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领域分析报告

2019-09-04 12:03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数据研究中心
浙江经济 2019年15期
关键词:科创长三角浙江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长三角一体化数据研究中心”

浙江把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今年的三件大事之一,率先行动,主动作为,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浙江把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今年的三件大事之一,率先行动,主动作为,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良好

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2019年上半年,“一市三省”创造了全国24.15%的经济总量,除上海外,三省GDP增速均领跑全国。从浙江看,近年来浙江经济保持了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自2017年赶超江苏后,稳居“一市三省”第二位。

“一市三省”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一市三省”产业演进规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018年,上海形成了服务经济绝对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而浙江、江苏为服务业、工业并重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安徽为“二三一”产业结构。

沪浙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上海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积极培育八大万亿产业,既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浙江数字经济、上海生物医药等发展势头较好,也奠定了双方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上跨省合作的良好基础。

建议加强跨省合作,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共性优势领域,打造跨省际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联合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优势集成,更好发挥数字经济比较优势,积极创建数字经济示范省,重点支持杭州加快培育万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图1 2012-2018年长三角及全国经济增速

表1 长三角产业结构(2012-2018)

图2 2018年上海、浙江分产值增速

图3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图4 “一市三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情况

图5 “一市三省”科创载体情况

图6 浙江在“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入网仪器数

图7 跨区域投资的企业数比较(累计数)

图8 跨区域投资的注册资本总额比较(累计数)

浙江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科创资源流动仍有障碍

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浙江科创资源相对短缺。研发投入方面,2018年,上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4%,而浙江仅为2.52%,比上海低1.48个百分点,比江苏低0.12个百分点。

高端人才方面,上海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1256人)遥遥领先,浙江累计入选人数(897人)仅为上海的71%。从最新的第十四、十五批国家“千人计划”来看,上海入选人数也稳居第一,浙江差距仍不小。

科创载体方面,浙江大科学装置(1个)、211大学(1所)数量均居“一市三省”末位,数量仅为上海的1/6和1/10。

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建设取得进展,科创资源流动仍有障碍。创新券方面,2015-2018年,浙江创新券支持企业获取长三角区域资源与服务的金额以93.3%的年均增速,从“百万(282.8万元)”跨入“千万(2042.6万元)”量级。技术交易方面,2015-2018年,浙江与沪苏皖的技术交易成交额占浙江技术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从14.18%上升至18.68%,增加4.5个百分点。大型仪器共享方面,2015-2018年,浙江在“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入网仪器数年均增速约48.7%。截至2018年底,平台已集聚区域内的628家单位的价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20407台(套)。其中,浙江入网仪器数10541台(套),占比51.7%。但是,科创资源跨区域流动仍有障碍,目前,嘉兴科技券可以在上海使用,上海科技券却无法在嘉兴使用。

建议以“飞地”模式在沪建立若干长三角科创中心,主动承接上海科创资源“溢出效应”,谋划建设长三角科创中心;鼓励支持浙江企业尤其是优质民营企业入驻并设立研发中心,布局或参与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科创中心与浙江产业化平台紧密连接,打造“前台在沪、后台在浙”的创新一体化模式。推进科创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浙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打造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和汇集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的“活指南”;推广上海与苏州等地的创新券通用通兑实践经验,加快将浙江更多城市纳入跨区域互认互通范围。

图9 在沪苏皖投资的浙江企业数量分布情况(单位:家)

图10 浙江企业在沪苏皖的累计注册资本占比情况(单位:亿元)

产业跨区域双向流动体量日趋相当,上海成为浙江企业主要投资地

产业协作力度加大,浙江与沪苏皖的双向流动体量日趋相当。2017年以前,浙江与沪苏皖的产业协作以“走出去”为主,截至2015年,浙江累计“引进来”的企业数量相当于“走出去”企业数量的56.7%,沪苏皖企业在浙江的累计注册资本总额相当于浙江企业在沪苏皖的累计注册资本总额的48.1%。自2018年开始,与沪苏皖的双向流动体量日趋相当,浙江累计“引进来”的企业数量与“走出去”企业数量之比接近1:1。

上海成为浙江企业“走出去”主要投资地。从投资主体数看,截至2018年,在沪苏皖投资的浙江企业数量累计达18704家。其中,在沪投资的企业数量累计12492家,占比达66.8%。

从注册资本看,截至2018年,在沪投资的浙江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为10993.37亿元,占比达80.0%。

建议深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等一批现有跨区域产业园区建设,全力创建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发挥各设区市比较优势,谋划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合作平台。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联动,抢抓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编制契机,推动嘉兴、宁波、湖州、舟山等临沪地区主动对接,加快建设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宁波前湾沪浙合作示范区等,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溢出。

浙江进出口贸易增速快但体量相对小,自贸区建设成亮点

浙江进出口贸易“快而不大”,境外投资“快而不广”。进出口方面,2018年,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达11.4%,居“一市三省”第二位;其中,进口、出口增速分别为19.0%、9.0%,分列第一、二位。但从体量看,浙江进出口总额列第三位,仅为外贸大省江苏的65.1%。境外投资方面,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例,2018年,浙江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141个,增速113.6%。但从地域分布来看,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额占比达68%,投资分布区域不均衡。

自贸区建设成效明显,为建设自由贸易港奠定良好基础。2018年,浙江自贸区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359万吨,占全国比重为30%,跃升为全国第一大加油港,跻身全球十大加油港。今年一季度,浙江保税油加注量达到87万吨,同比增长12.5%。

建议借力高水平开放平台、高影响力活动品牌,提升投资贸易质量;发挥浙商桥梁纽带作用,以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等为样板,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拓宽对外投资区域分布版图;参与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质量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等主场活动。依托浙江自贸区开放试验平台,加强沪浙自贸试验区合作联动;以浙江自贸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起点,深入推进期现合作;加快开展沪浙共同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

图11 “一市三省”2018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图12 浙江多式联运发展情况

浙江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突出,“1小时交通圈”建设蓄势待发

江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港航协同发展初显成效。宁波舟山港稳居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地位,全球港口排名实现“十连冠”。“龙头”带动下,浙北嘉兴港、浙南温州及台州港、浙中多式联运枢纽和海陆联运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业务加快发展。以多式联运为例,2018年,宁波港海铁联运完成业务60.2万标箱,增速50.22%,连续两年超50%;舟山港江海联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2.9亿吨、60万标箱,增速达12%、50%。

便捷通达公路网络基本成型,“1小时交通圈”建设蓄势待发。从既有规模来看,浙江高速对外通道、普速项目里程数分别为6127公里、7122.6公里,占比42.2%、49.1%,具备较为通达的跨区域通道对接能力。从规划规模来看,长三角区域城际、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项目迎来爆发式发展,规划规模分别为既有及在建规模的5.9、5.3和4.9倍,尤其是浙江三个“1小时交通圈”建设已初步完成谋篇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蓄势待发。

建议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深化浙沪洋山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区域等成熟区块综合开发,适时启动大洋山合作开发研究,打造浙沪合作开发的“样板区”,助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以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为统领,以实施“1小时交通圈”补短板工程为抓手,持续提升区域轨道、公路密度;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努力将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成为我国首条“超级高速公路”,为打造长三角智慧高速网先行探路。

医疗一体化加快推进,浙江优质医疗资源仍供给不足

浙江设区市实现与上海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全覆盖。根据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合作协作,上海及苏浙皖“一市三省”在全国率先试点。截至2019年6月30日,浙江11个设区市、259家定点医疗机构完成测试,正式实现与上海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双向直接结算,浙江参保人员可在上海455家医疗机构门诊刷卡直接结算。

图13 浙江轨道、公路网络建设情况

浙江异地就医需求相对较多,凸显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浙江在沪苏皖就医的结算费用体量远高于沪苏皖在浙江就医的结算体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浙江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与上海的差距。2018年,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含住院、门诊)直接结算费用总额达18.02亿元。其中,浙江作为参保省的直接结算费用总额为1.45亿元,占比为8.05%;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费用,浙江作为参保省(167.93万元)与作为就医省(8.06万元)的结算费用之比为21:1。

建议加快推进三医联动,在实现全省设区市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统一、异地就医医保药品目录统一和异地就医药品集中招采统一。全面对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推广温沪医疗联动等经验,加快推动浙江与上海市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在浙江共建上海名医馆、教授工作站,打造跨区域医疗联合体。

猜你喜欢
科创长三角浙江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