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10 07:22张鑫王晓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5期
关键词:远程医疗影响因素互联网+

张鑫 王晓华

【摘要】远程医疗作为现代医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形式,近年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对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远程医疗;互联网+;影响因素;对策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指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的一种医疗服务形式。它不仅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且让病人在偏远的山区同样能享受到大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与交通成本。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解决我国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中提出了“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政策保障。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势在必行。

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形式,它与传统医疗服务形式存在显著不同,主要体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交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为基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设备的稳定性,以及不能进行面诊等因素,仍会导致诊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若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将很难确保远程医疗的高效运行。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技术方面

远程医疗的开展需要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作为保障,同时需要医学检查等多种多功能现代化设备,虽然我国医疗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旧需要不断创新,弥补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我国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医学设备结合上还不够成熟,同时一些简单的远程医疗设备检测精度不高和检测项目单一,无法滿足远程医疗服务需要的多项目检测要求和水准。尚未建立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技术标准,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导致各医疗机构之间远程医疗数据共享性差,不利用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甚至会严重影响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邀请医疗机构和会诊医疗机构之间远程医疗设备的性能差距很大,临床数据资料格式不一致,不能共享患者信息,容易造成误诊的发生。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和普及。

1.2 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还未涉及到远程医疗相关方面,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医疗服务的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相关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中对远程医疗过程中相应的法律关系做了相应的限制,这对解决远程医疗过程时会出现的各种纠纷,未涉及全面。同时,对医疗机构各相关方的法律责任并没有做到明确的界定,例如远程诊断时画面不清晰导致的失误、病人电子信息的不慎泄露,相应设备操作失误等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相关责任的认定并不明确。另外,对远程医疗服务中医疗数据的保存和法律效力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远程医疗服务中医疗数据资格的保存混乱,对远程医疗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由此可见,我国远程医疗服务配套的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

1.3 管理制度不明确

全面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一方面能确保医疗活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为维护远程医疗所涉及的服务机构、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比如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资格的申请和审核、远程医疗机构的执业规范以及远程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这些规范在对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具体要求上还需要完整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例如,在国家颁发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指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要配套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设备,但具体的评判标准没有详细的说明。其次,在网络环境下,患者电子病历资料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要保证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必须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患者的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1.4 补偿机制不健全

当前,由于我国对于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资金支持和财政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远程医疗的开展不仅需要购买先进的IT设备、医疗设备,还需配备专业的医疗人才。由于偏远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力承担起智能医疗设备的采购资金、从事远程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费用以及远程医疗设备软硬件的更新维护等费用,导致迫切需要远程医疗服务贫困地区的基础医疗机构根本无力引进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2. 对策建议

2.1 科技政策的完善

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依托于IT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医学检查设备和程医疗设备协同作业下的技术创新是改善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开展现状的关键一步。远程医疗科技创新不足制约了远程医疗服务水平,因此,需要完善远程医疗科学技术政策。首先,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切实增加我国所需人才的供给。高校应结合相关需求制定相应的远程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定向培养各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人才。其次,提升我国远程医疗服务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实现远程医疗科技创新和突破,提升患者对远程医疗服务治疗的满意度。最后,推进远程医疗技术扩展,制定远程医疗服务技术标准。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医患双方对于医疗技术的信赖度、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深度交流、促使医疗机构的融合和沟通,所以制定适应我国远程医疗目前现状所匹配的技术标准,既可以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后续的保障,同时也可改善国家远程医疗整体技术水平。

2.2 完善远程醫疗服务法律法规

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存在医患双方认知度的差异,导致医疗责任认定出现问题。对此,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缺失。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定可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a.远程医疗服务从业人员资格;

b.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机构需要承担的医疗责任;

c.远程医疗服务内容的限定;

d.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法规等。明确在远程医疗服务中涉及患者、 属地医院、 会诊医院等各方的法律责任,能够切实保护患者、 医护人员及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权利。

2.3 以管理制度规范远程医疗服务

根据现有的远程医疗服务种类进行分类归档,明确诊疗文档需要保存的资料范围、保密级别和保存期限等,对于保密级别高的文档资料,必须进行加密存储,并且电子信息的变更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对医疗机构的各级人员进行权限限制,禁止随意传播患者数据。建立健全远程医疗资料管理的制度,为远程医疗的资料保存,证据保全提供保障。

2.4 加大对远程医疗的财政补偿力度

对于有意引进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机构,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财政补贴,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快完善远程医疗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开展远程医疗的积极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护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的远程医疗服务水平和远程医疗设备利用率。

3.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推行远程医疗服务是我国医疗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远程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优势和医疗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进行远程诊断和咨询,极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04):60-63.

[2]孙正收.远程医疗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1):20-24.

[3]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28-731.

[4]王毅琳.电子病历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数字医学,2011,6(05):51-52+58.

[5]顾海,崔楠,魏姝,等.我国远程医疗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AS理论[J].卫生经济研究,2018(11):13-15.

[6]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0):730-732.

作者介绍:张鑫,男,贵州习水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通讯作者:王晓华,男,贵州遵义人,博士,教授,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猜你喜欢
远程医疗影响因素互联网+
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应用研究
试析互联网+医疗在医院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洁悠神长效抗菌剂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伤口的疗效观察
医学超声远程现状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