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模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019-09-10 07:22杨雪莲俞守华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期

杨雪莲 俞守华

摘  要: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本文运用ISM解析结构模型法,选取了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11个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理清各层次因素的主次关系,以期为SPOC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SPOC混合式教学;ISM模型;结构模型法

中图分类号:G43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01-0185-03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SPOC Blended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ISM Model

YANG Xuelian1,YU Shouhua2

(1.Guangzhou Na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0900,China;

2.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cs,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SPOC blended teaching mode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which deeply integrat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is paper,we use ISM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model method. Elev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SPOC blended teaching are selected. By constructing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of factors at all levels are clarified,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POC blended teaching.

Keywords:SPOC blended teaching;ISM model;structural model method

0  引  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规划》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深度融合。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正逐步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

1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是基于在线开放课程MOOC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微课视频、课件、电子书、测试等资源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讨论及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职业技能,其既可以发挥教师引导和监控教学进程的主导作用,又可以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与创造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2  ISM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ISM解释结构模型,是美国沃菲尔德(John.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模型,它的基本理论是图论的重构理论,通过一些基本假设和图、矩阵的有关运算,得到可达性矩阵,再通过人机结合分解可达性矩阵,使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级递阶结构形式。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3  基于ISM模型的SPOC混合式教学影响因素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

3.1  确定系统要素Si

分别从学习环境、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学习资源、教学管理5个维度确定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因素有11个:S1信息化环境、S2学校政策制度、S3课程教学设计、S4课堂组织能力、S5自主学习能力、S6参与度与交互度、S7微课视频、S8学习任务包、S9教学过程考核、S10师生互动交流、S11教学评价与反馈。

3.2  构建邻接矩阵A

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建立邻接矩阵A,A为11阶方阵。A的元素定义为aij=1(元素Si直接影响元素Sj)或aij=0(元素Si不直接影响元素Sj),如图1所示。

3.3  求可达矩阵M

根据邻接矩阵,运用微软office-excel软件,进行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M,如图2所示。

3.4  求可达集、先行集和共同集,并划分要素层次级别

按照上述模型中的定义将可达矩阵M分成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和共同集T(Si),之后再进行层级划分,当满足R(Si)∩A(Si)=R(Si)时,要素Si即为系统的最高层,如表1所示。

去掉最高级要素,重复上述步骤,可分出系统的第1层至第5层要素构成的层次结构,如表2所示。

3.5  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综上得出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因素有5个层次,通过将结构矩阵要素间连接关系用有向矢线相连可以得出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4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ISM模型分析

基于ISM模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是一个5级递阶系统,箭头标向表示要素间有直接影响,双向箭头表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是强连接关系。

4.1  第一层直接因素

基于ISM模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是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包、参与度与交互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参与课前指导建议,进行测试,与师生交互等环节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交互是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直接体现,表明两者的质量与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它们三者属于强连接关系,这表明它们相互影响。

4.2  第二层推动因素

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推动因素。学生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课前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线上微课视频录制,线下课堂交流互动将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与反馈之间相互影响,教学评价中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改适合目标群体的课程。

4.3  第三层基础因素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SPOC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支撑和基本前提,信息化环境包含教学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三部分,如计算机、服务器、带宽、电教设备、校园网、教研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中要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建立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都需要健全的信息化环境作为基础保障。

4.4  第四层关键因素

随着网上公开课、微课程等平台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学校政策制度起“承上启下”、“引领全局”作用,教学过程考核是SPOC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课前在线进行微课视频学习,带着问题针对性地学习,线下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可大大缩短传统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考核贯穿线上和线下两个学习模式的全过程,需要学校政策制度支持和配合,是提高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保证。

4.5  第五层动力因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是影响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动力因素。学生在课前了解学习任务,获取教学指导建议,线上观看微课视频,线下课堂讨论实践,学生占据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组织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建立长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2  学校给予政策和硬件保障

学校管理者应该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环境,创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只有完善的信息氛围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从传统的教与学过渡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5.3  强化师生信息素养能力

教师要转变角色,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学校应多举办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讲座,增设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健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多种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宏建,刘外喜.高校SPOC有效学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5):64-70.

[2] 裴利华,江百炼,韩峰.基于ISM模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3):85-90.

[3] 罗桂琼.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9):78-79+94.

[4] 吴迪.基于SP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5] 罗国锋.文献检索课SPOC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J].图书馆论坛,2016,36(4):72-78.

[6] 贾斌,徐恩芹,谢云.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大学生课堂学习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