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浙江产业布局的指向与载体

2019-09-04 12:03李菲
浙江经济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十四五

□李菲

“十四五”浙江产业空间布局要突出四大都市区的作用、突出湾区经济的崛起、突出跨区域产业走廊与“飞地经济”发展、突出“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拓展。要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布局优化的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优化产业布局的新载体

当前,全省各地各部门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无疑是前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分析浙江产业空间布局的依据与原则出发,提出“十四五”浙江产业布局的基本指向与主要载体。

产业空间布局的依据与原则

影响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口状况以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要求等。“十四五”时期,除了需要考虑这些基本的影响因素外,要特别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把握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势。具体而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依据与原则:

坚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导向。目前,已出台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这五大国家战略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也是浙江产业空间布局应遵循的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浙江产业空间布局,必须考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谋划“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产业跨境转移和全球布局;必须研究进一步深化浙江与港澳的互利合作行动。

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约束。浙江经济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环境风险开始显现,生态环境已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约束已势在必行。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承载力。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约束,就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继续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源于相关的文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就为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实施方案》,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精准落地,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指引,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来引导全省的产业布局。

上述三方面依据与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为浙江“十四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指向

(一)全省空间范围内的产业布局指向

布局都市区产业。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区,是组成浙江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都市区作为新的空间组合模式,在产业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十四五”时期,要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为中心带动,以环杭州湾、甬台温、杭金衢、金丽温四大城市连绵带为轴线延伸,进一步优化都市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强化都市区产业分工协作,提升都市区的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

布局湾区经济。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以其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在谋划全省产业空间布局中,应把大湾区的产业发展纳入其中,统筹考虑,以发挥湾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国土集约高效开发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浙江大湾区的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二)全国与全球地域分工范围内的产业布局指向

布局跨区域的产业走廊与“飞地经济”。一是全省域、全方位接轨上海,把浙沪合作尤其是产业协作推向深入。以G60科创走廊为纽带,推进城市跨区域产业布局;以园区或飞地为载体,浙沪共建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以及建设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等产城融合平台,推进产业跨区域布局。二是进一步推进浙江与苏皖两省的深度融合,探索跨省市、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十四五”时期,浙江和江苏要共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和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合作开发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浙江和安徽要联手推进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推动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高水平打造“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至黄山的国际旅游线。三是加强长江经济带省际产业合作。引导、鼓励浙江大型企业集团与相关地区共一批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共同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布局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境外经贸合作区(包括工业园区、加工区、科技产业园区等),有利于加快产能转移与跨境产业链的构建,实现资源全球配置和产业链全球布局。目前,浙江已有12家国家级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涉及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北美等地区。“十四五”时期,要升级改造和新建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进一步带动浙江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地域分工。要依托浙江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联盟,助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载体

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布局优化的引领示范区。产业布局的区域集聚和园区化是一个基本趋势。产业园区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空间节点,是实现产业布局的重要载体,必须重视各类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已形成多级别、多层次的产业园区体系:(1)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117个,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等类型。(2)省级产业集聚区15个,在全省转型发展中起着示范、引领和支撑作用(2019年4月,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分别成为杭州钱塘新区和湖州南太湖新区的组成部分)。(3)近年出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化园区,包括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各类涉台经贸园区,包括浙台经贸合作区、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等。(5)中外合作产业园,包括中意(宁波)产业园、浙江中德(嘉兴)合作产业园、中欧(浙江金义)生态工业园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市、县级产业园区。

“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对现有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实现功能整合、体制整合和政策整合,建立布局高集聚、发展高质量的新型平台体系,使之成为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引领示范区。

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优化产业布局的新载体。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浙江提出了创建特色小镇的新思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引导高端要素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实现生产力的最优布局。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既不是行政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概念,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空间载体。根据浙江省的规定,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特色小镇的“特色”,主要指产业特色。特色小镇依据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因素,选择其中最有基础、最具潜力的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产业生态。浙江自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的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涌现出一批具有标杆性、引领性、示范性的特色小镇。截止到2018年,全省已命名7个省级特色小镇、115个省级创建小镇、64个省级培育小镇。

“十四五”时期,要把培育创建特色小镇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使之成为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布局优化的新载体。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十四五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营国际教育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空间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