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

2019-09-10 07:22廖汝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廖汝燕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在深层次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性,掌握几种重要的把握主旨的方法,以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深究文本主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深层次阅读 把握文章主旨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主旨更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地理解文本,抓住文本的要旨,才能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点拨和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找到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大有裨益。而突破了此难点,以后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进而还可延伸拓展到写作教学,突破写作难点,帮助学生写出中心明确、立意深远的好文章。阅读教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实现了高效阅读,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写作的水平。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于深层次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首先教师要转变固有观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深究主旨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去深入探究主旨。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中,虽重视主旨的重要性,但往往不注重引导学生,常常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这三步完成,一篇课文就上完了,简单粗暴地解读文本,完全是灌输式的,既不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也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完全丧失了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只剩下被动的接受。有的老师片面看重对文本词句的赏析,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解读,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更是重字、词、句的学习,而轻视对主旨的探究,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探究主旨不重要,还费时费力,最后听听老师的总结就可以了,完全丧失了探寻主旨的兴趣。这两种阅读教学的方式,都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扼杀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欣赏文学作品,能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想上好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引导学生明确深究主旨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分析文章主旨的力度,并做有效的引导。初中学生在课内及课外阅读中,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过于追求故事情节,或仅仅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感兴趣,对人物的评论也常常停留在好与坏这样标签式的简单层面上,忽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往往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完全不理解文章的主旨,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样浅层次阅读的结果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而课内阅读更是如此,很多优秀的文章,因为学生觉得故事情节不够吸引人,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更遑论去深究主旨了。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于层层分析中步步深入,探幽寻胜,得到探究主旨所带来的独特愉悦体验,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培养起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激发探究文本主旨的兴趣,同时也会深入地思考,将文本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融合,长此以往,终将汲取精华,滋养心灵,营养人生,受益终身。否则,语文课将变成肢解文本课,学生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体会和零碎的所谓“欣赏、写作技巧”,那就完全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三、由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把握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主旨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也就是说,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在绝大多数文章中,作者在揭示文章中心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韩愈的《马说》,作者在文中说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加之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凡此种种,表达了对千里马的同情,对食马者的不满,但是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句话中才表现出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卒章显志,千里马与人才统一起来,才彰显出文章深刻的主旨: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與愤懑之情。读文至此,学生对文章主旨和感情都理解了,但对主旨的挖掘,还应继续拓展延伸:这种现象仅是韩愈生活的时代特有的现象吗?如果你是千里马,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如果你是食马者,你将如何对待千里马?如果你是伯乐,你将如何更好地去发掘千里马?如果你不是千里马,是否就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了呢?这样由主旨生发开去,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同时参与到作者的生命体验中去,并在更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相反,如果不注重对主旨的深入探讨与挖掘,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状态,甚至于完全歪曲了文本的主旨,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了如下问题:父亲在什么地方送我?父亲为我买了什么?父亲在什么地方买的橘子?父亲临走时交代我什么?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基本信息,没有思考的价值,没有思维的容量,这样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样不注重抓住主旨去教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带给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改进。

还有一种教学是教师本身缺乏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不能明确文本主旨的意义,以至于发生了导向性的错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设计的主体环节就是讨论愚公愚不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愚。证据是:愚公为何不搬家?移山不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智叟才是有智慧的。这样解读文本,既可笑又可怕,可笑的是,教师连文章最基本的寓意都弄不清楚,完全抓不住主题。可怕的是教师歪曲了文本的内涵,传达给学生完全错误的信息。《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很有名的一篇寓言,借这个神话故事,要传递的是一种坚韧的精神和品质,今天教学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传承下去。这位教师这样解读文本,看似有独特的见解,但实际上既糟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上述两种错误,根源都在于教师对阅读教学中把握文本主旨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造成教学中的肤浅性和随意性,这种错误的导向一定要注意避免和纠正。

四、引导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把握文章主旨的主要方法

1.抓住文本中关键字词深究主旨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三个句子: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c.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词——“外人”,可以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但是这三个词是有着细微的区别的,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时已经是晋朝,所以a句中的“外人”应该是指晋朝人。b句中提到秦朝末年,桃源人因躲避战乱进入桃花源,所以句中的“外人”应是秦时人。c句中桃源人不希望渔人出去后向其他人提起他们,此句中的外人应当是晋朝人,所以三个句子中“外人”的含义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桃源人进入桃花源后,时间停滞了,战乱消失了,本为躲避秦时战乱而来,现在秦朝早已灭亡,桃源人却不愿出去,甚至怕外面世界的人知道桃花源的存在,这只能证明一个问题:此时外面的世界并不太平,甚至比秦末时有过之而无不及。陶渊明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战乱频起、民不聊生的社会的不满。而a句中提到桃源人的衣着,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他们竟然与晋朝人的衣着一样,令人匪夷所思。文章结尾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寻桃源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二者联系起来,作者其实在暗示读者: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并不存在的地方,只不过借此表达了一种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罢了。

解读《桃花源记》,抓住“外人”这个关键词,层层分析,我们就弄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明白了作者欲说而不能说的潜台词,用这种抓关键词追寻主旨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感受文本的含蓄之美。

这种通过抓关键词来探寻主旨的方法,适用于一些主旨比较含蓄的文章,关键词其实也就是文章的题眼。再比如《孔乙己》,文中数次提到“笑”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个“笑”字伴随他一同出场,又一同走出人生的舞台。抓住这个“笑”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就可以找出文章的主旨了。

2.抓住文本中关键句子深究主旨

《故乡》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的主旨是多义的、深刻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描绘了当时农村破败衰微的惨状,对封建势力的压榨剥削、帝国主义的入侵掠夺、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迫,做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2)对广大农民备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3)表达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与坚定信念。

第一、二两个方面,在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命运的描述之中已表达出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表达得比较隐晦,需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才能得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抓住两个关键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表层意思是说“我带着全家人在回到我谋食的异地”,实际在暗示我所走的路不同于闰土的辛苦麻木的路,也不同于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路,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虽然作者现在所走的这条路辛苦辗转,颠沛流离,但是在这过程中才能寻找到创建新生活的路,尽管暂时还没有看到那美好的主活,但作者坚信那一定是存在的。另一个句子是结尾富有哲理深意的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暗示创建新生活的路,现在还少有人走,但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比如像宏儿,水生等,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一起来创建新生活,大家一起披荆斩棘,必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教学《故乡》,通过这两个关键句子,就可以启发学生去发现文章的主旨,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来深究主旨,易于操作,适合大多数文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通过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把握主旨

文章的表現手法很多,比如对比,象征,反复等等。下面以对比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把握文本主旨。

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很多学生初读时,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现什么,而利用抓对比来深究主旨的教学方法,可以轻松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文中共写到了两种送行,或者说三次送行。第一在家里,我们为朋友饯行,结局是完美的;而第二天我们去车站为朋友送行,结局却是尴尬无比的。家里送行与车站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得出结论:只要有真情实感即可,不需要繁文缛节。

第二处对比是我们在车站送朋友的失败,与勒罗在车站送陌生小姐的成功形成了对比,在这个对比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几点:a.满足别人的要求,即给予别人需要的就能成功;b.及时了解别人的要求,即抓住商机(机遇),就能成功;c.付出并表达出真情才能成功,即成功需要付出真情。另外,在这组对比中,我们还可以从勒罗为陌生小姐送行中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陌生小姐需要花钱雇人才会有人为她送行。),也是虚伪的(勒罗送行时确实表现出了真情,但这种真情是短暂的,当列车开动以后,几分钟之内,他就完全摆脱了送行时的悲伤,这种“真情”是职业化的,是逢场作戏。)

第三处对比是我与勒罗的对比。我是事业的成功者(我是个戏剧评论家,每周都有文章发表),勒罗是事业的失败者(被剧院解雇了);但在送行方面,我是失败者,勒罗是成功者,因为他在车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从这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只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成功;失败是暂时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引導学生找到这三组对比,并逐一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多义的,这也是造成学生一开始看不懂文本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分析对比手法,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作品主旨的好办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有一定难度的文本,像《范进中举》,鲁迅的《雪》等。

象征和反复的手法对于把握主旨也有很大的作用,如学习《白杨礼赞》时,就可以重点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就可以通过反复手法来探究主旨。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探究主旨。 比如说学习《小石潭记》时,就可以通过作者先乐后忧、先喜后悲的感情变化来把握主旨,在此只重点介绍上述的三种方法,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又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就是与许多高尚的灵魂对话,可以通过把握文本主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美学价值,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

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仅仅为了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不断地通过阅读,在探寻、把握文本主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眼光更犀利,思想更深邃。萧伯纳说过,你不能教会一个人什么,唯一能做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主旨的过程,就是在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想的大门,就是把文本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过程,如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海燕,卢慕稚.初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