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

2019-09-06 06:24王健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辽宁营口115007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克氏手部螺纹

王健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辽宁 营口 115007)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骨科诊治的90例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行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3.33%相比对照组77.78%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手部功能评分(5.63±0.24)分相比对照组(15.21±0.36)分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2.22%相比对照组20.00%更低(P<0.05)。结论: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能有效复位骨折,恢复解剖结构,改善手部功能,并减少并发症,安全有效。

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是摔伤、交通伤、刀砍伤、重物砸伤、机器压伤等原因所致,骨折后患者表现出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限制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由于手部负责日常生活中的精细化工作,若未及时医治,可致手部终身性功能障碍。目前,临床治疗手部骨折的重点在于复位、固定骨折断端,恢复解剖结构,改善手部功能[2]。为此,本院选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手部骨折患者设定研究对象,观察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术的效果,现在作以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骨科诊治的90例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45例,男女比例25:20,年龄24~52岁,平均(35.02±1.25)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闭合性分别占24例、21例;对照组45例,男女比例28:17,年龄28~50岁,平均(36.21±1.41)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闭合性分别占30例、1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未显示统计差异(P>0.05),具比较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实施臂丛神经麻醉,术前保证肌腱断裂与骨折石膏固定方向一致。清洁、消毒开放性骨折患者,克氏针交叉穿刺骨折量端,复位骨折端,经骨折处穿刺克氏针到达近骨折皮质,复位碎骨片后,克氏针穿骨。针对螺旋状、螺旋状骨折,复位后采取巾钳固定,再予克氏针顺时针交叉插至垂直骨折两端的骨干纵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闭合性骨折患者,尽量在手背、指侧作切口,并在骨折端侧拉肌腱,其他操作与开放性骨折一致。观察组行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术:实施臂丛神经麻醉,针对闭合性骨折,在骨折处手背作弧形切口约1.5cm,注意神经、血管、肌腱走势,避免损伤;随后充分暴露骨折位,行复位操作,在距离骨折端1.5cm处纵向做皮肤切口约0.4cm,深至骨皮层,X射线透视下,沿骨皮质将螺纹加压骨针穿过对侧骨折线,插至对侧骨皮质;开放性骨折先清创,再行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方法同对照组,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骨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依据手指主动活动评级标准(TAFS)及放射学标准评估,显效:指掌至指关节的主动屈曲度>220°,解剖复位,无移位、缩短、旋转、成角;有效:指掌至指关节的主动屈曲度为180°~220°,复位良好,侧方骨块移位1mm内,无缩短、旋转、成角;无效:指掌至指关节的主动屈曲度<180°,复位差,侧方骨块移位1mm以上,且缩短、旋转、成角;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3]。手腕关节功能参照Gartland-Werley腕评分系统评估,优0~2分,良3~8分,中9~20分,差≥21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4]。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数据一致采用SPSS21.0软件计算,正态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相比对照组77.78%,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3.33%更高(P<0.05),见表1。观察组术后1个月手部功能评分(5.63±0.24) 分 相 比 对 照 组(15.21±0.36) 分 低(P<0.05,t=148.5316)。

2.2 并发症情况

相比对照组20.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2.22%更低(P<0.05),见表2。

表1.临床疗效比较(n(%))

表2.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手部骨折特点类似于肢体管状骨骨折外,还存在骨短小、关节多、精细功能要求严格等特点。若未及时治疗骨折,可致手畸形、功能障碍。因此,手部骨折亦需复位、固定治疗。以往临床治疗手部骨折多采取克氏针固定术,该术式操作便捷,且具广泛的适应症,克氏针固定骨折,对进针部位、角度能良好控制,避开肌腱、关节面等周围正常组织,但不足之处在于克氏针术后易松动,从而增加骨折位感染风险,并影响手部功能恢复,降低预后质量[5]。因此,骨科临床医生积极寻求更为有效的固定方案,为手部骨折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对收治的手部骨折患者实施螺旋加压骨针固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3.33%相比对照组77.78%更高,观察组术后1个月手部功能评分(5.63±0.24)分相比对照组(15.21±0.36)分低;这与孙科等[6]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螺旋加压骨针能有效复位、固定手部骨折,提高疗效,恢复手部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克氏针固定无法加压、旋转,促使患者在手术中需对整个掌指、指间关节进行贯穿,加上外固定时间较长,故而限制了关节活动,导致术后易出现关节僵硬,延缓骨愈。尽管交叉克氏针可以调控旋转,但易分离骨折端,影响骨折愈合。螺旋加压骨针是圆柱状针体,方便针体的拔除、置入,针体径长约1.0~1.2mm,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定材料。针体设计呈螺纹状,骨针远端螺纹径长比近则针体较小,在复位固定骨折后,紧密连接断端而形成压应力,防止骨针松动或断裂,有助于骨折愈合;同时,螺纹加压骨针的创伤小,多数患者无需切开复位,不易阻碍骨折端局部供血,亦不会影响关节、肌腱滑动,能缩短外固定时间,便于患者康复期早期训练,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7,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相比对照组20.00%更低;进一步说明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术的安全性高,能减少并发症,促进预后。

总结上文,螺纹加压骨针固定能有效治疗手部骨折,提高疗效,促进手部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克氏手部螺纹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螺纹短轴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探索
农村煤改气户外燃气管道螺纹连接分析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常用航空螺纹的标识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