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2019-09-06 06:24庄鹤田晓东锦州市第二医院辽宁锦州12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5期
关键词:骨板四肢经皮

庄鹤 田晓东 锦州市第二医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内容提要: 目的:临床研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归为观察组:53例患者,采取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52例患者,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固定术方案治疗。分析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结果:①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③观察组术后疼痛指数对比对照组明显恢复时间短,P<0.05。结论:运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更好。

四肢骨折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骨折。骨折发生后,患者痛苦不已。肱骨骨折可采用手术治疗,从而可使骨折的治愈率更高,患者能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传统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风险大。近年来,透皮微创移植物在肢体骨折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强固定下,它们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肢体功能修复。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研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归为观察组:53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35例,平均年龄(45.26±2.33)岁,采取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方案治疗,其中肱骨骨折25例,股骨骨折28例;对照组:52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36±3.15)岁,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固定术方案治疗,肱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31例。比较组间病例资料并未发现明显差距(P>0.05)。

纳入标准:①被诊断为四肢骨折的患者;②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③患者距上次手术已过半年以上;④患者没有相关的家族遗传病史。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患者;②病情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患者;③本次研究前半个月内,接受影响本次临床结果的相关药物或者物理治疗。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MIPO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且肩部侧向延伸90°。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受伤侧肢骨表面投影区域的纵向切口为3cm。暴露三角肌后,纵向间隔不超过5cm,清除游离血凝块,C臂X射线,并通过牵引和引发推压来帮助减少骨折。用Keshi针暂时固定骨折。在视角满足于骨折的减少后,选择适当的Philos钛板,通过深三角肌放置紧密附着的骨膜,并通过凯夫拉针暂时固定近端。在C臂X射线机具有透明的断裂正位置和横向对准之后,它是令人满意的。近端和远端用3~4个合适的锁定螺钉固定。再一次,骨折的减少和内固定的位置是令人满意的。皮内缝合,并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后期根据康复状况制定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行走臂神经丛或全身麻醉。侧三角肌和胸大肌切除术,牵引骨折处,清创,临时固定后,X射线透视,骨折接回位置合标准,用钢板固定,放在结节沟外侧,骨折内外固定位置合适时,缝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手术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切口长度等手术相关指标。

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是否有并发症,如骨折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四肢关节肿胀等。

患者疼痛指数。将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分为4级,0~5分:为疼痛感基本消失,对患者生活基本无影响;6~10分:疼痛感仍在,但对日常生活干扰不大;11~20分:为疼痛感较强,生活上需要家属护理;21~25分:疼痛感剧烈,生活不能自理。

1.4 统计学分析

本院采用最新版SPSS19.0软件。临床研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差分析用于测量后的计量资料(±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对比

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0.26±26.31)min、术中出血量(90.26±10.65)mL、骨折愈合情况(11.65±1.39)周、切口长度(12.64±2.35)cm;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0.36±22.65)min、术中出血量(100.26±11.95)mL、骨折愈合情况(15.69±1.29)周、切口长度(18.62±2.53)cm;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骨折愈合不良3例、四肢关节肿胀4例,发生率为13.21%(7/53);对照组骨折愈合不良6例、四肢关节肿胀10例,发生率为30.77%(16/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优势明显。

2.3 患者疼痛指数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对比,观察组术后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患者术后疼痛指数对比(±s)

表1.患者术后疼痛指数对比(±s)

组别 例数 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术后24h 术后48h 术后7d 术后30d观察组 53 17.33±2.31 15.64±1.32 9.56±1.81 5.26±1.43对照组 52 25.10±0.36 22.04±1.36 18.26±1.06 10.96±2.31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骨折是指人体骨骼因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等因素遭到破坏[1]。四肢骨折部位位于四肢,一般是由受到直接、间接的外力因素引起的,例如高海拔坠落、机械受伤以及车祸[2]。还有病理性骨折,可以通过较小的外力破坏。四肢骨折后,患者的四肢活动受限,应尽快接受治疗,并遵循恢复关节形成和维持患处稳定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切口复位和内固定很大,这会影响受伤肢体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3]。较大的切口患者难以接受,增加心理负担。经皮微创内固定(MIPO)治疗是一种小切口经皮内固定的新方法。它具有术后创伤小,愈合快,出血少的特点[4]。与开放性复位固定治疗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减少患者在康复期间的焦虑和恐惧。骨折后,存在出血和感染的风险,不利于患者康复。经皮微创固定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5例四肢骨折病例资料,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21%(7/53),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16/5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说明应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有保证,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骨板四肢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基于ABAQUS 的金属接骨板典型样品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跟踪导练(四)
基于平均化骨骼模型的接骨板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