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能力提升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 07:31李盛赵婧宋宇陈明淑李红波万少松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李盛 赵婧 宋宇 陈明淑 李红波 万少松

摘  要: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提高学生在编程实践中的应用创新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不足,本文提出将专业知识贯穿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翻转课堂及研讨式教学方法、基于任务的学习目标牵引与互动式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课堂,并将课程的考核方式从终结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23-0176-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pplication Ability

LI Sheng,ZHAO Jing,SONG Yu,CHEN Mingshu,LI Hongbo,WAN Shaosong

(School of Science,Xijing University,Xi’an  710123,China)

Abstract:The improvement of applica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which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programming practice,also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flipped classroom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learning goal traction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widely used in the classroom,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changed from final assessment to process assessment.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od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application ability;teaching strategy;teaching mode

0  引  言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创造、研发、操作等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这为许多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应用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各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它不仅是大学生的入门级程序设计语言,也奠定着相关专业高年级多门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DSP原理及应用”“ARM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后续课程的软件编程基础,因此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了高年级课程的学习基础和效果,也会进一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效果和编程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是本课程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应用能力提升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需求

1.1  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性

“C语言程序设计”往往在大学的第一、第二学期就开始授课,但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本专业的先验知识,往往不能够将本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起来,这就导致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不知道本课程未来在专业中如何应用,也不知道本课程该如何学,这就使得学生缺乏明确而清晰的学习目标。因此也谈不上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1.2  教学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效果差异很大。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对未来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1.3  实验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涉及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目前的教学状态往往是理论课在教室进行,实践课在机房进行。实际上,C语言课程本身具有一些特性,它涉及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和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在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由于无法进行实时验证,很容易被忽略或者遗忘,因此学生也无法有效掌握知识点和授课内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大多沿用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大多在考核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对程序结构的分析,而无法考核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考分虽然很高,但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一般。

2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2.1  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在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以“知识构建”和“知识更新”为核心,结合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

2.2  探索和推进多样化教学模式

针对每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差异,灵活采用微课、翻转课堂、项目化、情景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推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将课程的考核方式从“终结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在课程考核改革中突出“三个转变”,即“考核方式方法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实操和应用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科学化(多元化、全程化)转变”。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4  大力丰富课程资源

在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改进教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微课。利用“雨课堂”“九竹云”等移动平台,丰富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等资源,全程实施在线测验、在线作业和在线考试,丰富和完善教学辅助资料。

2.5  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课程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的水平和素质是授课质量的根本因素,在建立一支稳定教师队伍基础上,打破专业和学院的界限,横向开展教学研讨会等多种教研活动,共同努力将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3.1  将专业特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突出专业特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专业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以选择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多,但又极具典型性的编程实例进行讲解和实践。而在专业案例的选取上,可以选用高年级学生已经参加过的竞赛实例或者已经开发出来的实物在课堂上进行实例讲解,对其中用到的课程知识点进行阐述,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提供把握专业课学习的抓手。

3.2  部分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翻转课堂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特别易于开展。教师可以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录制C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方法教学视频及视频内容的测试问答。授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C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方法的简短视频;授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讲解复述视频内容及回答基本问题,教师以视频中的基本知识为依托列举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完成问题建模、编码实现及错误调试等;授课后,学生将代码整理后上传至教学平台供教师评阅。翻转课堂将授课模式由原来的“课上传授、课后内化”转化为“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给老师带来迷惑,怎样能够将所讲述的概念和函数用法快速应用于实践环节?实际上,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将理论课也放在机房进行授课。在理论课讲述知识点完毕后,立即可以进行上机的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和实践抽象的语法知识,有利于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此外,考虑到不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上的不同,可以在实践课程中设置选做和必做项目。对于学有余力和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完成选做实践项目。

3.4  采用基于任务的学习目标牵引,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基于任务的学习目标能够给学生带来挑战性和竞争性,因此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将学生转换为学习的主体。与此相反,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的讲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因为其内容的模块化和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很容易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学习任务,在课程进行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应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巩固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而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3.5  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和网络互动中深化理论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始终从兴趣这个角度出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心理驱动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互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能够起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共同完成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完成所实现的功能。在课下,老师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通过交互软件,学生能够将程序截图很方便地发送给老师,老师也可以通过发送语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与某位学生,甚至全班学生同步交流。

3.6  实践过程性考核,持续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和质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就需要突出对编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这个目标要求下,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不再适用。需要将课程的考核方式从终结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到课率、课堂表现)、能力测验成绩、上机实验成绩、研讨式学习效果评价成绩、训练题量成绩(二级真题学平台)、平台测验成绩、期末在线考试成绩等多样化考核指标纳入考核过程,实现“考核方式方法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实操和应用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科学化(多元化、全程化)转变”。

4  结  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经验,通过将专业特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采用基于任务的学习目标牵引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过程性考核等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2] 吕晖,郭雪白,郭仓.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 [J].高教学刊,2018(1):172-174.

[3] 李兵,戴康华,王凯俊.“项目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创新教学与成效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5):141-142.

[4] 陈叶芳,王晓丽.混合教学模式下程序设计课程在线实践探索 [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1):103-107.

[5] 童威,黄启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与评价 [J].现代交际,2018(13):28+27.

[6] 朴燕姬,刘念.基于高校教学思路构建下的C语言上机实验课探索 [J].黑龙江科学,2019,10(1):90-91.

作者简介:李盛(1972-),男,汉族,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硕士课程的教学及教改。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