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多元策略,助力整本阅读

2019-09-09 06:29陈秋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西游记课程标准兴趣

陈秋英

【摘   要】为达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对整本书阅读的恐惧感。以《西游记》的原著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采取辩一辩、读一读、理一理、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写一写等策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初读”“再读”“细读”“深读”原著,由此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兴趣;《西游记》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回顾·拓展五‘课外书屋”有这样的提示:“如果能找来《西游记》原著读一读,书里那些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对于《西游记》,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虽然这部神话小说原著采用了古代白话文的形式,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仍存在着一定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心中产生深刻的烙印?综合多种课型,使整本书阅读分板块进行,形成课程体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辩一辩:在辩论中走进原著

教师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西游记》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少数学生读过《西游记》青少年版,对故事情节知道个大概。那么,看了电视剧之后,还需要读原著吗?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鑒于学生的阅读和认知现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参与以下活动。

1.访一访:采访身边的老师、图书管理员、科技工作者、家长、同学等,向他们提问“看了电视剧后,还要不要读原著?”而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2.搜一搜:上网搜寻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准备辩论材料。

3.辩一辩:利用午间阅读课时间或课间进行辩论:看了连续剧后,到底要不要读原著?

辩论课上,学生各抒己见。

生:电视剧是根据原著改编的,修改了原著的部分语言,且电视剧有很多精彩画面,形象生动,更容易理解。而原著是文言文,难懂,容易消磨人的耐心。因此,我认为原著不用看了。

生:我认为有必要看书,因为电视剧毕竟是根据导演的理解改编的,与原著有许多不同之处。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在影视剧里难以表现,因此要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需读原著。

生:原著可以细细品读,从而幻想更多有趣的画面,如刚学过的课文《猴王出世》里的“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中“端坐”的动作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何不拜我为王”的语气更有韵味。而电视剧过于清晰地把人物的动作、语气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观众缺乏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

通过采访、搜索、辩论,学生认识到读原著的重要性:读原著可以停下来思考,可以发挥想象力,获得比电视剧更丰富的画面感和心灵体验;读原著可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书本、作者进行对话;读原著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这些由自身实践得到的认知,比教师纯粹的说教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读一读:在自读中了解梗概

整本书阅读的初始任务是梳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先通读原著,了解原著内容。

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古代白话文,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存在难度,阅读时容易望而却步。兴趣是阅读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保证。针对学情,教师提议学生将原著与电视剧结合起来欣赏。于是,教师制作了“86版《西游记》连续剧和原著章节的对照表”,下发给学生,部分内容如表1。

表1

[连续剧 原   著 第一集  猴王初问世 第一、二回 第二集  官封弼马温 第三、四回 第三集  大圣闹天宫 第五、六回 第四集  困囚五行山 第七、八、九、十一、

十二回 第五集  猴王保唐僧 第十三、十四、十五回 第六集  祸起观音院 第十六、十七回 ]

1.读一读:每天课外读一回《西游记》,若有难度,看看对应的电视剧,也可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同步阅读。

2.注一注:在书上做批注,标记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或词语,并简要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3.画一画:在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用红笔画一画,备注疑问,向同学、家长或老师等请教,力求解除疑惑。

4.找一找:影视剧和原著有不少不同之处,用你的慧眼找一找差别,并想想导演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原著和影视版的对照,学生消除了对阅读《西游记》原著的畏难情绪,还对原著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三、理一理:在重读中梳理内容

学生在对照影视剧通读原著、了解原著内容后,获取了片段式的信息,但仍缺乏对全书的整体认识。鉴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

针对《西游记》原著,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条主线。

1.以孙悟空为主线,从美猴王到孙悟空,到弼马温,到齐天大圣,再到孙行者,这些称呼对应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称呼从美猴王到孙行者,各个称呼所对应的事件在原著中大致都可以找到。学生为了把这些主要事件概括出来,再一次兴致勃勃地走进原著。

2.以唐僧为主线,概括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81难,说说师徒是怎么解决困难的。

唐僧也是《西游记》中的主角,概括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81难及解决方法,不但能将整书串联起来,还能将唐僧团队和众神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样能促使学生再次走进原著。

3.以妖精为主线,将妖精分类:最有能耐的妖精是谁?最有背景的妖精是谁?最有心机的妖精是谁?最厉害的妖精是谁?最苦命的妖精是谁?最美的妖精是谁?最穷的妖精是谁?……

给妖精贴标签,找“妖精之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学生必须从头到尾梳理原著内容,从原著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事例等,这又促使学生再次走进原著。

当然,还可以以“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等角色为主线,对名著《西游记》整本书进行内容梳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再读、深读原著。

四、说一说:在交流中感受形象

《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读完原著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且希望能与别人分享想法,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午间阅读课,教师让学生交流:看了《西游記》原著后,你喜欢谁?

生:猪八戒在我的印象中,好吃懒做、爱搬弄是非。但看了原著后,我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甚至开始喜欢他了。

师:哦?

生:他很有人情味。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孙悟空要去南海找观音菩萨求助,八戒突然叫住了悟空,说道:“师兄,你去时,千万与我上复一声:向日多承指教。”原来,八戒在福陵山做妖怪,多亏观音点化才有机会加入取经团队。悟空去拜见观音,八戒还不忘让悟空带句“谢谢”。

师:喝水不忘掘井人,懂得感恩。

生:在大战黄风怪那一回,当八戒知道了为他们指点路径的老头是太白金星后,突然跪地磕头:“恩人,恩人!老猪若不亏金星奏准玉帝呵,性命也不知化作甚的了!”原来,当初八戒调戏嫦娥,玉帝要杀他,多亏太白金星为他求情,才免他一死,八戒还一直记着这恩情,磕头谢恩!

师:哇!你太会读书了!八戒的“生活味”都被你读出来了!是啊,人该有点人情味,不管是谁帮了你,都得跟人家说一声“谢谢”。

大凡名著,人物形象已随着历代评论家的评析固化了。学生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应该大加赞赏。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才是阅读的真谛。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读书交流,相互倾听各自的想法,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更为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形成更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阅读原著。

五、比一比:在对比中品味语言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将原著与影视剧进行比较,能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体会原著的魅力,品味语言的精妙。

生:影视剧里的“美猴王”很“美”,但在原著中写的“美猴王”很“丑”。

师:理由?

生:《西游记》第二回写道:“魔王见了,笑道:‘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甚么上下?”我上网查过:按照明代标准,1尺为32厘米,那孙悟空身高不足1.28米。从这身高来看,孙悟空很矮,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侏儒”。

师:哦!你是从魔王的语言描写中知道的,还通过上网把当时的“四尺”推算成了今天的长度。你真会读书!

生:《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写道:“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原著对孙悟空的外貌描写,简直是奇丑无比!比大佛寺的四大金刚还要狰狞可怕。

生:《西游记》第六十七回写道:“那老者见了他相貌丑陋,便也拧住口,惊嘬嘬的,硬着胆,喝了一声,用藜杖指定道:‘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敢来冲撞我老人家!”从老者话里可看出孙悟空长相恐怖吓人。

随着对比的深入,学生通过原著中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品味出了唐僧、如来佛祖、观音、妖怪等人物的形象。比较促使学生“再读”“细读”“深读”,激发了学生读原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六、演一演:在表演中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读了原著后,教师让学生做导演尝试拍电影,用这样的激趣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爱。

1.写一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写剧本。

通过对本册教材中《半截蜡烛》一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知道了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西游记》原著冗长,但电影最多才90分钟,该选取什么内容来写剧本呢?教师给了学生几点提示。

(1)以事件为主线。原著中,哪件事令你印象最深?哪件事最能触动你心灵?……选择一件事,根据原著情节,凭自己的理解来展开剧情。

(2)找找原著中未拍成影视剧的章节(如第十回、第十九回后半回,第六十四回前半回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未拍成影视剧的章节展开剧情。

(3)以某个人物(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为主线,选取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几件事,根据自己对章节的理解铺开剧情。

2.改一改:以小组为单位,修改剧本。

交流本小组的剧本,取最优的剧本,在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下进行修改。

3.演一演:根据剧本,进行排练。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导演的指点、组员的意见,全身心地投入演出。

4.评一评:演出结束,评出最佳。

表演结束,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全班评出“最佳剧本”“最佳影片”“最佳演员”等奖项。

《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对于刚接触古文小说的小学生而言,让其全心身投入作品中,能帮助其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七、写一写:在写话中提高水平

阅读《西游记》后,学生有许多感悟。教师把握时机,指导学生将心中所思所想写下来,并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学生这样写道:

“《西游记》是我非常喜欢的神话小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孙悟空手拿金箍棒,头戴金光闪闪的紧箍咒,好威风!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他把唐僧从险境中救出来,好厉害!我不知有多羡慕他!第二次读时,当读到对他的外貌描写及外人对他的描述时,我觉得他变丑了。第三次读时,觉得他更丑了。他在大闹天宫之前,收了不少小弟,其中有两个独角鬼王和七十二洞妖王,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天兵天将围剿花果山,他们打头阵,和天兵天将对战,都被抓走了!但他毫不伤心,还对花果山的猴子们说道:‘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狢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我觉得他太没人情味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障碍是“不会阅读”。许多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只停留在对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教师要引导他们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阅读虽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必须以兴趣为前提,尤其是初涉古文原著的小学生,更离不开“趣”。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由此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趣味”阅读的引领下,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有的还读起了《红楼梦》。

参考文献:

[1]赵同生.整本书阅读:不能从孩子心头“滑”过——以名著《西游记》的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西小学 312500)

猜你喜欢
西游记课程标准兴趣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西游记
西游记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西游记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