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艺术传承与发展

2019-09-10 08:12夏爽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夏爽

摘要:核雕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以精、细、奇、巧而闻名,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据此,以北方核雕为例,从核雕的历史发展,工艺特征,现实状况来解读核雕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核雕艺术; 传承; 发展;

核雕艺术不同于大型雕刻如象牙雕、根雕、砖雕等,通常因其体积大且繁缛精巧而给人震撼的感觉,而核雕因“小中见大”,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性表现,更是因其微小又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体现了工匠更为卓越的雕刻技能。

一、核雕的发展历史

核雕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宋朝中期,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都钟情核雕,宫里有专门的核雕高手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而民间核雕多以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魏子敬的《核舟记》所记载:“船舱宽敞,有小窗四扇,可以开闭,右窗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刻划苏东坡、黄庭坚、僧佛印,泛舟赤壁也。”明代陈贞慧《秋园杂佩》,也记有丘山另一核舟。不过,明代核雕十分稀少,在拍卖场和古玩市场上都很少出现。

到清代,核雕发展迅速。清初有人雕念珠108枚,“圆小如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等“合计之数五百”。核雕之精如此,故清代士大夫往往以此为饰,随身佩戴;有雕成双层画舫者,人物竟达58名之多。清代核雕身价较高。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

橄榄核、核桃、杏核、桃核皆为扬弃之物,核雕堪为化腐朽为神奇之工艺品,凡核或椭圆或扁圆,又以山核桃最为皱脊错综诡杂,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艰难十倍,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核雕传统手艺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见宏,尺幅之间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种种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一种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二、核雕工艺的特征

核雕工艺分:薄意,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雕,镶嵌。核雕的制作与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于选料,因乌橄榄品种繁多,须根据其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红,饱满为佳;其次是设计,需根据核的形状进行构思,并将需刻划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据勾勒的图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粗刻,即对整件作品的细部进行刻划;第五为细刻,即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细部完善,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调整,使之更加生动;第六打磨,一般以粗细砂纸打磨作品,使之光洁细腻;第七是抛光,布轮抛光后的核雕作品细腻、润滑而富有手感。

核雕制作工具有凿子、锉刀、扶钻三类。凿子有圆凿、线凿、平凿等多种,需自行制作,才能得心应手。圆凿,快口呈圆弧状,有大小之分,大圆凿可用来雕毛坯,小圆凿既可在核体较小的原料上履行代替大圆凿的功能,又能往深处挖,特别是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圆凿来处理。线凿可用来刻细线条,如发丝、眼皮、眼黑、衣褶的细线条等,人物开相一般用线凿来完成,在一些细微处需清理的,小圆凿无法施展的地方,均可用线凿来代替。由于线凿灵活、雕刻有深度而被广泛应用。平凿用来雕刻块面,把物件轮廓勾刻出来,又可把橄榄核一些表层铲去,突出布局的立体感。毛锉以其细密的钢刺来修正橄榄核形状,使其达到圆整,扶钻则用来钻孔。

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精、细,体现在核雕作品工艺细微,点睛之处既细如针尖,又形象生动。刻划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洁,形神兼备,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体现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夺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仅能在细微之间表现人物数十人,而且舟上门窗每扇都能开合自如,其落榫处以毫厘计算,令人难以置信。核雕体积虽小,却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工艺细密,以小见大,其作品可作为颈项、衣带、折扇或绣袋的坠挂件,若穿成珠串,可作為手腕、颈项饰物。

三、核雕现状及发展

核雕工艺发展的优劣势。从原材料的获取来看,原材料的资金投入小, 所产出的工艺品大多是小型饰品和把件,价格区间范围广,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促进了作为文玩的核雕工艺艺术的消费市场发展。然而核雕因其体积小, 无形中加大了雕刻的难度, 精品产出率低, 核雕原材料本身形态各一, 有丰富的纹路, 雕刻时需要手艺人顺形运刀, 每一刀都需要思考。

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手工与科技并不是处于对立的两种手段,并不是摈弃当代技术,保留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就是最佳的保护传统的方式。艺术是社会发展产物中的一种,是时代特征的映照,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否认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想让传统真正适应当代,创新传统,融合当代元素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大部分核雕从业者更看重核雕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学习或从事核雕工艺制作,真正喜爱核雕艺术的从业者较少,若作为核雕工业,其发展自然能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从业者会利用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创新核雕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市场需求,机械手代替人工手,专注核雕的精美程度,使其缺失内涵。若作为核雕艺术,如此快餐式的发展往往会让核雕艺术失去灵魂沦为冰冷的架上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是将核雕艺术推向“绝迹”,是发展的停滞,取而代之的是对经典作品与形式的机械复制。

艺术作品和工艺品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作品背后是否具有内涵, 当下机雕核雕在市场上流行最广,的确机械式批量生产产量高价格低,经济效益高,但此类核雕充其量只能作为满足审美需求的工艺品,可“存活”时间短。内涵才是一件作品甚至一种工艺的生命力所在。就如我们研读工艺美术史时,不难发现能被载入的工艺作品大多都可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存在,它可能是对一个事件的记录或纪念也可能代表一个时代人们喜好的特征,加之其工艺的独特与精巧,才被编入书籍,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供人参考工艺又可适用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学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顺华,浅谈橄榄核雕的艺术特色.[J].天工 . 2018,4.

[2]于承孝,浅谈核雕创作及艺术价值分析.[J].天工 . 2018,4.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