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型节气”切入,探索国学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 18:21张凤戈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节气国画国学

摘要:国学是国画的基础,想要学好国画就必须要学好国学。以“典型节气”切入,选取诗歌、典故、民俗等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国学与国画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中国画时,以视觉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了解、领悟、感受的过程,进而热爱并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国学;国画;节气;传统文化

一、国学与国画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非常的广泛,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由此可见,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把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名的学者吴丹青在评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画语录》文学简约,字面意思并不难懂,但内涵很深,涉及易学、道学、庄学、佛学等诸多哲学思想。”从他这句话可以看出,国画与国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称的上是国学的精华。

二、小学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师的国学素养不高,国画教学方式老旧。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想要传授学生知识,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储备量。国画是国学的一部分,要想教好国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大部分的美术教师国学素养不高,不能很好的把国学知识与国画知识相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只纠缠于笔墨技法,没有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传统艺术教育的层面上来,没有关注到国画背后的人文精神。大部分的美术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对新的教学改革不了解,更不能达到新课标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要求。

2、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对国画的学习兴趣不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自愿选报社团时,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儿童画,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水彩、水粉画,高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动漫,而对中国画问津者甚少。基于以上问题做了如下分析:首先,学生对传统绘画缺乏认识,虽然现在各大中小学都在提倡重视传统文化,但是学生也只是尊从教师和学校的规定完成任务而已,对于学习国学的意义完全不知。其次,学习国画需要自行购买学习工具,部分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简单轻便的学科。最后,学生严重缺失审美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近常常看到“中国式审美”这个词,不仅要问“中国式审美”怎么了?当笔者看到原本非常精美的石窟佛像,却被现代人涂得五颜六色;应该很有创意性的电影艺术节海报,却因为商家的要求写满了广告等等这样的事情,深深地为我们的学生的审美力担忧。

三、小学国学如何融入到中国画

现阶段虽然国学教育已经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但是起步阶段,问题也层出不穷。一味的背诵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美术、音乐等艺术性、感官性比较强的教育形式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需要。对于国学,国画的教育,应该提升到创造性的层面上来,给学生讲传统文化要是渗入传统文化精髓之中,把传统文化中值得汲取的东西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国画时有一个理解、领会、感悟的过程,进而产生同情、热爱的态度,然后才是绘画。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笔者认为以学生喜欢的诗歌、典故、民俗、音乐等入手,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可以强调多一些临摹,掌握好国画学习中硬性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活跃一些;后一阶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入学生的感受,进行改造和创新。

1、诗歌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言简意赅,却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情感内涵,这是诗歌最大的特点。把诗歌引入到国画教学中,在有限的文字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诗中所表现的物象,让学生根据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積极性和想象力,大胆的描述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

以刘翰的“立秋”为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通过对这首诗简单的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是秋天。找出诗中所提到的物象,乳鸦、玉屏、凉风、落叶梧桐、明月,从这几个物象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秋天的物象,即落叶梧桐和明月,让学生发挥想象,怎样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体现出“落叶知秋”的凉凉意境,月亮在晚上出现,会让人联想到凉意,落叶梧桐会让人想到秋天,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冷清、凄凉的感觉,分析到这里,学生脑海中一定会有场景出现,鼓励学生把自己脑海中出现的场景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开始准备作画,提醒学生绘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来一种常见的意思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故事、传说都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小学生天生对不知道的事情充满好奇感,如果教师在讲述时,语言再生动一些,很容易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二十四节气和重大节日的“清明节”为例,给学生讲述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引出“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即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气,又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缅怀祖先,弘扬孝道,融合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

“清明节”和“寒食节”仅一天之隔,又联系密切,“清明节”一般会结合“寒食节”的风俗。由于“寒食节”要禁火寒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人们会在这一天参加一些活动来给身体增加热量,比如荡秋千、踢足球、踏青、插柳等。在这些活动中挑选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插柳”,并讲述“插柳”的寓意,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清明节”,这样学生在开始画画之时会带着一种敬畏之心,自然而然的会格外认真。

3、民俗

民俗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牛的民俗更是数不胜数。以“打春牛”为例,“打春牛”据文献记载,起源于西周时期,寓意是在立春这一天打去春牛的惰性,迎来一年的丰收。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忠实,正直,淳朴的象征,因此有文人雅士以“牛”为题作出了很多关于“牛”的诗句和绘画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可染先生的“儿童牧牛图”等。以“牛”为题材作画,讲解牛的身体结构和精神形态,通过视频或图片了解牛在干活和休闲时的动态,在此基础上欣赏画家作品,感受画家的笔墨特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牛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又能通过欣赏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在自己体验的过程中也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

[1]汪涤.国学教育与中国画教学[J].上海艺术家,2007(4):21-22.

[2]吴丹清.苦瓜和尚画语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0-11.

[3]陈小琴,李华.以国学的视野应对当下中国画教育问题[J].大众文艺,2011(21):269-270.

作者简介:张凤戈(1989.01-),女,籍贯:河南省柘城县,学历:硕士。

(中山市阜沙中心小学 广东中山 528434)

猜你喜欢
节气国画国学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垂”改成“掉”,好不好?
《难忘岁月》(国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24节气
国画等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