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珍《影山草堂图》与《爪雪山樊图》

2019-09-10 02:52王玲
大东方 2019年5期

王玲

摘 要:郑珍不仅是杰出的诗词家,而且是贵州本土卓越的绘画大家。他的绘画兼收并蓄,糅合百家之所长,不断探索,丰富自己的绘画表现技法。他的绘画风格一方面追求大自然的烟岚静逸之气,另一方面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来表达自身感受。郑珍绘画留存至今的作品凤毛麟角,其中《影山草堂图》与《爪雪山樊图》是其绘画的经典之作。《影山草堂图》是通过想象之景来传达郑珍超脱思想,《爪雪山樊图》是以事实场景为依托,来表达当时的下层百姓面对战乱不断的无奈之心。本文通过对《影山草堂图》与《爪雪山樊图》的作者、创作背景、构图、笔墨特色等几个方面来赏析这两幅画。

关键词:郑珍;影山草堂图;爪雪山樊图

一、郑珍生平

古代贵州地区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绘画的发展相对滞缓。明朝早期、中期,活跃在贵州画坛的大师主要是黄向坚、邹一桂等外省籍画家,这一时期虽然也涌现过数十位贵州本地画家,但是由于他们的名声不出贵州省,墨迹流传甚少。直到鸦片战争前后,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贵州才又产生了一批本土的书画大家,郑珍就是贵州本土绘画大师的典型代表。

郑珍(1806-1864),遵义鸭溪人士,字子尹,晚号柴翁。郑珍一生著作甚多,不論是诗词学、文字学、朴学、经学还是绘画,他都有着较高的造诣。郑珍与其好友莫友芝一起撰写的《遵义府志》,是我国历史编得较好的一部地方志,梁启超称此地方志为“天下府志第一”,他被誉为“西南巨儒”。郑珍研习书法由颜体入手,近临摹秦汉刻石、钟鼎笔意,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书画本就同源,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主张以书入画,郑珍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入画,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绘画。

二、郑珍的《影山草堂图》与《影山草堂图》

郑珍作画以山水为主,他绘画风格受米芾、黄公望、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人影响。所绘作品笔墨简逸、意境高旷、以诗意为绘画的灵魂,以书法用笔为骨,可以称其为文人绘画的典范。郑珍绘画本就是传意之作,作品不多,又加之后来战乱及虫水的破坏,所以留存至今的画作凤毛麟角。目前我所了解到的《影山草堂图》《爪雪山樊图》等,都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郑珍绘画一种是遣兴游心,寄超尘之想,如《影山草堂图》,另一种是以造化为依托,记录实事,图形存史,方法确实较为艺术化的,如《爪雪山樊图》。

(一)郑珍的《影山草堂图》

郑珍绘画多为亲戚朋友而作,《影山草堂图》就是其代表。《影山草堂图》,绢本水墨山水画,是其为好友莫友芝而作。影山草堂是莫友芝在独山的故居,此居所四周竹林环绕,林木葱郁,河流蜿蜒,山体纵横交错,山峦秀美多姿,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如诗如画。郑珍与莫友芝早年同从师为友芝之父,后又同时拜师于程春帆门下等,两人为多年挚友。莫友芝幼时便于影山草堂学习、玩耍,对影山草堂有着深厚的情感。由于战乱的原因,影山草堂被烧为灰烬,莫友芝为了怀念儿时光影,拜托郑珍所作《影山草堂图》。《影山草堂图》整幅画横向取势,采用一水两岸的构图,右边为远山近涯,中间杂树陈,竹影崖石环绕静谧草堂,三棵大树妙立于近景坡石之上,树梢的部分叶子于草堂的屋角相掩映。图画的左上角用淡墨描绘远处山峦,左边中部与中下部留出大量的空白,空白处连接远处的山脚,似水若云,或云水交错,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整幅画清虚空灵,意境悠远。画中一人主仗而行,人是即将离开自己的草堂之态。从郑珍自己的题词可以看出,该画史1848年应好友莫友芝出题“竹外山犹影”而作,先画好的右半部分,后来时隔十年在好友莫友芝要外出做官之际才把左面部分丰富。郑珍画一人伫立在数峰之中,补成数峰,又如在祝愿才华横溢的莫友芝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一峰独秀。但是画中人孤身仰望,若有所思,似乎也表达了莫友芝即将离开的心境,也暗喻了影山文脉的宿命。此画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逸笔草草而意趣盎然。整幅画气势雄浑,草木茂盛,多取于黄公望笔意,虽然是要描绘影山草堂之景,却画的是郑珍想象的影山草堂之景。《影山草堂图》描绘的静谧之景正是日后莫友芝的心灵的栖息之地,为我们绘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二)郑珍的《爪雪山樊图》

《爪雪山樊图》是同治二年(1863),郑珍54岁时所画,郑珍病逝前一年所画,以写真景和取意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现实状况。这幅画与《影山草堂图》的确有云泥之别的表现方式,《爪雪山樊图》仍然是在表现当时内心所想,但是,画面描绘的是真实场景,并不是他想象的画面,为直面现实人生的严肃创作。该画表现的是当时农民起义席卷黔北地区,遵义沙滩一带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在禹门山寨筑建堡垒的场景。当时郑珍正巧住在禹门的表妹家,看到当时战乱不断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于是创作了这幅写实性很高的绘画,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当时自身处境。该图作者采用细笔勾画,并且在部分地方设色彩绘而成。画中山势开阔,林木茂盛,房屋密布,城墙蜿蜒,旗杆高耸,红旗飘扬,弥漫着临战前的紧张气息。中断红色房屋为禹门寺、山门、殿堂、很宏伟。江上有石板平桥,与鳞次栉比的房屋相互呼应。《爪雪山樊图》的树木勾勒,山体皴擦都有黄公望的影子,线条坚劲,中锋运笔兼折笔,苍朴潇散,重在书写性情感受。可以看出作画先用淡墨,积到可观处,再用焦墨与浓墨,分出远近之景。全图立意鲜明,构图严谨,勾勒点染无不显示出郑珍绘画功底的深厚。《爪雪山樊图》是贵州绘画史上罕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结语

郑珍主张“意境全其全,形似在所略,必执谱论求,一锢反难药”。我们可以看出他主张文人画思想,为当时文人画走向衰弱注入了新的活力。郑珍在欣赏珍贵画作的同时,积极吸收其精华,为自己所用,从而提高自我。从《影山草堂图》与《爪雪山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表现想象之景,还是表达现实情境,两种绘画表现技法迥然不同,展现了他绘画面貌的多样性。对于以上两幅图的浅析,我们不难看出,郑珍的是成功的,他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辨的精神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文人所追求的文人画境界也在郑珍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天云.贵州山水画概览[M].贵阳:孔学堂书局.2016.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