代使用价值。

(二)与现代生活及时代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实用价值的生活产品

民间手工艺产生其最初的目的是要能生活所用,民间艺人用合理巧妙的方法将最常见的自然物改造成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生活用品,应该说它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智慧的造物之道。工业文明的到来让我们逐渐地抛弃了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民间手艺品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新时代民间手工艺要得到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让它在现代人生活中找到其生存价值。手工技艺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把传统融入进现代生活之中,在现代生活中再生和互动,将更有利于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8]。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皖西民间手工艺应该从原始的静态文化遗产中转化成有生命的文化资源,将其从作为供人欣赏工艺品转化为现代人能用的大众生活产品,即依据当下文化生活方式,设计出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产品,在新时代下获得生命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价值取向相融合,让皖西民间手工艺得以传承发展。以柳编工艺为例,在传统社会它是一种民众普及的生活产品,常见的有买菜的菜篮子,家中盛放各种物品如篮、框、簸箕、笆斗等,它透气性好,弹性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随着科技发展柳编产品被一些工业产品所取代,如一些目前市场流行的PP塑料蓝、框、塑料箱、塑料收纳柜等如图1、图2所示,普及量十分广泛,这种产品轻薄,表面光滑,易于清洗,款式多样,表面可加工成各种镂空花纹、颜色极其丰富,可用于收纳各种用品,它的出现占据了柳编的生成空间。近年来淮河柳编艺人也在不断研究新型生活产品,柳编产品延伸至现代家居、装饰品、园艺等方面,柳编编制技法也在不断更新出现混合编、拧编、钉编等技法以保护和传承其手工艺术,但因缺少年轻的研究人员、设计工作者、专业人士参与研发设计,产品的创新度及实用性不够。作为新时代的柳编设计者必须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环境、居家的条件及人的具体需求以此来进行柳编工艺的研究和创新设计。如图3所示市场上深得消费者喜爱的柳编收纳框,这是用山东临沂一家叫“宜然家居”的家居店出售的产品,主要材质是杞柳,经烘烤、刷漆后质地光滑,再与这种浅色碎花棉麻布组合在一起制作成用于装衣服、玩具、食品、书籍等收纳框,与现代家居搭配形成田园风格。除了上述产品外,这家店里还有供有其他各种款式、型号的收纳篮,内里配上不同格子布、碎花布十分的清新淡雅,可以用来收纳衣物、化妆品、文具、各种饰品、易碎产品等,得到了好评。柳编制品因取自天然,轻巧、环保、柔韧度高,表面经过油漆易于搭理,能够设计制作出居家好用产品。

图1 家用PP塑料收纳筐

图2 家用PP塑料收纳筐

图3 家用布艺柳编收纳筐

以皖西羽毛工艺为例,皖西羽毛羽绒行业目前发展迅速,各企业一直都在为提升产品的质量并为研发新产品做贡献,如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开发出新的羽毛工艺产品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皖西固镇镇羽毛工业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如机械化程度小、手工生产率低、缺少年轻的工艺人才等,其羽毛制品发展多侧重于为外商订购的各种羽毛、羽绒工艺品,如天使翅膀、面具等,能够和生活相结合的实用性产品发展创新度不够。以下如图4所示由广东中山灯具产业开发的羽毛灯具。灯具是现代家庭的必需品,灯具设计师不仅要考虑灯具的照明作用,还需要考虑到现代人的居住环境和心理要求,市场上的灯具品种多,材质多样化,人们的选择空间广,消费者总是会挑选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灯具,灯具的材质、制作工艺、环保节能都是思考范围。羽毛灯具近几年发展比较不错,利用一定的技术将羽毛分层附在照明灯具的外侧,形成吊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羽毛的洁白、柔软、轻盈的质感包围在灯的外面像一个绒绒球,改变纯几何形体的单调性,简洁中带有时尚感。使用这款灯具让人想起丹麦设计师保罗、汉森1958年设计松果吊灯中用72个金属片分层堆叠组合在一起效果,光线柔和均匀。用户对羽毛灯具评价极高,美观、简洁、光线柔、有韵味、具有北欧风,能与现代家庭中装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许多人喜欢选择这样的灯具。皖西有白鹅之乡的美誉,可以利用白鹅身上的不同羽毛开发出各种现代风格如羽毛灯具一样既有实用性又具备生活格调的居家日用品,将能让羽毛工艺得以发展。

图4 羽毛灯具

(三)皖西手工艺技术与教育结合让年轻一代传承和发展

民间手工艺曾经是民众生活的根基,因时代的变化其影子越来越小,很多人都对民间工艺资源及其工艺价值无从知晓,当下如能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普及民间工艺文化,让其后继有人才能帮助其发展。民间手工艺作为一种技术在传统社会其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师徒传承或者父子传承,师傅把工艺技巧教给优秀的弟子以传承其技能,父亲把技艺教给儿子得以技艺的传承,以此才能祖祖辈辈把民间手工艺的保留下来。现代社会以师傅传弟子或者以父亲传给儿子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民间手工艺发展较好的地方,作为世代制作手工艺的艺人会不惜代价让孩子出国深造,回来后带回更先进的技术并运用在手工艺上让手工艺在新时代产生新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培养面临一定的困难。皖西民间手工艺一般都是当地年长一辈手艺人在进行工艺技巧研究,年轻一代多数不愿意留在家中进行这种繁杂的手艺的学习。还有些地方其传承方式带有封闭性如霍邱柳编曾有“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思想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引入教育中,通过教育让皖西民间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如在县市级小学课堂可以通过简化手工艺流程作为兴趣课或者手工课来传授,比如用各种油墨颜色让孩子们绘制小型的油纸伞,孩子们会感受到手工艺的趣味性并对油纸伞有所认识;初中或者高中可以作为一种知识的认知和储备进入课堂,讲解传统手工艺由来、故事、发展等等;大学阶段在不同专业的开设一至两种民间手工艺的专业实训实践课程,也可以让学生脱离课堂去当地进行手工艺实践。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对当今时尚潮流感兴趣,如果让这群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去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并加以运用,能迸发出新鲜的设计想法,对皖西民间手工艺进行产品研发,使其更接近时代,将有利于民间工艺的发展传承。如图5是皖西学院学生设计的鼠标垫,一次课程中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对皖西民间手工艺的了解和学习进行地方旅游产品设计,这是其中的一个学生设计的鼠标垫。以皖西地域瓮墩剪纸为主题设计的鼠标垫,虽然此设计只是仅仅对瓮墩剪纸形象进行运用没有涉及剪纸的制作工艺,但从学生的设计中能够看出学生对皖西民间工艺有感兴趣的一面,同时如果能制作加工出来作为旅游产品销售就等于传播了皖西民间剪纸工艺,让更多的知道,让民间工艺融入大学课堂中促进了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图5 皖西学院学生作品——鼠标垫设计

三、结语

今天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某些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现代文明的指引下,传统生产方式及造物理念已被抛在脑后,人们每天都在高科技产品的拥抱下,失去最淳朴的生活方式。人类学会了使用各种高新产品去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同时也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回到田园式生活,想拥有诗意的起居、干净空气、绿色食品等等。民间手工艺品恰好具备这样的特点,它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取材自然、纯手工制作,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保留了手工所给予人类的温存,因而更具有人性。民间手工艺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物质文化体现,也是精神文化的表达,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产物,它里面蕴藏着许多比实用、比审美更深刻的东西,它是人们在长期与自然协调,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求得灵魂与肉体的成长中所迸发出的某种结晶物[7]。

皖西民间手工艺是皖西人民与大自然共生的最早的智慧表达,剪纸、柳编、油纸伞、贡席、羽毛制品等工艺制作过程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利用自然产物所产生的生产经验积累和总结。这种优秀工艺资源应该在现代社会找到其生存空间,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发展。一方面是对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保证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为皖西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皖西民间手工艺的“再生”也是对传统造物理念的尊重,是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皖西柳编油纸伞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回马枪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回马枪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油纸伞下的四月
“小柳条”编出“大财富”
非遗柳编展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