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

2019-09-06 06:24李莹辽阳市文圣区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李莹 辽阳市文圣区中心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临床研究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以2016年8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99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抽取与分析。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归为电刺组:51例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治疗;锻炼组:48例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方案治疗。分析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结果:①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改善情况对比锻炼组有明显改善,P<0.05。②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子宫脱垂情况对比锻炼组有明显改善,P<0.05。③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尿失禁情况对比锻炼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情况与尿失禁情况。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指女性盆底组织支持薄弱而引发的疾病,产后妇女较为常见,妊娠和分娩损伤盆底肌肉、肌纤维变性,导致肌力减退,临床症状主要以盆底脏器脱垂、尿失禁等表现为主。其中非手术方案包括: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等[1]。发展到晚期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殖健康。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99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抽取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99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抽取与分析。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归为电刺组:51例患者,年龄(28.93±4.12)岁,孕次(2.48±0.65)次,产次(2.20±0.43)次,正常分娩39例,胎头牵引助产6例,会阴侧切6例;锻炼组:48例患者,年龄(29.88±4.73)岁,孕次(2.87±0.76)次,产次(2.19±0.45)次,正常分娩37例,胎头牵引助产5例,会阴侧切6例。比较组间病例资料并未发现明显差距(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②患者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③患者没有相关的家族遗传病史;④患者有分娩史。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患者;②病情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患者;③本次研究前半个月内,接受影响本次临床结果的相关药物或者物理治疗。

1.2 方法

电刺组:采取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治疗,在锻炼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法治疗:将仪器探头置于阴道内,依据反馈信号进行刺激和收缩的调整,刺激强度控制为10~15mA,时间控制在20min/次,1次/d,持续治疗2个月。

锻炼组:采取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方案治疗,产后第5天开始进行轻度的盆底肌肉训练,训练前将膀胱排空,全身放轻松,进行吸气操作时,盆底肌肉缓慢收缩,时间控制为3~5s,全身放松时间控制为5~10s,反复操作,1次/d,时间持续为10~15min,持续治疗5周。实施行走训练,将康复器置于阴道内,在患者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实施下蹲、上下楼梯、跳动等,持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盆底肌肉肌力情况检测:根据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检测法进行分级。0级:维持0s;Ⅰ级:维持1s;Ⅱ级:维持2s;Ⅲ级:维持3s;Ⅳ级:维持4s;Ⅴ级:维持5s。级别越高说明盆底肌力越佳。

子宫脱垂情况检测:采用POP-Q分度评价子宫脱垂治疗情况。Ⅰ度: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Ⅱ度: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Ⅲ度:阴道前壁和后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度数越高表示子宫脱垂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院采用最新版SPSS19.0软件临床研究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差分析用于测量后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肉肌力情况对比

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改善情况对比锻炼组有明显改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肉肌力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脱垂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脱垂情况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电刺组经过治疗后子宫脱垂情况Ⅰ度41(80.39%)例,Ⅱ度9(17.64%)例,Ⅲ度1(1.96%)例,对比锻炼组经过治疗后子宫脱垂情况Ⅰ度24(50.00%)例,Ⅱ度15(31.25%)例,Ⅲ度9(18.75%)例有明显改善,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情况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电刺组经过治疗后尿失禁情况0级44(86.27%)例,Ⅰ级4(7.84%)例,Ⅱ级2(3.92%)例,Ⅲ级1(1.96%)例,对比锻炼组经过治疗后尿失禁情况0级28(58.33%)例,Ⅰ级10(20.83%)例,Ⅱ级6(12.5%)例,Ⅲ级4(8.33%)例有明显改善,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与产道损伤、第二产程延长等因素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其中,实施阴道分娩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出现,女性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筋膜会产生撕裂,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出现[2]。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设置不同的频率、脉宽与能量,对肌肉进行电刺激与生理反馈训练,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活动,继而唤醒受损神经肌肉,改善盆底肌群[3]。

本次研究表示,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改善情况对比锻炼组有明显改善,P<0.05。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子宫脱垂情况对比锻炼组有明显改善,P<0.05。电刺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尿失禁情况对比锻炼组明显改善,P<0.05。说明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可加强盆底肌群肌力,对子宫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功能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肉肌力、子宫脱垂情况与尿失禁情况。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