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社会学的拉萨转经道附属设施布局研究

2019-09-10 11:03程刚赵清霞
西部交通科技 2019年12期

程刚 赵清霞

摘要:文章从交通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转经道的交通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结合转经道人流特征和附属设施需求,对交通衔接设施布局、个体服务设施布局、人流疏导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在交通衔接设施布局研究中对公交换乘站进行重点布设,在个体服务定位中优先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同时在人流疏导设施布局中力求实现安检点和警务点实施步行道内外人流监测联动,进而形成完整的附属设施布局策略。

关键词:转经道;交通社会学;设施布局;出行引导

中图分类号:U491.1+7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3282/j. cnki. wccst.2019. 12. 040

文章编号:1673 - 4874(2019)12 - 0149 - 04

0 引言

交通社会活动是藏区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碰撞下西藏社会发展的显性特征之一。交通社会学的发展让学者们更加关注出行者个体,提供了一种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协调和优化交通关系,解决交通问题不可缺少的理论方法。

转经道(步行通道)作为高原城市交通中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了公众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转经道(即步行通道)的空间形态与椭圆形极为相似,其中以拉萨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六条转经道即:“囊廓”“八廓”“林廓”“孜廓”“堆廓”和“麦廓”(“廓”为藏语,意为“圈”)最为著名[1]。转经道见证着西藏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以独特的形式融入了拉萨居民的生活。本文在出行秩序良好的高原城市拉萨,选取拉萨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藏地特色对其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导向性地推广步行交通,倡导低碳出行保护西藏的青山绿水,意义重大。

1 交通社会学理论

高原交通社会学作为交通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案例,旨在研究交通和人类生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交通发展对高原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着公众的生活方式,同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并引领着高原交通的定位和发展。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获得了不同的出行体验。交通和社会生活的良性协调和发展,可以让交通发挥出最大的出行效用进而形成优质的出行体验。相反二者之间的非协调发展,如交通拥挤、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都会给出行者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和交通的良性循环。

交通社会学在高原城市拉萨所涉及的范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交通行为和社会属性;(2)多种出行方式联动的移动消费模式;(3)出行文化与公平;(4)交通资源配置与空间位移的实现[2]。学者谷中原认为交通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构架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地调整[3]。章辉美认为交通是动态的微社会,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通社会学对交通规划有着特殊的学科价值[4]。何玉宏等和高建明学者的研究观点具有一致性,认为交通和社会紧密相连,并从交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这三个方面论证了交通社会学的有效性[5-6]。学者们对交通社会学理论方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持续的研究,构建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交通社会学在个体出行行为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Sigrun和Kay,Wang和Cao分别针对不同城市的交通问题结合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进行了出行行为方面的研究[7 -6]。Zhang和Veronique对交通社會学中关于生活方式与交通之间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类[9]。Losada综合考量西班牙北部、中部和南部居民的旅行模式变化表明:除了跨文化影响和邻里关系以外,交通设施的配给也是影响公众生活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10]。

交通社会学在公众出行的实践中,社会学学者更倾向于分析交通和社会学之间的理论影响机理;交通运输工程学者更多地从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学的思想来研究和解决交通问题[11-15]。交通社会学在高原城市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转经道作为城市中步行通道的特殊形式,学者们对转经道的关注度和研究力度都有待加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弥补高原城市交通附属设施布局研究的不足。

2 转经道属性特征

2.1 交通属性

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以古建筑物为依托,除了满足公众的日常出行需求以外,还兼具了旅游功能和朝圣功能[16]。转经道人流量较大,其路面宽度大于一般城市道路中对于步行通道的要求,以八廓为例,其路面宽度约为9m,具备较好的通行能力。

转经道作为高原古老又独特的交通基础设施,跟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共同形成了高原城市的交通体系,较好地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2.2 社会属性

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转经道上实现了集结和交融,见证了藏区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碰撞和发展,已经成为拉萨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转经道衔接着各类与高原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所,包括:小商品批发市场、菜市场、学校、医院、百货商场、超市等,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的部分生活需求。

3 附属设施需求分析

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年平均空气含氧量仅占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4.3%[17],相较于平原地区而言,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步行速度偏低,且极易感到疲惫,在高原不适宜长距离的步行,宜采用间歇性休息的出行模式。每年7、8月份紫外线指数将达到5级,特别是11: 00 - 16: 00紫外线指数持续升高至峰值[18],公众在没有防晒措施的情况下,不宜长时间步行,并避免强紫外线辐射带来的人体伤害,包括皮肤伤害、头痛、头晕等。依据项目组的统计结果显示:转经道附属设置配置只有从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三个方面来提升公众的出行体验,才能有效地缓解高原气候给出行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设施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人文环境,继而实现转经道的多重功能。转经道吸引的主要目标人群包括:旅游人群、朝圣人群和其他人群。不同人群对附属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出行者在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中体现在警务站和应急医疗救助点的配置;对于舒适性方面的要求主要是休息座椅、休息亭、旅游路线指引设施、天桥垂直电梯、电动扶梯的配置;方便性的需求主要是与转经道衔接的其他交通方式设施的配置,需求的核心点是公交换乘站的合理配置。

4 附属设施布局研究

4.1 交通衔接设施布局

交通衔接设施布局中,在考量转经道与公共汽车、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有效衔接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对车流和人流的有效引导,以缓解节日期间车流、人流在部分区域高度聚集的状况。北京中路和江苏路是与转经道密切相连的两条城市主干道,同时北京中路还是城市的中轴线,密集地分布着各种商业网点和景点,因此在私家车和出租车停靠点的布局中应导向性地将私家车流和出租车流引导至江苏路停靠,以缓解北京中路商业路段车流过高的状况。在设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公交车流的交叉干扰,同时出租车、私家车站点采取部分共用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公交换乘站作为分流转经道人流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布局中需要充分考量转经道人流的出行活动特征和城市用地情况,建立公交换乘站的选址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选取铁崩岗站、保健医院站、鲁固站、民航局站、白塔站、措美林站等6个既有公交车站的换乘站备选集。采用1-10标度标准对涉及的7个指标进行评估,数值越大,其所对应的指标越优。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同理可得负理想解的Hr (Yi,S+)。由贴近度定义,得到候选地址i的加权灰理想关联熵(pi):(2. 00 0, 1.763 2, 1.994 3, 1.943 1, 1.153 0,1. 714 6),6个候选换乘站点中,铁崩岗站、鲁固站和民航局站pi数值相对较大,因此作为转经道的公交换乘站。在冲赛康区域(北京中路)设立铁崩岗站,重点衔接步行道:八廓、孜廓;八廓街区域(江苏路)重点衔接步行道:八廓、孜廓;宗角禄康区域(娘热南路)重点衔接转经道:林廓。三个核心换乘站点的换乘公交线路数为12~14条,辐射以布达拉宫为核心的东、南、西、北多个大型居民小区。

4.2 个体服务设施布局

个体服务设施布局中以老年人的附属设施需求为标准,包括休息座椅、休息亭、过街天桥电梯、应急医疗救助设施的布局:(1)休息座椅布设的间距以1 km左右为宜,可以让老年人群蓄积体力。(2)休息亭的设置依据城市空間布局而定,同时避免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形成二次人流聚集。休息亭主要用于应对季节变化,在冬季抵御严寒,夏季缓解紫外线的伤害。在日常的出行服务中,休息亭还可以应对天气的变化,如下雨、刮风、下雪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为行人提供避难的场所。(3)在出行的过程中,老年人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受高原病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在上下天桥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有过街天桥的地方应增设垂直电梯或电动扶梯,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群的出行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4)应急医疗救助设施的布局可以与休息亭进行联合设置,也可以与转经道所属区域的社区医院联动,配备应急药箱以及具备专业医疗救助技能的人员,重点应对老年群体的突发疾病,同时兼顾所有人群的应急医疗需求。

4.3 人流疏导设施布局

人流疏导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转经道分叉口设置旅游线路指引设施,如指路牌、电子显示屏等。(2)配置以人作为主导的设施,如警务点和安检点。安检点可直接布设在步行道上的节点处,主要监测人群聚集较多的重点区域和路段,在人群拥挤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疏导人流;警务点的设置可以依托转经道附近的便民警务站完成配置,主要是布设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位置,以监测进出转经道的人流情况,在人流量较大的民族宗教节日期间启用。

在节日期间人群持续拥挤的状态下,转经道外部警务点可以实施交通管制,延迟人群进入转经道的时间,转经道内部的安检点可以对拥挤路段实施人为引导措施,缓解拥挤路段的人群聚集效应。警务点和安检点的内外联动可以对转经道的通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测,人工疏导的方式不仅体现了转经道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策略,又可以确保转经道的畅通和有序。

5 结语

从交通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拉萨转经道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可以提高转经道的交通效用,吸引公众选择转经道出行,进而更好地利用西藏现代化都市发展进程中稀缺的步行交通资源。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见证了拉萨朝圣习俗的变迁,同时也是西藏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碰撞的一个缩影。转经道在拉萨城市交通结构中至关重要,对转经道的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有利于在高原城市中推行低碳出行,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张虎生.青藏高原转经朝圣习俗的群体行为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3,28(1):196 - 201.

[2]明海英.交通社会学探寻制约交通发展的社会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01 - 07(A02).

[3]谷中原.关于交通社会学发展的学术研究问题[J].求索,2006(8):102 -104,117.

[4]章辉美,谷中原.交通社会学:对门新生应用社会学的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48 - 52.

[5]何玉宏,邢元梅.交通社会学研究[J].理论月刊,2004(12):38 - 42.

[6]高建明.交通社会形象的新构建——《交通社会学》评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6(5):861.

[7]Donggen Wang, Xinyu Cao. Impa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activity - travel behavior: Are there ditterences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ousing residents in HongKo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 (103):25 - 35.

[8]Sigrun Beige, Kay W.Axhausen.The dynamics of commu-ting over the lite course: Swiss experience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104):179 -194.

[9]Junyi Zhang, Veronique Van Acker. Life - oriented travelbehavior research: An overview[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104) :167 - 168.

[10] Losada N, Alen E, Cotos - Yanez T R,et al.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pain for senior travel behavior [J].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0): 444 - 452.

[11 ]Chakrabarti S, Joh K -The eftect of parenthood on travel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California HouseholdTravel Survey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2019(120) :101 -11 5.

[12]胡斌,周業成.地下步行空间公共安全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3):573 - 578.

[13]芦守义.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 60(10):102 - 106.

[14]Wang D,Lin T_ Built environment, travel behavior, andresidential self - selection:a study based on paneldata from Beijing, China[J]. Transportation, 2019, 46 (1):51 - 74.

[15] Tilahun N Y,Levinson D M, Krizek K J.Trails, lanes, ortrattic: Valuing bicycle facilities with an adaptivestated preference surve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A:Policy and Practice, 2007,41(4):287 - 301.

[16]张虎生,陈映婕.西藏转经习俗与个人宗教体验[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125 -130.

[17]何泉,王文超,刘加平,等.基于Climate Consultant的拉萨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7,33(4):94 -100.

[18]张核真,卓玛,向飞,等.1981 - 2013年气候因子变化对西藏拉萨河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5,37(5):1 304-1 311.

作者简介:程刚(1981-),副教授,研究方向:出行行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朝圣人群出行组织与引导”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BSH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