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9-09-10 04:20方海玲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方海玲

摘 要:传统文化见证了社会和历史变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和道德思想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值得学习和吸收的精华。基于高中语文教育内容和目标,借助高中语文教育契机渗透传统文化是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笔者倡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渗透与培育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渗透了文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融合,则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笔者将就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容和特色,进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自觉和审美自信。

2.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对外国文化进行不切实际的吹捧,导致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将传统文化合理地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

语文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知识能力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手段之一,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实践显示,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他们缺乏独立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思维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存在很大不足,在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辩证观念,依据辅助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机械灌输,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文化渗透变成知识灌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层级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处于静态,不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其实,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要取精华,去糟粕。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徑

1.深挖教材内容,寻传统文化之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巧妙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立足教材,追寻文化根本,深入挖掘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要素,促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这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具有很高要求。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作品内容,挖掘传统文化要素。“乌台诗案”后,作者被贬黄州,而在文中作者描写了美丽壮观的黄州赤壁风景,仿佛黄州是作者的向往之地,是作者的福地。历尽沧桑之后,作者虽有些许的落寞,更多的却是豁达的心态、乐观的处世态度。这种豁达和乐观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就需要集中强调这一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精神内涵,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为自己今后面对困境和挫折积累经验。通过了解古代圣贤的人生经历,学生也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2.创设人文教学环境

客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之前要注重对客观人文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并结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语文教学素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素材为依托,实现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开展延伸教学。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本课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引用了很多和荷花有关的古诗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王昌龄的《采莲曲》和温庭筠的《莲花》等,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荷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了解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意象的创造和利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弘扬传统文化。

3.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内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比较偏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注重学生的分数,这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显然不利。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立足教材和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之前要准确把握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例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把胸怀天下的情怀做了重点突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情怀,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并熟练背诵课文。

4.培养汉语的思维方法

汉语是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工具。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汉语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汉语的思维方法也更利于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如笔者曾在微课《考场作文之典范〈六国论〉》中提到:苏洵的《六国论》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文章首尾呼应,体现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内容,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正反映了汉语思维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这样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又如中国古代比较注重对称、均衡的思维方法,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式,像苏轼的《前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此类句式比比皆是。再如古人登高必赋,杜甫的《登高》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对这些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思维方法要善于总结,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5.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合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通过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节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说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结合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特点理解其渴望自由和平等的迫切愿望,并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6.阅读名著,传承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或者课堂范围内,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扩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名著阅读,让学生课余时间多接触名著典籍,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内涵,并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诗经》《论语》《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国外名著导读》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余阅读和学习的素材,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学习和探讨中可以养成传统文化传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真正在意识上重视起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7.开展传统文化课外拓展活动

传统文化渗透不仅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要结合语文学科特征延伸到课外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如果仅仅将传统文化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未免过于片面,因此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以重阳节为例,学生了解的文化知识比较单一、浅显,教师就可以举办重阳节习俗展示会,通过视频示范酿造菊花酒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节日习俗背后的故事。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综上,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受到各种考试的压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时候没有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素材,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实施教学改革,为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熊霞.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下),2017(2):16.

[2]吴娟.探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9):68-69.

[3]蔡同军.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6(5):41-42.

[4]杨元元.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天下,2016(24):48-49.

[5]王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0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