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健康伪科普”的网络传播及其对策

2019-09-10 07:22吕雅婷
炎黄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农村对策

摘 要:通过围绕“健康伪科普”在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后,我们发现通过网络传播的“健康伪科普”在农民生活中影响尤为深刻。为了抑制“健康伪科普”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并减轻其负面影响,本次研究分析了“健康伪科普”的具体传播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健康伪科普;网络;传播渠道;对策

随着中国农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农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有关研究显示,日常生活中有67%的农民受众希望获得健康类的科普信息[1]。 然而在农民日常接触的健康类科普信息中,“健康伪科普”——这一借助“科学的外衣”和通俗化的表达来传递虚假、夸张甚至错误的信息的虚假科普正乘虚而入。

在调查“健康伪科普”的传播渠道时,我们发现借助网络渠道传播的“健康伪科普”,相较其他渠道而言,往往有着更多的受众并且在生活中发挥着更深刻的影响。为抑制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健康伪科普”的传播机理进行研究。

1 “健康伪科普”网络传播的机理分析

在形成阶段,“健康伪科普”从独立的传播源中诞生出来,并开始在网络上初步传播,且传播范围还较小。传播源传播“健康伪科普”动机包括对名气或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单纯的心理恐慌等。由于有着强烈的传播欲望,因此传播源会积极地在网络平台中发布“健康伪科普”。在发布之后,由于网民对于健康类科普信息的关注度较高,而科学的健康素养水平却参差不齐[2]。因此,即便是可信度不高的“健康伪科普一旦经传播源发布,也会被网民以及部分网络自媒体接受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食物的“相生相克”理论目前传播正广,如“虾与维生素同吃,堪比砒霜”等,已经被许多人作为生活中饮食的参考。在该理论的早期传播阶段,由于“相生相克”的理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体现,且人们对毒性了解不多,因此,一看到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会产生毒性,便惶惶不安,纷纷转贴。最终扩大了这些谣言的传播范围。

接下来,“健康伪科普”会进入发展阶段。有了形成阶段的基础,“健康伪科普”的浏览量日益增加,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伴随着他们的转载与评论,虛假的科普知识开始被更多的网络媒体注意到。而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互动则会直接推动“健康伪科普”的传播进入高潮阶段,其影响力被大大扩大。

之后,被传播“健康伪科普”会由于相关组织的介入而被纠正,并开始逐步让位于正确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相关组织一般包括“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科普领域内的KOL等在网络传播中具有权威性的主体。科学的解释开始被网民接受,原有的“健康伪科普”被替换,并不再被传播[3]。

2 “健康伪科普”网络传播的对策分析

在对“健康伪科普”的产生机理进行梳理后,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对“健康伪科普”的策略。由于农村地区人均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以及内部紧密性较强等原因,农民对于“健康伪科普”的辨别力与城市居民相比,明显呈现更低的水平,因此研究出适合农村地区的应对“健康伪科普”的对策意义重大

2.1权威性机构方面

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对村长等国家公权力代表人,以及公立的大型医院等,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而这些机构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及时地介入并干预“健康伪科普”的传播,减少这些虚假科普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4]。首先,尽量在“健康伪科普”传播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时间越早,效果就越理想。其次,权威性机构应当尽量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解释程度。对科普类信息的解释程度越高,农民群体的理解程度也会显著增加。有时,出于表达的严谨性,权威性机构解释信息时往往会引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于,这些词汇对于科学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而言,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而如何将科学知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则需要这些机构在更多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2.2信息传播者方面

要抑制“健康伪科普”在农村的传播,还需要从网络媒体入手。首先,应当完善网络中,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许多虚假有害信息乘机传播。由于当前,我国网站的数量十分巨大,因此,对他们的不当行为的惩罚也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如果只寄希望于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则效果实在有限。在当今网络传播胡乱无序的乱象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中,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力度、制定相关法规,从而使得信息传播着的行为得到规范[5]。

除此之外,信息传播的媒体也应提高其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他们作为信息发布前的“守门人”,直接影响着“健康伪科普”最终的传播程度。因此,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其职业道德,不为了点击率等噱头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这部分工作人员对“健康伪科普”的辨别能力。

2.3信息接收者方面

“健康伪科普”是否给农民带来不利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农民本身能够识别这一信息。因此,提高农民有关健康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根据有关研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约为3.27%,这与发达国家四十年前的水平相近,然而农民群体的科学素养则要比整体水平更低。在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系统性的完整规划。第二,全方位的开展科普活动。第三,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第四,积极与社会媒体进行联动。

除了科学素养外,农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急需提高。当他们明确自己轻信可能对其他人乃至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便会在面临这类信息时更加谨慎。并且,由于农村社会的内部有着较强的紧密性,在其内部传播的“健康伪科普”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因此通过提高农民社会责任感,减少网络中“健康伪科普”在其内部的传播,能够对抑制此类虚假有害信息的不良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小伟.网络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51-51.

[2]李莉,田凤华,唐芹,et al.新媒体在健康科普传播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88-189.

[3]梁宁.公共卫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情况与传播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09).

作者简介:

吕雅婷(1997-),性别:女,民族:回族,籍贯:济南市天桥区,从事职务,现职称:学生,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法学专业,2016级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网络农村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