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确有其事

2019-09-10 07:22
养生阅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医御医孙思邈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后,留大臣徐茂公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卧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

孙思邈诊断后回复李世民,“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

唐太宗聽完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

于是宫女将皇后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皇后顺利生下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听大喜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东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群众舍药治病。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太宗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古代御医的技艺真的如此精湛吗?据说乾隆皇帝便曾以此测试御医的本领。一日,他召御医来为后妃悬丝诊病,特意用帷帐隔开,使御医无法看到是哪位妃子。御医对妃子的状况毫无了解,在悬丝上诊了一会儿说:“启禀万岁,喜脉!” 乾隆暗笑道:“凭这根细丝就能诊脉看病?朕不信!”御医忙磕头道:“臣诊脉,从未有过差错。”

乾隆命太监撤去帷帐,御医这才看到,悬丝的另一头系在一只木凳腿上。御医大惊,这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但他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御医,稍定了一下神,思索片刻,他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敢请劈开凳腿,便知微臣讲的真假。”乾隆于是命太监劈开凳腿,只见凳腿中有一小蛀洞,内有一只蛀虫蠕动着,御医忙跪奏:“此为木之孕也。”乾隆听闻此言,也不好怪罪御医,只好表示认同,这位御医就此逃过一劫。

这样说来,御医的本领是骗人的吗?当然不是。据晚清宫廷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缥缈录》记载,太医院医官给慈禧太后诊脉时,会在她的手腕处盖上一块薄手帕,医官隔着手帕为太后诊脉,以此避免直接的身体接触。其他的后妃应该也是如此。

另外,御医平时也常常要向后妃身边的太监和宫女打探后妃们的生活起居习惯、饮食、睡眠、二便等健康情况。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信息,有时太医还要送些礼物贿赂太监。这样在给后妃们诊病时,才能胸有成竹,做出正确的诊断。若不知道御医们在平时所下的这些功夫,只看他们通过片刻的诊脉便能药到病除,自然会惊呼神奇了。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

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

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是不会看好娘娘公主们的病的。

综合:360百科 健康报

猜你喜欢
太医御医孙思邈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止痒良药
神医
神医
皇上的药太医的汤
太医不好当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止痒妙招
审判“刘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