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

2019-09-10 01:37匡林刚
大东方 2019年5期

匡林刚

摘 要: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过于频繁,数量过多,难度过深、过浅等问题。课堂教学如何在师生“问”与“答”的多边对话活动中整合前行,如何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提问,如何问得巧妙,问得有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细读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思考、享受。

关键词:发问;追问

笔者发现,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提问过于频繁,数量过多;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大量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问题,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选择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控制问题的答案,整堂课都是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给予消极的反馈,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等。其实,这一切都说明老师在无意中“绑架”了学生的思考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对话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解读文本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过碎,学生烦恼,“没有挑战性”,“没意思”。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

一、发问下诱人饵料,激起思考阵阵涟漪

一位教育家曾言: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事实证明,发问是教师传授知识、诱发思考、启迪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发问如同渔人下饵料,很有讲究,要做好三点:

1.疑难之处现问题之价值

古人有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则易形成课堂懈怠,学生面面相觑,不知老师所云。课堂发问,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一个问题发出之后,课堂上立马能形成“群鱼啄饵”之势,左攻右啄,跃跃欲试,场面甚是壮观,从而最终寻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问题难度合阅读之胃口

发问过多,频率高,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跳了多少次都可能不知“桃树”在何处,更不要说摘到“好果子”了,长期如此,学生必将逐步丧失思考兴趣,上课举手越来越少,实现“晚上归来鱼满仓”的情形将是一件渺茫的事了。实践证明,一般的课,围绕一条主线,理想的发问应以3-5个为宜,且这几个问题要形成梯度,不必强求环环相扣,至少要“相依为命”,想方设法让“鱼儿”吃上美味“鱼饵”。

3.细心等待还思考之空间

可以相信,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都有着有效教学的图谱,但是一旦到了课堂,演绎出的却是常是“教师中心”的教学行为。一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障碍,我们总是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体悟,而是直截了当地报出答案,美其名曰“由于时间关系”“抓紧时间”;一旦学生的回答与事先写在书本边角上的答案有距离时,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强制纳入到自己的思维轨道上来。课堂上,我们喜欢给出一个个“句号”,甚至是“感叹号”,而把本该属于课堂的“问号”、“省略号”无情而残忍得轰然踢出了教室门外。殊不知,踢出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有效吗?学生的成长需要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慢”的艺术,缺乏生长过程得来的“快餐结论”,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数优生的“表演秀”而掩盖了全班学生的认知真相。要在发问之后,留有充分地思考、交流、争辩的时间,留有充分地操作、观察、分析的空间。课堂发问之后,多一份期待,就可能多一份深刻,甚至多一份奇迹的出现。

二、追问观湖面浮标,刨根问底解决困惑

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首发的问题后,正确的要追因,不对的要追错,肤浅的要追根,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追问“看似信口念来,实则苦心思索”,是一项重要的课堂基本功,要通过有效追问,时刻让学生围绕着课堂核心目标来游弋。追问亦如渔人时刻关注浮标一样,要把握时机,追在三处:

1.乘胜追击求问题之根源

语文教学要的不仅是追求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这点新课标中体现明确。课堂中教师或者学生首度发问后,许多问题,学生大多能够比较顺利地回答出来,但常常是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容易忽视这点。因此,在学生回答顺利之时,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样学生就得深入思考,对课堂难点的认知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2.牵线搭桥变天堑为通途

发问,有时因问题过大,或方向不明,或部分学生出现知识“掉链”等,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搭桥引路。引路不是强行给予或牵着走,而是要教师在暗中巧插“路标”。问题大的,通过追问化为两个小点的;方向不明的,给予方法调整的提示;知识掉链的,共同回忆所“掉”部分。这样长期的追问训练,学生自主意识不会因此而削弱,反而得到有效增强,对于陌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必然逐步得到有效提高。

3.迷途自返悟小错成大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直面错误,解剖错误,甚至是欣赏美丽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鲁迅也说过:“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课堂教学中,启思的发问和睿智的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能形成“敢于质疑、善于争辩、勇于创新”的良好局面,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思路。课堂发问与追问,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行为。

参考文献

[1]谭轶斌.“产婆术”与有效教学.《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2010.

[2]郑桂華.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