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单元解读

2019-09-10 07:22贾欣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2期
关键词:尺子研讨生长

贾欣

单元概述

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之处在于生命体的基本构成和生长变化,不同之处在于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搜集信息之后具有复杂的学习功能,还有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思想和情感。在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将了解到我们身体的基本结构,了解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回顾以及预测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这些内容将与前面的动物和植物的学习共同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建立对生命体的认识提供帮助。

本单元共有六课,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四课从身体的结构入手,发展到感觉器官的认识。这个内容的设计对应的是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由于从一年级开始,不同的观察活动都将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学生对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本单元设计的活动中,重点呈现了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世界所具有的学习功能,教学中的活动体现了从感觉入手到知觉判断的过程。

后两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将健康生活意识的培养看作“对以往生活的回顾,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围绕生命的最初阶段对他们成长的影响进行思考;然后对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回顾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变化,寻找其中变化的依据;之后,再对后面几年的健康成长进行预测,思考自己为今后的成长应当做哪些准备。这是健康意识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积淀,也是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10.5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的铺垫。

在本单元,学生主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一是通过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自己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观察中,重点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在对周围事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二是发展学生的健康意识。学生通过回顾过去的生长变化,对未来几年身体生长变化进行预测,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

第1课  观察我们的身体

本节课,学生将有目的地观察身体外在表现出来的整体结构,尝试观察内部看不到的肌肉、骨骼以及内部脏器等。他们将运用之前观察动植物时掌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观察方法,了解身体基本的内外结构。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对身体的整体性观察开启了研究的大门,“头、颈、躯干、四肢”的结构划分引发了学生对身体研究的兴趣,而对身体内部的观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信息都来自观察,比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聽,甚至用鼻子闻。这些过程一方面促使学生展开对身体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强化了他们对感觉器官帮助自己认识事物时的“学习”功能的认识,有利于关联他们的后续学习。

1.聚焦

这部分教材使用了男孩和女孩的照片,开篇就表现了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种,在身体结构上具有相同的地方,而在相貌等其他方面会有很多差异。教材的第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我们在许多方面相像,又在一些方面不一样。这样设计,将学生最熟悉的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引导他们做好探究的准备。

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初始想法的教学设问,这个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身体的认知情况。

2.探索

这部分内容由4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核心是“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过程中,会提出对身体组成的一些看法,教师可以将他们观察的结果集中于“头、颈、躯干、四肢”这几部分。

第二个活动是对身体外形的对称性的观察。生命体身体结构的对称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与生命的演化等有着密切联系,本节课不做深入研究,只是让学生通过纸板遮挡,发现对称的特点,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生物身体结构对称的资料,会引发他们对这个有意思的现象的关注。

第三个活动和第四个活动将观察的重点由外引向身体内部。对身体内部的观察更像是一个解暗箱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通过手摸、耳听等方法,观察并描述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通过听声音判断心跳、肺的呼吸、肠鸣等现象。这些有意思的现象,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研讨

研讨环节的问题多数是要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到这个环节才思考。“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观察身体?”“说说观察中的新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均需要教师在之前的活动组织中多次提及,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教学的开始就要关注这两个内容,观察方法要依序记录在班级记录或者板书中,用于最后梳理总结。对于新发现和新问题,也要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多次提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切不可将所有问题留在最后提出,这将失去研究过程的意义。

4.拓展

学生在本节课面对熟悉又陌生的身体结构,他们总会有一个疑问“这里是什么?我猜得对吗?”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尝试找寻答案,再与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当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确时,那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教材最后提示,请学生查找人体结构图就是让学生比对,解答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人体结构图的选择上,建议多样化,因为此时的阅读是学生主动探寻答案、广泛搜集相关信息的机会,多样化的资料能够帮助他们从一个问题拓展到更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并互相交流。

第2课  通过感官来发现

本节课,学生将有意识地主动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他们会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能够感知的信息和不能够感知的信息,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1.聚焦

在聚焦环节,教材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感觉器官,认识感觉器官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聚焦活动,也来自第一课“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完全有可能谈到感觉器官和它们各自的功能。

2.探索

探索环节呈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感知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二是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事实,如眼睛看到了红色;非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被描述出来,是想象,如眼睛看到了软硬。

第一个活动“交流:我们的感官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各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一一对应。这个活动强调的是每个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特定的信息。

第二个活动“看下面的图片,说说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想到的。”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说明眼睛看到的事实和头脑中想象的不同。眼睛可以看到黑色的石头、一烧杯水、杯口有水珠、包子、音响。有可能通过用眼睛看,想象出现来的是:坚硬的岩石、烫手的热水、很香的包子、动听的音乐。

第三个活动“用感官实际观察”,意图是让学生将上一个活动的想象,用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真实的观察,描述事实,再次对事实和想象加以区分。同时也说明,人体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

3.研讨

研讨环节的两个问题与探索环节的活动是对应的。通过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无能为力。多种感官一起观察事物,能够得到这个事物的更多信息,更加接近事实。而想象能够补充感觉器官在信息获取上的某些不足,但要得到事实,必须要经过感觉器官的真实观察。

需要注意的是,研讨环节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在之前活动中需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在最后环节才提出并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研讨”环节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观察活动的习惯。

4.拓展

拓展环节将感觉器官的研究与社会问题建立联系。有生理障碍的残障人士因为某种感觉器官的学习功能缺失,导致他们需要利用其他感觉器官来弥补这种缺失,还需要各种辅助的技术手段来帮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残障人士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而不是怜悯。残障人士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怜悯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情感。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交流他们所知道的残障人士是如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他们在用怎样的方式弥补生理上的不足。

(2)关注在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方面有哪些新的技术发明,关注社会在方便残障人士生活方面做出的政策规定和相关设施的建設。

(3)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活动,模拟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有更多切身的感受。例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蒙上双眼,感受盲人的生活。

第3课  观察与比较

本节课,学生有机会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尝试观察多种事物,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促使他们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1.聚焦

教材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观点:利用感觉器官,我们能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很多事物的不同之处。配图中也摆放了各类常见的学习用具:剪刀、胶条、夹子、笔、橡皮、别针、纸等。它们在功能上有类似的地方,但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尽管都是文具,但在颜色、材质、形状等可观察的信息方面又有着各种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事实信息,通过比较完成了信息的加工处理。

2.探索

探索环节安排了四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第一个活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找不同”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两幅图画,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这个活动凸显了通过观察进行比较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是“听声音辨物品”。一名同学背对塑料桶,另一名同学手持物品,让其掉落在塑料桶中,背对塑料桶的同学根据听到的声音来判断落入桶中的物体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知道有哪些物品的情况下进行听辨,也可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只是这样游戏难度较大。此外,在听辨过程中,判断的同学要说明理由。

第三个活动是一个注重比较的观察活动。学生可以根据颜色、气味来比较,对三杯水中含有的酱油量进行排序。出于安全考虑,教材强调使用饮用水和可食用的酱油。如果实验条件能够保障安全,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味觉判断,但一般不建议这样操作。

第四个活动是挑出仿真水果。这个活动要综合运用多个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判断。教师将一个仿真水果混在真水果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远距离观察以及近距离看、闻、摸等方法进行判断。每一次判断,都要说明理由。

在后三个活动中,学生可能还会用想象来判断,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事实说话,不能靠想象来判断。

3.研讨

研讨环节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运用感觉器官,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较?”这里更加强调的是“比较”,也就是观察之后的思维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的《比较与测量》单元的学习内容,结合本节课内容,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比较的方法。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观察与比较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在上一课的研讨环节提出过类似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生要对各感官单独使用与多感官综合观察相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综合运用多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得到的信息比单一的感官观察要丰富得多,在对事物的观察判断上,会有更多的事实作为依据。

第4课  测试反应快慢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开展“抓尺子”游戏,通过记录抓住尺子的次数,比较自己反应速度的快慢;通过记录抓尺子的位置信息,比较反复练习后反应速度的提升。本节课中,学生将初步尝试简单的数据分析。

1.聚焦

聚焦活动中,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也可以在课上再次玩一玩,引导学生交流“在这类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以及游戏中的方法、经验和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翻拍手”游戏。

翻拍手游戏

游戏分为进攻方和防守方,进攻方要努力寻找机会拍击对方手背。防守方要时刻观察对方动作,在对方进攻时快速做出躲避动作。进攻拍击到对方和成功躲避都是优胜的表现,以优胜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防守方手心向下,与进攻方手心相对。游戏开始后,进攻方可随时做出翻手动作去拍击防守方的手背;翻手进攻动作每次只能做一次,如果没有击中,则手归位,准备下一次进攻,进攻可随时开始。防守方在进攻方没有做出进攻动作之前,不能有任何躲避动作,更不能有任何阻拦进攻方的动作,如握住进攻方的手、用力压住进攻方的手等。

2.探索

这个环节的主要活动是“抓尺子”游戏。

抓尺子游戏

游戏分为抓尺子和放尺子两方,放尺子的同学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尺子“零”刻度处,让尺子自然下垂。抓尺子一方手放在尺子下端,手部虎口张开,不能接触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下端。

做好准备动作后,放尺子一方可随时放开尺子,抓尺子一方要及时抓住尺子。抓尺子一方要尽可能抓住尺子靠近下端的地方,以获得较多的积分。在规定次数内,积分多者为胜。

对“抓尺子”游戏,教材分三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做好“抓尺子”的准备动作,教师要讲明游戏规则。第二部分是初学游戏,只要求学生能够抓住尺子,“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通过游戏的数据统计,反映每个人的观察及反应速度是不同的。第三部分是正式比赛,要求把每一次得到的分数记录下来。这个游戏可以反映出每个人在玩的过程中,抓住尺子的机会在增多,抓的速度也在加快。

这个游戏可以在课堂上反复进行,让学生有多次训练的机会。学生反复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也是训练观察反应速度的过程,在反复的强化训练中,反应速度就会有一定的提升。

3.研讨

研讨环节讨论的话题也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投入游戏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

“你玩抓尺子的游戏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个问题指向感觉器官搜集信息的作用。随着对游戏的熟练和技巧的积累,学生除了认识到眼睛的作用外,还会发现听觉和触觉的作用。总之,综合使用感觉器官,会帮助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用来比较、分析和判断。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在游戏的不同阶段,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强化他们综合使用感觉器官的优势。

第5课  发现生长

本节课要求学生回顾他们二年级以前的身体生长情况,从而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寻找自己从小到大的生长发育的痕迹。小时候的衣服、照片、生长记录、家长的回忆都是学生要搜集的信息。

在本节课教学之初,教师务必要调查所教班级中有无离异家庭或者父母早亡的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教学中不要使用父母这个词,要用家庭长辈来替代,避免触及孩子情感脆弱的一面。

1.聚焦

這部分教材用文字说明学生从出生到现在,身体一直在生长,教材也呈现了相应的照片,聚焦了本环节将要交流的问题: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

2.探索

教材从比较、测量的角度提出三个话题,引导学生调查自己生长变化的信息。

怎样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这一问题希望学生能通过比较的方式来例证自己的变化。教材提供了几种例证:服装的大小变化、照片中身体外貌的变化、行动能力的变化、身体发育记录中数据的变化、牙齿的更替。实际教学中,例证方法还可以更多样化。

计算一下,我们的体重和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这是在之前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测量活动,希望通过数据的差异来表现学生身体的变化。

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吗?”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关注身体生长变化比较明显的部位,如指甲、头发等变化。尽管指甲和头发的生长与身体发育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每天都在生长的变化,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人体身高、体重等缓慢生长的过程。

3.研讨

研讨的话题“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这个问题其实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4.拓展

家长是见证孩子生长全过程的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期望。请学生回家听听家长的回忆,一方面能够补充自己对之前生长发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能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长是被家长时时刻刻关注的,家长希望孩子健康长大。

在家长面前,谈到孩子的成长,话题往往会聚焦到“健康”这个词。所以在请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活动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期待,为下一节课做准备。教师可以印制一个表单,请家长将孩子的成长小故事写一写,也可以请家长提出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希望。

第6课  身体的“时间胶囊”

本节课中,学生将根据目前自己身体发育的信息,结合长辈或者哥哥、姐姐的成长信息,为自己六年级毕业时的身体状况作出预测。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预测写下来,封装起来,在四年后打开时,回顾并评价自己这段时间的生长。

第五课和第六课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在低年级安排这个内容,是为了与学生的中、高年段的有关学习形成一个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等到六年级,教材会安排一次回顾和展望。我们希望学生的健康意识来自“对以往生活的回顾,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1.聚焦

教材用文字说明了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搜集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这些信息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搜集过,可以直接使用。教材还要求学生预测六年级时身体的信息。

2.探索

首先,再次明确活动主题,并提出“时间胶囊”中将要存放信息的种类。这其中包括之前学习中已经获得的身高、体重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体检记录获取。当然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内容,如照片、跑步速度、手臂力量等。

其次,对于一些还没有获取的信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测量。

最后,学生对四年后身体生长的情况进行预测,这个活动需要学生有依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之前的学生手册中,学生记录过对长辈、哥哥、姐姐的调查,获取了一些他们在12岁左右的身高、体重等信息,这些可以作为推测的依据。

学生完成这些信息的搜集后,就完成了各自的信息记录单,由教师协助封存在“时间胶囊”中。

3.研讨

研讨活动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推测的依据,这个问题在学生进行推测的时候就要提出。推测的依据来自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说清楚。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关注今后身体的健康成长。低年段学生能够讲述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会很多,在他们提出要注意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诸如饮食的多样化有利于营养的全面获取、运动量的保证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充足的睡眠对于大脑发育有积极作用等。

最后,教师要设计一个“时间胶囊”装箱、封闭保存的小仪式,让学生记住这个活动,期待四年后开启这个“时间胶囊”,再次回顾自己的生长变化。

猜你喜欢
尺子研讨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生长在春天》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