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到70%:跨越式发展背后的教育情怀

2019-09-10 07:22赵倩
教育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赵倩

2014年仲春,北京市通州区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这所海淀的优质资源校引入通州。2015年,带着学校领导的重托,肩负着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服务的使命,丁伯华校长只身一人从海淀来到通州,带领十多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从零做起,白手创业。短短不足四年时间,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依靠全体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师德,依靠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副中心地区最受老百姓欢迎、学生和家长最渴望就读的学校之一,家长们纷纷感叹“把孩子送到首师大附中,放心”!在副中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丁伯华校长和他的团队究竟书写了怎样的教育传奇?这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教育故事呢?

迎难而上,不挑生源重“加工”

执掌首家被引进到副中心的名校,丁伯华校长其实在学校开局阶段面临了很大的压力。除了定位不清、體制不顺,办学经费紧张等因素之外,摆在学校面前的还有距离总校太远、教师队伍年轻、家长的质疑与焦虑等诸多难题。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荒废多年的旧校园,面对社会各界的期待和疑虑,丁伯华校长在工作实践中借鉴附中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考虑通州当地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了“尊重区域文化,融合教育观念”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先进理念与通州区实际学情有效结合的途径,让教育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优异成绩往往是和优秀生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丁校长并没有在抢生源上“做文章”。恰恰相反,学校更多的是致力于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学生受益。来到通州后,学校通过教育惠民政策“市级统筹二”,每年把大多数的招生名额“定点”投放到了农村校和薄弱初中校,实现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这些学校。此举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考生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为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2018年首届高考,在和其他学校生源差距近30分的情况下,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向社会交上了这样一份成绩单:学校勇夺文科均分全区第一、理科均分全区第二,是全通州区唯一本科率达100%的学校。首次中考,成绩也非常优异,在学生入口完全是划片派位的情况下,学科总分和优秀率均位居全区第一!

中高考成绩令业内震惊,让社会赞叹。其实,从学校的日常表现来看,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完全在情理之中:在学校参加的历次全区统考中,从初一到高三所有年级的成绩始终位于全区前两位。以2019年1月的全区期末统考为例,不仅各年级都稳居全区前两位,初一年级更是统考的七门学科均居全区第一;在4月刚刚结束的初三全区一模考试中,学校不仅均分成绩位居全区第一,更是比第二名总分高出10分之多;在4月刚结束的全区高三一模统考中,高三年级更是表现出了“突出的加工能力”:这届高三学生高中入学时,中考成绩排名全区前500名的同学占全年级学生比例仅不足5%,而到本次一模,全校有超过70%的同学进入全区前500名;高一入学时,有超30%的学生中考成绩列全区1000名之后,到本次高三一模,没有一名学生排名在区1000名之后。这样实实在在的“加工力”着实令人叹服。

科学管理,做师生的“贴心人”

“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校是靠什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这是丁伯华校长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依靠的“工作法宝”,就是“打造一支敬业奉献、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营造和谐民主、务实高效的管理氛围;建立人人笃信、共同奋斗的团队文化”。这种管理理念和团队氛围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而是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工作实践中的。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一位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的领路人;在学生看来,他就是时时刻刻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和蔼可亲、阳光暖心的“自家人”。到通州工作三年多来,丁伯华校长坚持要求每年进行校长工作民主考核,由全体教职工对校长年度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无记名投票和评价,不仅填满意率,更要写主观评语,考核的结果从来都是现场唱票、统计和公布。三年来,每年全体教师对他的满意率都是100%。或许正是源于这样的底气,源于科学的管理和强有力的领导,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才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持续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面向未来,打造城市副中心教育新名片

丁伯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都还记得,2015年9月5日学校第一个开学典礼那天沁人心脾的蒙蒙细雨。好雨知时节。几年来,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也如春雨一般,润泽、改善着通州区的教育土壤,改变着通州区原有的基础教育生态。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提升,旧校舍已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建设一所现代化、高水平的中学,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摆在这所立足未稳的新学校面前的又一个巨大挑战。为了实现更宏大、更美好的教育理想,丁伯华校长一方面带领全体师生克服重重困难,整体搬迁到运河中学借址办学;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学校本部、首师大、市教委等多个部门,推动通州校区新校园的重建工作,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为了保证新建校园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丁校长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校园建设理念,充分考虑选课走班、特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借鉴了许多新建优秀校园的案例,和设计团队一起反复打磨,力争把新校园打造成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的新名片、新亮点。目前,学校新校园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中,附中人的教育梦想也正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

三年多来,丁伯华校长每天奔波于石景山和通州之间,行程达十多万公里,风雨无阻。正是凭借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德育实践、“新”四修课程体系、“自我提升”与“外部引领”相结合的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等发展新思路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实效性强,广受业内和社会各界赞誉。自建校以来,丁校长和他的团队始终以“追梦者”的姿态在“不停奔跑”,只为了让学校发展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一份力。随着新校园即将竣工投入使用,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丁伯华校长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做好副中心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打造一所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示范性、软硬件设施一流的现代化中学,让百年附中“成德达才”的教育思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扎根,并绽放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璀璨花朵,为改变和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形象与品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芯片女皇”何庭波曾在湖南师大附中求学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王晴宜(甘肃理科状元):喜欢三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