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格斯的文学观下看《寒夜》

2019-09-10 08:12李欣星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物形象

李欣星

摘要:巴金是中國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后期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观来分析这部“挖掘人物内心”的现实主义佳作。

关键词:人物形象、现实主义、心理描写

一九四四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巴金住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楼下一间小的不能再小的屋里,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寒夜》。作品描写了小公务员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恩格斯认为: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作品不是抽象的鼓吹作家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而是要揭示社会关系的真相,伟大的现实主义能够客服自己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偏见而尊重历史的必然性。“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要求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寒夜》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一时代某些本质的现实主义佳作。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追求”的。《寒夜》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正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画面,围绕一个善良、忠厚的普通读书人一家的生与死,为下层人民“诉苦”、“呼吁”、“大叫”,受尽侵略者践踏蹂躏和国民党黑暗统治压迫剥削的“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讲话”、“诉苦”、“呼吁”、“大叫”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作家通过对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描绘,对“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提出了血泪控诉——这是受尽国民党黑暗统治压迫的人民大众心底的呼声,也是那一时代的声音。

《寒夜》虽然描绘的是一个抗战胜利前后关于家庭生活和爱情破灭的庸俗情节,但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家庭生活中的倾轧或三角关系,而是对当时都是善良人的家庭也不得不破解的社会状况的揭露和控诉,并从中揭示出人与人的联系这一突出普遍的问题。小说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真实感人地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揭示了这个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使我们可以超越时代地深入思考人与人的联系。

《寒夜》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政治气候,反映一个大的时代。《寒夜》写的不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而是几个“小人物”的生老病死,围绕这些“小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也是诸如喝酒、吵架、生病这些旧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小人物”之间展开的矛盾,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婆媳、夫妻、母子之间的矛盾。但是作家却巧妙地把这些“小人物”的矛盾和心境在小说中揉合在一起,从“小人物”之间特殊的矛盾和心境,又可窥见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寒夜》中也真实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感情,将人物内心的人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儿子见到终日操劳的母亲增添了白发而伤心,母亲见了儿子为养家活口带病工作而流泪,妻子远离,丈夫日夜思念,丈夫吐血,妻子悔恨交加……。这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之常情,一经巴金有机地组织到艺术作品中去,充分地挖掘和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等人物内心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他们不同境遇中感情的微妙变化。

《寒夜》以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为依据,紧紧扣住作品中人物独特的个性,按照不同人物自身思想、感情、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又使个性化的性格更加鲜明丰满。这是现实主义在《寒夜》中的体现。像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样的人物在四十年代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何止千万个!作家在这些出色的个性化的心理描写中,就概括了一定时期千万个小职员、小市民的某些心理和性格特征。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真正植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和性格刻画,必然是对一定社会和历史本质更概括、更深刻的反映。

《寒夜》是一部有自己独特面貌的现实主义佳作。当然,《寒夜》也有它的不足当我们把它放在一定及时时代去考察的时候,既应肯定《寒夜》控诉国民党黑暗统治和揭示它必然崩溃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对一定历史时代本质的反映还是不够深刻的。在《寒夜》反映的四十年代,一方面是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是中国国民党领到下的群众性的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强烈民主要求和坚持抗战到底的激烈斗争已形成燎原之火。坚决打击侵略者,推翻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建立和平民主的光明的新中国,这也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忠于现实主义的,善于洞察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家和作品,就应该和必须挖掘并表现人民群众这一内心世界。在反映人民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方面,在表现那些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民群众“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应该怎么办,应该向何处去的方面,写得太少,太薄弱了,在作品的整个立意构思中考虑太少。《寒夜》在通过艺术形象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和反映“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追求”光明方面是薄弱的。

《寒夜》是一部不朽的杰作。巴金在《创作回忆录》里写道:“我给憋得太难受了,我要讲一句真话: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参考文献

【1】贾植芳.巴金作品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一版.

【2】李存光.巴金研究资料(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一版.

【3】张惠珠.巴金创作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1885.11.26.

【5】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

【6】冯宪光.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一版.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为什么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