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019-09-10 07:22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2019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6天票房已超20亿,同时也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有观众称其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

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的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离家出走,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几经曲折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这个为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饱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影片拍摄历时四年,两千多个特效镜头,三千多张概念设计图,八千多张分镜头画稿,一万多件道具制作……围绕这部电影作品,7000多人的庞大团队倾尽心血,可谓匠心打造。

这部国产科幻剧不同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科幻的大义,而是另辟新径,《流浪地球》是带着地球一起突围的,着重突显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的眷恋与深情。正如导演所说的:美国人拍科幻是放弃地球、去挖掘新的人类居住地,而中国人是不放弃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怀。

电影热播后,有网友评价其为“国产科幻片新突破”“国产科幻大片就此起航”“科幻迷们的福音”“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

当然,观众也有不同看法,对一些剧情的设置有颇多争议,但这部电影如此广受关注,其意义已经超出电影本身,也让人们对中国科幻电影和科幻产业的崛起,多了一份期待。

多维解读

角度一:《流浪地球》体现了家国情怀

在《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是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的。在地球大救援中,人们不抛弃、不放弃、不逃离,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几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英雄精神,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传承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角度二:《流浪地球》体现了工匠精神

这部历时四年拍摄而成的科幻电影,因其在大场面特效制作方面能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而震撼了觀众。随着影片的热播,各种盛誉不断涌向其主创团队。其实,一部电影佳作的诞生,必然要求高度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影片的创作、制作面临着经验缺乏、无从借鉴的困难,从概念设计、服装、道具、化妆、场景到后期特效,都要摸索前行。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这群电影人的初心和匠心——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换来影片上映后的璀璨绽放。

角度三:《流浪地球》开辟了电影新径

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特效镜头;无论是其呈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还是细节中呈现的质感,都开辟了电影新径。影片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其“带球跑”的立意也是独辟新径,这也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影片创作经验、路径和模式等,都为未来的电影创作开辟了道路,为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的涌现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影评家戴锦华所评价,《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开辟了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类型化大片的全新时代。

情感是人类最先进的科技

◎李红艳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是由郭帆执导、历时四年拍摄而成的同名科幻电影。我被这部在大场面特效制作方面能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的中国科幻电影深深地震撼了,更被这部电影的故事构架、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段深深地感动着。

这部电影讲述了太阳毁灭之前人类在驱动整个地球逃往新星系的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大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整个故事设置在冰冷、坚硬和绝望的背景之下,但是处处传递着人类的温暖、柔软、爱和希望。

即将死亡的地球到处是巨大的压抑和冰冷的绝望,是一片没有任何生机的灰白色,会随时崩塌撕裂摧毁,是地球置身于宇宙的渺小,笼罩在木星下的窒息。而如蜉蝣一般的人类竟然以“蚍蜉撼树”的“妄想”,紧握着一丝“已经被否”的希望,在无边的死亡里疾行抗争。那一身猩红正如燎原的星星之火,舞动在黑暗的星河世界里;那柔弱的禁不起任何利器的血肉之躯,却搏击着坚硬冷酷的钢筋铁甲;那一滴滑飞的眼泪,一定能滋润出绿色生机和希望。

拯救地球需要理智,可是“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这样一句调侃台词,让影片的情感到达了最高潮,情感才是人类最特有的、最为宝贵、最为有力的东西,包括影片最后宏大的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国际主义大救援都不是理智下的判断,而是人类情感的激发。“情感”这种没有形体、没有质量、没有重量的东西,恰恰是凝聚撕裂、修复崩塌、防护摧毁、战胜绝望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是与整个外在的抗争形成对比的最有温度的内在支撑。

整部影片将对比冲突运用到了极致——色彩,体积;速度,远近,内外;视觉,听觉等。镜头冲击直击内心,将全部外在有形的对比转化为人们内在情感无形的对比,渴望生又不畏惧死,处处流露绝望又决不放弃希望,时时争吵又团结一心,恨的背后恰恰是爱,危急紧张中还不忘幽默一下。这或许就是人类能战胜困难、冲出险境最根本的东西吧。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大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在故事构建和人物表现上充分中国化。如果说张艺谋的《影》从道具、色彩、服装、绘画、音乐等方面将中国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话,那么《流浪地球》则是在故事情感内核上彰显了中国元素。

灾难来临的地球是冰冻的世界、被摧毁的家园。镜头极力展现着冰寒、废墟,它已经不能用荒凉来形容,那是死亡。可是以中国人为主导的地球大救援选择为“家”而战,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在死亡的绝境里寻找着生的希望,新的家园。这种家国情怀,这种对家园深沉的眷恋,虽说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但是在中国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强烈。

(摘自“语文阅刊”微信公众号2019年2月14日)

青年观点

★沈逸:《流浪地球》让更多愿意为家园的安全、繁荣和发展的人留在这艘船上,让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

★韩亚栋:《流浪地球》契合了中国人对家园、土地不离不弃的情感,击中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家园意识和集体意识。

★岳心:《流浪地球》和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电影的不同,是我们中华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张炎:从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行为逻辑。

★佘惠敏:《流浪地球》以国际一流水准的精良制作掐中了观众的痛点,成为中国科幻电影攀登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满足了观众对国产科幻大片的期待。

【本版供稿/张贵申】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视觉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
流浪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