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实践中的大班建构游戏的评价

2019-09-10 07:34曹家琳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指南

曹家琳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将评价幼儿作为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指出幼儿园教师应能“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并“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有效地评价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园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关键词:评价标准 评价依据

关于评价的本质,课题组查阅了相关资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育的评价界定为:“是了解教育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观察、收集幼儿日常活动情况,再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就不能以个人主观意见来判断。正确评价幼儿的行为和习惯,就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评价标准要科学,应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评价依据要客观,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幼儿活动实录。两者缺一不可。

一、确立评价标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对3岁至6岁幼儿身心发展结构及水平的合理期待,有助于解决教师在评价幼儿时缺少合理依据而导致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师科学评价幼儿的能力。幼儿发展应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一个有机整体。想要科学评价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结构、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幼儿,这样才可以避免评价主观色彩浓厚、评价内容狭隘、评价标准存在偏差等问题。

二、收集评价依据

游戏的正常开展是收集评价依据的保证,观察记录是收集依据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分析、判断、识别这些信息推断幼儿可能出现了什么样的兴趣和想法。特别强调的是,在收集事实依据时,要关注到情境性信息,体现人物间的关系,突出幼儿心声,这样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教师要努力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关注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三、探索中的学习

每周三组织课题组教师分享自己收集的“游戏故事”。讲解时要介绍游戏中幼儿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在做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最后是怎样达到目的的。当下《指南》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关系,知道了幼儿真实的想法和实际反应后再作出适当的回应。下面结合“游戏故事”分享我们探索中的学习。

(一)事实依据:发生了什么

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小朋友手拉手成圆圈走,当我拍到小朋友的头时,就拿卡进建构区。进区的小朋友们都坐在小椅子上,画着自己的设计图,他们先设计,然后再搭建。我看到飞飞拿着积木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我走过去问他:“你想搭建什么呢?”他说:“我想搭建我们的幼儿园,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他的话让我想起前天我们组织的社会课——“我们的幼儿园”。看来,飞飞非常喜欢自己的幼儿园。他一共拿了35块长方体的积木,先是把它们堆放在一起,然后用积木竖着围拢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作为幼儿园的围墙,围拢到一半的时候,他看了看,又决定横着放,因为他发现横着放比竖着放更稳。横着放后,他似乎很满意,接着他把所有竖着放的积木都横着放了。我数了数,他一共用了57块积木,围成幼儿园的围墙。在围拢的过程中,有其他小朋友自发地过来帮忙,主动用推车给他搬运一些积木,搭建的过程基本上是他独立完成的。他侧头看了看自己搭建的围墙,再用手比了比,似乎觉得幼儿园的围墙不够高,于是他又搬来许多易拉罐,将幼儿园的围墙又加高了一层。这时他很自信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这是我们幼儿园的围墙。我摸了摸他的头予以肯定。接着他又搬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积木,他站在操场的中间,看了看幼儿园临街的教学楼,他很专注,他是在思考如何拼搭临街的大楼。他分两次一共搬了14块长方体积木,用三块长的积木铺建教学楼第一层的房顶,再将短的长方体积木放在第一层的房顶,竖立起两排,一排七个,再将长的积木架在了上面,就这样搭了三层。搭建到这一步,他指着它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可以从这个大门进入幼儿园。说完他又看了看临街的大门,数了数,一共有三层。我看了他搭建的幼儿园,没明白为什么他将积木横着放和侧着放,交叉搭建。我问他,横着放的积木表示什么,他抬起头自信地告诉我说,是幼儿园墙面的玻璃。我点点头表示明白了。只见他又抬头看看幼儿园锯齿状的楼顶,他在思考怎样利用现有材料搭建锯齿状楼顶。我看他搬来了许多易拉罐。一块平放的积木两端摆放着两个易拉罐,就这样有规律地摆了一圈。搭建到这一步,他指着它对我说,老师你看,这像不像我们的幼儿园?我给予肯定的笑容。这时他开心地拿起了画板,把搭建好的幼儿园画了下来。当音乐响起来,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环视了一圈,欣赏了一下自己的作品。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下子推倒了自己的作品,他很小心地一个一个地拿下来,放进了收纳盒,走到柜子旁边,按照柜子上面的照片,将积木整齐地放回了柜子里。

(二)分析与解读

1.尊重幼儿

以幼儿为中心,那么就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游戏,用心地去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游戏中,幼儿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他们积极参与游戏,非常专注,且经常欢迎新同伴加入。他们建构主题时有计划、有目的,他们会为完成自己的游戏而不断努力。

2.教师的关注点,幼儿的生长点

每一块积木都有确定的特性,如形状、大小、宽度、长度、厚度,及其所占据的一定的空间。飞飞先用积木围成了幼儿园的围墙,然后对照幼儿园的空间位置,在围墙的南面搭建了幼儿园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表现的数学能力包括对形状及其关系、数量关系、模式排列、空间感知、部分与整体等的认识。建构能力包括围拢、延长、垒高、比较、交错摆放、目测等。并且飞飞的空间意识特别强,他所搭建的幼儿园大门和实际的幼儿园大门的位置一样——朝南。

上述游戏充分展现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在直觉的感性操作中较好地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建构技能运用到建构活动中,从而促进了建构游戏的发展。

在搭建幼儿园临街教学楼的时候,飞飞清楚地观察到临街的大楼每一层都是由玻璃和水泥交错而建的,获得了几何体建构中有关对称和形式的一些知识。建构过程中,飞飞不断地运用排列、对称、排序等数学方法丰富建构主题,美化建构作品。

四、理论依据下的支持与回应

《指南》中关于5-6岁幼儿图像表征能力明确指出: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做记录。用积木进行搭建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表达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梳理、内化经验的过程。建构游戏结束后,将作品画下来,也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幼兒园要多提供一些结构简单、多样化材质的材料,供幼儿学习和探索。在材料上,我们会提供一些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的积木,继续建构,继续感知体验不同积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

《指南》指出: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记录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析、梳理、分享,帮助幼儿认识、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丰富幼儿的经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游戏分享环节,我们会引导他们发现不同的有规律的组合积木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积木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不断地创作,在积木建构中逐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及整体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指南》中指出:教师组织活动时,要设定一定的隐性目标,幼儿需要齐心合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学习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会以主题的形式,让小朋友自主分工,学习分工合作,让他们体会到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在不断的分析、研讨中,教师拥有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的框架性认识,学会发现幼儿的游戏线索和工作理论,不断调整回应策略,持续跟进,逐渐形成围绕幼儿学习、兴趣开展工作的常态思维。

责任编辑:裴 帔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指南
指南数读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