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搭建学习支架

2019-09-09 06:29张南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张南

【摘   要】提高课堂效率要在“聚焦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上下功夫。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很薄弱,内隐的思维过程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外显。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帮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开,语文要素也随之落地生根。

【关键词】统编教材;学习支架;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要求:“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指向阅读的要素;“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是指向表达的要素。课文《海底世界》的三道课后练习题体现了这两个语文要素。然而,第一题“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究竟该怎么说呢?《海底世界》各段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呢?第三题中加点部分的好处又是什么呢?三年级学生说不清也道不明,因为他们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很薄弱,内隐的思维过程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外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搭建多个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一、合作探究,引入“迁移”支架

细读《海底世界》后不难发现:第1自然段设疑激趣,最后一段总领全文且回应开头;第2~6自然段分别从某个方面介绍大海深处的景色、物产,其中第2~5自然段都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序有理。显然,课文层次是非常鲜明的,只要找到第2~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就能凭借它们厘清课文脉络,把握大致内容。

对于“关键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学生已学习过“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到了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又出现了类似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逐步向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引导者,利用他们的学习起点组织学习活动。

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作为抓手来展开教学。

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的景色和物产的?让我们先来找一找第2~6自然段的关键句。平时,我们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找一段话的关键句?

生:可以用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找一段话总起句”的方法。

师:请大家独立默读第2~6自然段,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生独立学习)

师:请你在组内和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关键句。如果大家意见完全一致,可以直接在表格中填上关键词。如果意见不统一,等会儿提出来。

(分组活动6分钟后,师请某组上台汇报)

生:我们组认为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5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第6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我们组认为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对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感到不确定。这一段的关键句到底是哪一句呢?谁能结合学过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第1句不合适,因为它是问句,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师:有道理,一般关键句要点明一段话的主要意思,用问句是不能把意思说清楚的。

生:可以用第四单元学过的方法,把第1句和第2句一问一答的意思合并起来:海底是有一点儿声音的。

师:这是个好办法,有时候,关键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提示做一些修改。

生:第3句是关键句,第四单元里教过:关键句不一定在开头。

师:是啊,这句话的意思和第1、2句合并后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你们看,有时关键句比较调皮,它会躲在段落的中间。

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先组织学生回顾方法、独立迁移,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可是,课文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不太好找,学生中有的认为是第1句,有的认为需要把第1、2句的意思合并起来,也有的认为是第3句,众说纷纭。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迁移。经过观点碰撞、信息互补,教师要求学生联系旧知说说自己的想法,迅速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于是,学生中有的尝试合并第3自然段的第1、2句的意思,有的判断第3句与第1、2句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逐步丰富了认知。

二、自主朗读,嵌入“体验”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海底世界》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读一读句子,体会采用“窃窃私语”的好处,恰好是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些具有语言实践价值的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通过课前谈话,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情有独钟:全班46个学生,其中23个喜欢第3自然段,占全班人数一半。学生喜欢的理由与这段话的内容有关:海底的动物居然能发出各种声音,太神奇啦!既然是学生喜欢的段落,教师不妨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定了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呢?

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任务情境:“对于喜欢的语句,如果把它记到心里,就是积累。那么,你最想把哪一句记到心里呢?”教师鼓励学生读一读,选一选。不少学生选择“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个句子虽然简短,但关键词“窃窃私语”采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海底动物发声有趣,还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值得學生细细琢磨,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是鉴赏的前提。没有理解,就无法欣赏和评鉴。“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呢?”教师请学生同桌相互做一做动作,无须烦琐的语言描述,每一个学生都在动作体验中捕捉到了精准的词义。

接着教师出示句子“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很轻很轻的声音”,组织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朗读有助于理解,有了有声语言的支持,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不同之处,且对这个具有新鲜感的词语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1)“窃窃私语”本来是写人的,现在用在海底动物的身上,使句子显得更生动了;(2)如果改了课文中的句子,读起来就会觉得干巴巴的;(3)从这个词能看出作者很喜欢海底世界。学生边读边比,边比边评,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再一次加深了对“窃窃私语”的理解和领悟。

海底动物会怎样窃窃私语呢?教师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把自己当作海底的动物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因为有了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品味,尽管这个句子只有短短12个字,但学生还是能在朗读时自然地表现出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如此反复体验,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词语的精妙之处也就能入脑入心了。

三、语言实践,植入“反思”支架

《海底世界》课后练习“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个自然段,說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与本册教材第一、三单元的语文要素顺应关联,同时服务于第七单元“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的表达要求。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课后思考题直接抛给学生,而要从阅读开始,引导他们在读中理解内容,学习写法。之后再架构一个作业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结构性知识。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实现递进式上升,教师可以这样操作。

1.排列句子。出示课堂作业:请你给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先后顺序标注序号,一边整理一边想一想理由。

(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 )不是的。

(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2.交流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后,教师要提供集体展示交流的机会,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把学生内在的思维外化为口头语言,以便理清思路:第1句和第2句是一问一答,必须紧密相连,同时用设问的方式写开头,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第3句概括了整段话的意思,而第4句和第5句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写海底动物会发出声音。

3.提炼总结。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并提出更高一级的学习要求:以后介绍一样事物时,可以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从几个方面写,把它介绍清楚。

打好地基,才能垒砌高墙。“反思”支架不需要高大上,关键在于朴实有效,即一课一得,学以致用,真正让练习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给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先后顺序”这个课堂作业安排在师生共同学完第3自然段之后,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是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还需想一想理由。这就像助推器一样,引发学生深入剖析语言层次,认真审视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提高课堂效率要在“聚焦语文要素,搭建学习支架”上下功夫。学生借用各种支架爬梯攀登,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开,语文要素也就随之落地生根了。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310000)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