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互联网+”技术 助力小学生英语学习

2019-09-10 19:51焦振洲艾乐
教育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学习者语法英文

焦振洲 艾乐

“互联网+”时代悄然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网购、出行、阅读”等行为方式的改变,更有思维方式的变化,深远地影响着人们学习。就英语学习而言,现今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平台、手机app等层出不穷,人们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真实的语言环境,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各种“翻译软件”“翻译平台”便捷地实现汉语与英语的转换和交流。

怪现象引发的思考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英文写作的“怪现象”:如果英文写作是以课堂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即时上交,会发现各个寫作层次的学生差距很明显,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写作水平完全可以反映学生日常英文学习状况;但如果英文写作是以家庭作业形式布置,就会出现学生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且写作水平与日常学习状况不相符,英文学习不佳的学生也能写出很好的习作,尤其是在词汇运用和语法上有明显超出学业水平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学校,能对学生进行英文辅导的家长为数不多,并且能够进行英文辅导的家庭学生英文学习状况始终良好,不存在课堂写作和家庭写作的波动现象,所以上述“英文写作的怪现象”基本可以排除家庭的影响。

随后通过对多名学生的访谈和侧面询问,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一类软件惹的祸——翻译软件。现在的翻译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汉语语句完整,翻译很少出错,并且方便快捷。小学生使用这种软件进行英文写作,就如同作弊,不用复习,不用思考,不用记忆,最终导致学习无效果。“互联网+”这把利剑狠狠地刺中了我,更重伤了我们这些“聪明”的孩子。

将被动转化为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与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共同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共识: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学生使用翻译软件仅凭禁止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效果;学生在使用翻译软件过程中,缺少思考,对于出现的错误语法和词汇并无察觉,如果不及时纠正,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之所以使用翻译软件主要是因为英文学业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词汇和语法掌握不扎实,英文应用和实践环境不足。

随后,我们共同设计了一种“主题式英文表演”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被动使用翻译软件应付英文写作状态,转化成学生通过翻译软件主动拓展、延伸开展英文学习状态。

首先,根据教材章节内容设定“英文表演”主题,例如:学习完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内容以后,学生对于音乐、宠物、业余爱好的话题掌握了基本句式和教材词汇,这时立刻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为“My hobby”的“英文表演”,教师给出表演的评价标准,指明必须用到的“句式”和“词汇”;表演必须“脱稿”完成;表演时进行组间互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错误作为扣分项。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表演小组,小组内部进行创作分工,每名学生完成一个“分主题”的内容创作。例如:在“My  hobby”主题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真实的“兴趣爱好”分“Carving paper”(剪纸)、“Pop music”(流行音乐)、“Sports”(运动)等多个话题进行英文写作。

接下来,给学生讲解翻译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介绍软件的利与弊,端正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通过“写作——审稿纠错——再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汉语,利用翻译软件“所想及所得”的特点,转变成“英文草稿”,再通过反复修改、纠正的过程正确表达成“自己的英文作文”,从而进一步达到“语法、词汇”扩展的学习目的。这一学习过程十分重要,它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的英文作文是自己真实想法的体现,修改完善成为自身意愿;二是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中、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并通过纠错的方式增强记忆。这一过程对于英文学业水平不高,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来说,效果最为明显。这样的学习效果,使大部分学生在英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能力、拓展了语法、积累了词汇,而且大大提高了英文学习的兴趣和效能感,他们不再惧怕英文学习了。

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的“审稿纠错”状况,安排“英文表演”展示时间,各学习小组自主进行课下排练,每个组员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英文背诵下来,加上“PPT”“动作”“才艺”等形式向所有同学进行展示,小组间进行互评,最终评定出“集体优秀”和语音语调、语法、PPT等各个“单项优秀”。

最后,组织学生对于本次“主题式英文表演”进行总结反思,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到的“语法、词汇”有哪些?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再进行类似活动,需要如何改进?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和效能感。

收获与提升

正确应对“互联网+”的发展成为教师一项新的基本功。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尤其是各种手机app学习软件的出现,大量网络资源进入了家长和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知识和网络app,合理甄别、学习、借鉴、引导家长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考虑到技术的“正反两面”效果,防微杜渐,确保“互联网+”正确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

借助“互联网+”将学习导向“实践”层面。技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使用,学习软件也不例外。本案例中将翻译软件进行“转化使用”的方法,主旨是将“互联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看待,然后通过“主题表演”这一情景教学活动,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程度,构建动态、自主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最终搭建英文实践环境,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即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资源与支持,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习方法、搭建应用平台、创设实践环境。

通过“互联网+”打破学习的屏障增强学习效能感。本案例中学生使用翻译软件最明显的效果是让学习者在迈出学习英语写作第一步时不再有畏难情绪,不再毫无头绪。学习者可以通过翻译软件毫无障碍地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英文表达,轻易扫除了学习者心中英文高不可攀的屏障,然后再通过“反复修改”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克服心理上的“不自信”,增强学习英文的效能感。同样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延伸到“打破汉语拼音的屏障”“打破口算的屏障”“打破阅读的屏障”等领域。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不断从技术变革中汲取养分,传授给学生使用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插上起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杨俊飞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语法英文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