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青海省国土部分)概述

2019-09-05 13:40吴靓严慧珺魏赛拉加辛倩男
科技与创新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监测站监测点青海省

吴靓 严慧珺 魏赛拉加 辛倩男

摘要:青海省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起始于1959年,但由于经费问题以及井网的长期运行,监测井淤堵、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监测站数量大幅减少,布局也难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2016年,青海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国土部分)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开始运行。在概述了青海省地下水监测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青海省国土部分)概况,并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建成后所取得的成果效益。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监测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P64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 .cnki.kj ycx.2019. 11.041

1 青海省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的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下辖西宁、海东2个地级市,德令哈、格尔木、玉树3个县级市以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个自治州。总体地势具有南西高、北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组合特征,气候干燥多风、寒冷缺氧、光辐射强烈,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

青海省水文地质条件多样,根据地下水在介质中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和冻结层水等五种类型。前两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赋存于中新生代地层充填的盆地、谷地中;后三种类型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区,赋存于前中生代地层及各期侵入岩岩体的裂隙、孔洞中。

2 青海省地下水動态监测网络现状

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历史

青海省地下水动态监测自1959年起,先后在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较高的西宁、格尔木地区建立了部分井、泉动态监测点,监测水位、水质、水温等项目。

目前,青海省地下水监测网点相应建立在湟水流域河谷区、青海湖盆地环湖山前倾斜平原、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河冲洪积扇及察尔汗盐湖首采区,其余广大地区尚未开展监测工作,全省共有地下水水位监测井162个,其中18个国家级监测点为自动监测,144个省级监测点为人工监测,监测点类型有专门观测孔、机井、民井,其中青海湖环湖地区监测井均为民井,西宁市及平安县观测区部分监测井为机井和民井。

2.2 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展至今已积累了40余年的水位、水质长期监测资料,对西宁市、格尔木市、平安白沈家沟等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青海省地下水监测工作已经难以满足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站点数量少、布局不合理

青海省现有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点共162个,但在7.2x105km2的辖区面积背景下,每平方千米0.045个的监测密度明显偏低,布局也不是很合理,无法全面地对各个主要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监测。

另外,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地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使很多地区逐渐开始开采地下水,因此无法监测到这些新开采的区域。

2.2.2 现有监测井基础设施落后

现有国家级、省级监测点大多数为20世纪70至90年代以来供水水源地勘察完成后形成的勘探孔和观测孔,由于年代久远,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监测井淤堵、井管锈蚀、人为破坏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城镇化建设征地覆盖等因素,导致现有监测井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监测井成井口径、成井管材各不相同,机井、民井较多,监测井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2.2.3 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青海省地下水监测工作大多仍采用测绳、测钟、电测等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段,监测精度不高,监测效率低下,监测成本较高,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综合评价等数据管理能力薄弱,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偏低。

2.2.4 地下水预警预报能力不足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尚未完善,现有地下水监测存在监测范围小、监测密度低等问题,地下水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政府决策需要。

2.2.5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地下水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地下水监测数据未得到全面充分利用。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了超采区面积增大、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导致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站网无法很好地控制这些区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的问题。

3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青海省国土部分)建设概况

3.1 建设目标及任务

结合现有监测站网,在其基础上修复观测设施,补充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对全省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并实现对河谷平原、柴达木盆地及青南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动态的区域性监控和对地下水监测点的实时监控。在各水文地质单元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区域内的地下水监测状况,统一区域内地下水监测层位,确定区域内地下水骨干剖面位置。

青海省共建设266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其中新增监测点221个,修复已有监测点45个。

3.2 建设成果

2018-10.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青海国土部分)已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2018年试运行阶段开展了266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和水质常规指标取样测试工作。通过上述工作,保障了地下水监测站点和地下水自动监测仪的高效运行和作用发挥,初步掌握了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状况,总结了监测站点运行维护与水质监测经验,为规范监测网运行和水质取样工作奠定了基础。

4 取得的效益

该工程的建成提高了青海省地下水监测网密度,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地下水站网,形成现代化、系统化的监测平台,提高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地下水监测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进而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的认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

4.1 环境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交通、工业等的发展,由地下水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时有发生,青海省原监测点大部分布设在当时经济、活动较为发达的西宁及格尔木地区,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该工程可以系统地建立地下水监测管理体系,为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支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

4.2 社会效益

对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运行维护和水质监测,通过对建设产生的266个地下水监测站点进行有效运行、定期维护和地下水质检测分析,可以掌握青海省主要水文地质单元、集中供水水源地等重要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质信息等大量数据,结合监测工程开发运行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掌握广大城乡、地区、流域的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可开发量和污染状况等一系列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关键数据,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和青海省各项战略决策的部署落实提供专业保障和技术支持。

4.3 经济效益

地下水作為青海省主要的供水水源,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镇公共生活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程实施后,将建立更为合理的青海省地下水监测站网,通过开展更为全面的地下水监测工作,系统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信息,为工农业及经济的发展及提供更好的服务[2]。

5 结语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也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要依靠地下水信息数据。地下水监测是认识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制订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措施、减轻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其相关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3]。

虽然青海省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还面临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十年来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发展,比如逐步开展自动监测,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青海省国土部分)等。未来,青海省地下水监测工作也将与时俱进,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步伐,以自动化监测、全面监测、可持续监测为发展方向,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申子通,陈南祥,贺新春.珠江流域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 (2): 37-40.

[2]马伟希,许磊.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辽宁省锦州市建设项目概述[J].吉林水利,2019(5):40-42.

[3]周政辉,刘庆涛,张淑娜.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系统总集成设计[J].水利信息化,2016( 6):50-54.

猜你喜欢
监测站监测点青海省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滑县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主要做法与成效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检察版(六)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