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2019-09-10 07:22韦丹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建议措施实效性提高

韦丹

摘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课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对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性的现实意义、迫切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彰显榜样力量;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还”课堂于学生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巧用互联网+技术这三点行之有效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德育;提高;实效性;建议措施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对即将走向社会的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无论就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还是就课程改革而言,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有效的无法替代的重要教学形态,更是维系学校生命的主战场。因此,想要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水平,通过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是当仁不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性的现实意义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先”,技工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的重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如果不把德育纳入课堂教育的轨道,不从德育的角度考虑教学,动辄喊口号、搞运动,那么德育只会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叶教授的这段话,就给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德育课堂在当今教学育人中的重大意义。

德育课堂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系统化了的课堂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倾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现在的技工院校的学生就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和职业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而且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的好坏高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接受德育知识的效果。实效性差的德育课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不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等,这对于思想未定性的本身素质就差的技校学生来说,是极为可怕的。因此,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性刻不容缓

在我国技工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课一直是各个专业的公共课,因为社会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德育课堂在技工院校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要想改变僵局,走出瓶颈,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刻不容缓。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服务于当地生产经济的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技能人才,而选择读技工院校的学生目的性较强,只为掌握一技之长而顺利就业。因此,学生对那些直接影响其生存能力的专业课以及实训操作课较为重视,而忽视了侧重培养他们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德育课本身的意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堂是“虚课”,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正是这种消极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同时也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二)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技工院校中,很多德育教师并非专职、科班出身,有的学校甚至选择其他专业淘汰下来的教师来担任德育课教学,所以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学校平时又疏于对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的培训,教师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教学方式比较老套、单一,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课堂参与感明显降低。在技工院校中,德育教师是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第一责任人,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德育课堂的实效性,从而直接影响对学生三观正确引导的效果。

(三)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向新型教学方式转变的尴尬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学而不思,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在一些发达地区不少技工院校一直在改革现行的德育课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德育课堂模式。然而,由于改革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西的技工院校教学水平又相对落后,在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转换之间,我们显得尤其尴尬。如何快速地提高我们的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如何快速地掌握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缩短与发达地区德育教育水平的差距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

三、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性的一些建议措施

(一)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彰显榜样力量

1、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师必须是专职教师,所谓术业有专攻,只有专职专任才能更好地沉下心去提升教学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定期针对校内的德育教师组织开展一些专项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德育教育理论、德育教学方式、创新能力提升和德育教学内容设计等,真正将德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掌握的、能真正用到的知识传导给他们;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德育教师走出广西到一些德育工作开展成果比较明显、受到外界好评较多的中职技工学校去交流学习,汲取德育教育更先进的工作经验。

2、德育课要彰显人格榜样力量

教师是德育课堂教育工作的最直接的实施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應当是这种人”,教师应成为“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和“心灵的镜子”。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堂仅有的几十分钟,向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科素质、文化底蕴,用自然诚实、乐观自信、充满热情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充满着人格魅力;只有充满人格魅力教师,才会教出富有人格魅力、品格高尚的学生。

(二)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还”课堂于学生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极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活动,以实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育课堂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外在的、他律的道德转化为自律的道德,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德育课堂如果脱离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就会落空。

要想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上好每一堂精彩的德育课,我们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探究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与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的手中,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发言。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德育课堂。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巧用互联网+技术

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一个看似大道理满天飞的地方,只有不断创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才能迎合学生的学习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那些道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验。一是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的社会事件,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的真人真事作为案例问题,一案到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辩论等方式多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十九大和大国工匠进课堂。二是采取“翻转课堂法”,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课前接受知识和课堂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在课前接受知识阶段,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或阅读相关文本材料,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练习,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堂知识内化阶段,教师为学生创建资源环境,提出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互动的信息源,从而使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外,德育课堂还要巧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白板和现代信息化技术,善用生动有趣的PPT、动画、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网络下载作业、讨论课题和上网搜寻资料等。使传统的德育课堂变静态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好了,学生参与性提高了,专注力集中了,情感体验加深了,那么,一堂有魅力的、高质量的德育课离我们还会远吗?

当然,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堂实效性这个问题,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不放弃努力,一直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怀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真挚的心,我相信,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定会不负众望,势如破竹。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109.

[2]苏霍姆林斯基著,罗亦超译.睿智的父母之爱[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26.

[3]馮琳.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柳州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建议措施实效性提高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因地制宜推进农机化新技术应用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天门市汽车车险在理赔方面的探究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