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倪光南,仍为“中国芯”奔走

2019-09-06 03:09崔隽
华声 2019年8期
关键词:倪光南中国芯方舟

崔隽

中兴被禁、华为被断供的时候,有人想起倪光南。这些年他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挂在嘴边,出席活动时说,接受采访时说,写文章时说,多少遍也不厌倦。

对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痛定思痛的时候,也有人想起倪光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突破“缺芯少魂”的困局,他屡屡尝试、探索、受挫,折戟沉沙、壮志未酬。

人们对于倪光南有两种想象。一种是光说不做、缺乏成果的布道者;一种是多年来对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念念不忘,如同一辈子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

而倪光南说:“没那么复杂,也不那么在乎。我就是一名科技人员,做我自己该做的事,就是这样。”

寻“魂”

20年前,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指的是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20年后,寻“魂”之路仍然坎坷。曾经的红旗Linux已经成为一面倒下的旗帜,如今PC操作系统仍然没有实现国产化替换。

但也有好消息。被称为“中国最好的Linux操作系统”的深度(Deepin)在2014年进入全球发行版排行榜前20名。阿里巴巴的YunOS装机量超过Windows Phone,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被寄予厚望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也即将面世。

倪光南关注国产操作系统。是因为这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2013年,中国工程院提交了一份文件,倪光南参与撰写并建议“基于共享软件架构,发展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件作了批示:“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受制于人的问题必须及早解决。”同年,倪光南成为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推动人。

实现国产操作系统替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久前,国内某大型航天集团几万台电脑实现了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替代,这耗费了倪光南四五年的时间去推进。

让国产操作系统首先走上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办公桌,这只是个开始。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科学家,倪光南知晓市场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国产操作系统能慢慢进入一般市场,最终立足。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去争取。所有事物1.0往往不太好用,那就不去做了吗?也得做。1.0是一个过程,没有1.0哪有2.0?”倪光南说。

攻“芯”

21世纪的开端对中国人来说,充满美好的回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芯”也迎来新篇章。“方舟1号”的问世拉开了中国对计算机CPU芯片自主研发的序幕。不过这条路的曲折程度远超出先行者们的预想。

倪光南一心想在国产芯片上有所作为。当时大多数人意识到,计算机发展依赖芯片,芯片则依赖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革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但中国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未参与其中,这段空白带来的差距急需追赶。

方舟科技此时找上门来。这家公司培养了一支能做计算机芯片的技术队伍,让倪光南眼前一亮。他将重启“中国芯”的希望寄托在方舟科技身上,并设计了一条发展路线:用自主芯片+Linux操作系统。替代英特尔+微软(Wintel)的架构,这样可以抄近道,跳出西方巨头限定的框架。

2001年4月,加工封装好的第一批流片回来了。经过紧张的调试,CPU启动工作了。“哗一下子就跑通了。”

尽管“方舟1号”技术上仍不成熟。但在当时备受瞩目。“方舟1号”的技术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正副主任。信息产业部等四部委为“方舟1号”联合召开了盛大的发布会。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互联网计算机)推广,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订购了几万台。

形势看似大好,危机却暗流涌动。当时主流软件大多依托Wintel生态系统,不支持内嵌方舟芯片的NC。最常见的投诉是。用户打不开别人发送过来的Office文档。此外,方舟还面临着浏览器、播放器等十三大类50多个问题。这些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2003年年底,NC开始从政府采购中淡出,方舟芯片销售大幅下滑。方舟科技当时的实际控制人宣布放弃方舟芯片的后续研发。倪光南对此感到愤怒,从事中关村历史研究的陶勇见过那时的倪光南,“他那会儿很瘦,整个人像经历了一场灾难”。

足迹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60多年,从国防、科研到民用,倪光南都留下了成果和足迹。

1961年,刚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倪光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两弹一星”的一些重大计算问题,中国必须要突破国内物资短缺、国外技术封锁的困境,研制出自己的计算机。

当时吴几康领导研制的“119型计算机”由几千个真空管组成。占地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倪光南负责的是外部设备调机工作。“119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虽然达到要求,但是性能很不稳定,倪光南和同事们必须日夜三班倒,随时准备抢救这台庞然大物。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48个显示灯每一个意味着什么。

1968年。倪光南参与计算所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它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此后让计算机显示汉字、输入汉字并能用汉字思考成为他研究的新方向。为了研制汉字微机,倪光南不惜自掏腰包购买国外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4年,倪光南带领课题组研制出“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这一年的中关村初显繁荣景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吹响,中科院积极响应,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也应运而生。

当柳传志下海的时候,个人计算机市场已经日渐苏醒,汉卡成为必需品。柳传志找到倪光南,请他出任总工程师。倪光南进入公司一年后,成功研发联想式汉卡。此后,微型计算机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但倪光南知道,汉卡只是计算机的扩展功能,不是计算机主体。但倪光南无法说服柳传志对标英特尔的技术,最终倪光南离开联想。

坚持

这两年,倪光南瘦削的身体里似乎有用不完的精神头。他常年晚睡晚起,作息像个年轻人。他不允许自己落伍。新一轮信息革命扑面而来,他每天要浏览大量互联网前沿信息。他熟知各家操作系统的特点,还和朋友讨论过通讯录的流畅度。

几个月前,有媒体给倪光南拍摄纪录片,助手梁宁也出了镜。有个镜头是两人边散步边闲聊,聊着聊着梁宁心头一热。“倪老师突然感叹了一句说,人这一生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真不容易。知道后就要坚持,5年、10年、20年,不管多久,都要坚持下来。”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6月25日

猜你喜欢
倪光南中国芯方舟
隐秘的方舟
邓中翰和“中国芯”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倪光南往事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
联想控股:不得不说的往事
联想控股:不得不说的往事
北斗闪耀中国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国产化攻关纪实
倪光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