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雕塑

2019-09-10 07:22吴为山
阅江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雕像雕塑美育

时间:2018年10月21日下午

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风云剧场

主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研究员

主讲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教授

主持人: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之道,但是在过去的多年当中,我们却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功能。在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当中,那些能够教化人们的知识比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或学校)启动了“优课计划”,一批名师大家陆续走上了南信大的讲台,这些名师大家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所长。今天,我们隆重邀请来的是我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吴老师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和博大胸怀的艺术大师。他和南信大早些年就有不解之缘——记得是2006年的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雾霆给南信大带来一个“机遇”——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机遇,还有校园文化成长的机遇。那时,很多中国人还不知道“霆”这个词,大家都以为是一场很大很浓的雾。吴老师准备去江北,由于雾霆原因“云里雾里”就进入到了我们南信大校园里,从此,彼此认识、结缘,吴老师和南信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启了学校艺术学科的办学史。现在,学校已把艺术学科纳入到了博士学科的建设计划中了。十多年来,吴老师和学校的缘分不断延续,愈加深厚,还一直担任着学校艺术学科带头人。今天,他将用一场题为“美育与雕塑”的精彩演讲来征服我们,来感染我们。接下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吴教授作报告!

吴为山:感谢李校长!也感谢来听我讲座的全体同学!

雕塑,最重要的就是创作。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创作了许多享有美誉的雕塑。比如著名的《孔子像》《老子像》《邓小平像》等许许多多的雕像。如果一所大学校园里能有这么多“历史文化名人”(塑像)在这里,它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思考历史的对话空间。与大师对话,与历史交流,与美进行沟通。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美育与雕塑”。

美育、雕塑及中国人的精神

众所周知,“美育”这个词是当时蔡元培先生从德语中翻译过来的。很多美学大师也都对美育作过深刻的阐释,蔡元培先生上世纪就曾提出过“美育代宗教”理念。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可视的形象,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之中。“美”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中,也存在于众多的文化作品的精神深处并被不断歌颂。美育本身即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和定义,因为蔡元培先生的强调才得以彰显。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关于美育的活动,中国古代先贤早就开始在强调美育的作用——美有塑造心灵的作用。在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里,在历代的名典中,在经典诗歌里,都饱含着美育的思想,这些文化典章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与为人处事之道。美存在于文化典籍当中,也存在于博物馆中,还存在于广袤大地上的诸多作品之中。因此美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

上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期,全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的價值取向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就是把我们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忽视了。所以,上世纪有一段时间曾出现了一个钩隆现象”——就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有问题的。我们是要有点精神,人没有精神,干事就没有力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神,国家就没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我们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谱写出文化创造的价值观。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必须坚守并传承我们的祖先、民族、国家创造的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才能避免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今天上午,我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参加由我创作的《陈达院士》雕像揭幕仪式,心灵再次受到洗礼。陈达院士当年放弃了去清华名校的机会,选择去了新疆戈壁滩和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去。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在陈达院士那个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科学事业涌现出像他这样一大批伟大的人物,他们崇高的精神至今都在影响着激励着我们——他们的雕像坐落在祖国的各个地方,传递着一种精神。他们塑像上的“眼光”和“表情”,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高度自律,不被艰难困苦所击败的一种人生态度。

不断发现和创造美的东西,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们不能忘记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多年来,我用雕塑塑造出一批杰出的中华文化名人,以这些雕塑来描绘文化史诗,塑造国家精神,书写民族之魂。矗立在南信大校园的雕塑传递着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刻苦奋进的精神,给学生们营造出与历史交流的空间,与大师对话的空间,与美沟通的空间。同时,也为校园与同学们营造艺术氛围,通过艺术铭记共同的情感,通过艺术表现文化的价值。记得《范仲淹》塑像落成之前,我还特意邀请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南信大题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墨宝,这几个字就镌刻在范仲淹雕塑前,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走过这里的每一位师生……设立在南信大的见山园是我进行雕塑创作的空间,然而对于南信大的师生而言,见山园更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课堂,没有围墙的教室,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场所”。先哲文人的雕塑都诞生于见山园,这些雕塑作为无声的语言,不断地在与大家交流,将美育浸润于校园的各个角落。

雕塑无论是写实、写意还是抽象,都是对事物的一种表现,它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必须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今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地球村”。20世纪早期,到西洋留学的人,像费孝通、钱伟长、杨振宁、季羡林这些大师都是文理兼备、博古通今,把一生都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我敬重他们,也多次听他们演讲,和他们有多次单独的交流,他们也都给我多有褒奖和鼓励,这对我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比如,费孝通先生讲:“一个人一生当中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不简单了”。杨振宁先生讲:“艺术和科学的灵魂都是创新”。季羡林先生讲:“你塑像是一个文化工程,要将生生不息的文化融入历史的洪流,为塑像开先天”“通过塑造中华的历史人物,让文化精神永远生生不息”。数学大家陈省身先生说,人一生有三个重要的点:第一,是孔夫子的“仁者爱人”;第二,我们所有的创造都是多方面的;第三,机会来到的时候要赶快去开门。对此,我的理解是,“仁者爱人”就是要考虑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我的专业是某一学科,但我还必须了解更多其他学科,在创作中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关于人生机会,我问陈老“机会来敲门的时候再开门是不是已经晚了?”陈老问我:“你怎么认为的呢?”我说‘当听到脚步声的时候就应该去开门”。陈老对我的说法表示赞同:‘看来你们这一代人更能把握好机会”。我想,我们现在身处幸福之中。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遇到机会的可能性更大,每一个同学都要把握好机遇。

今天,跟同学们谈谈这些,是想说明在我30多年的塑造雕像的工作生活和创作过程中,这些被雕塑的文化名人也用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大家不要以为有塑造雕像的本领和工具就能塑造好一个雕像,如果你没有摸清楚要雕塑的文化名人的精神本质,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做好塑像的。

用作品讲话,才能最好地展示自己

在座的各位同学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不像我们当年那样的物质匮乏。上世纪70年代,我离开家乡来南京上大学,省吃俭用,把平常吃的菜量压缩到最少,一个星期才能买一次荤菜。我们当时上课是需要抢位子的,因为当时教室很少,座位也很少,如果去晚了,就没有位子。现在大学的条件好多了。杨振宁先生曾讲,尽管西南联大当时的教室、宿舍极其简陋,但是西南联大却培养了无数有志之士。他们不管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好好学习,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服的精神啊!

20年前,我经常写一些散文、艺术评论,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一篇,这些文章都是在我80厘米见方的餐桌上写成的——每天吃好饭以后,把碗筷往旁边一推,桌上铺一张报纸,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我就开始埋头写作。

1992年前后,我开始雕塑创作的时候没有工作室,雕塑就在家里完成。我和母亲、爱人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住在18平方米的房间里,雕像就在这样的空间里来创作。我白天上班,带孩子的母亲白天把泥巴捶好,我晚上就在那里做雕塑。现在想来,那时候确实是很艰苦。所以,同学们要珍惜今天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我觉得南信大是信息时代里培养人才、创造文化、研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阵地,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下面,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这些年的创作体验和雕塑作品。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是展示一下,但我会向大家详细地讲解其中一两件雕塑。用作品讲话,才是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语言向别人、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这是《女蜗伏羲》雕塑,女蜗背对我们,伏羲面朝我们。《老子》雕塑中,老子心怀天下,虚怀若谷。《孔子》雕塑竖立在济南大学城中心,他在泰山前面树起了又一座泰山——文化泰山。《问道》《左丘明》中,左丘明和孔子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孙子》《墨子》《孟子》《庄子》《屈原》《荀子》《韩非子》《秦始皇》《刘濞》《董仲舒》《司马迁》《许慎》《郑玄》《张仲景》《孙策》《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陶渊明》《昙耀》,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都是在南信大见山园创作的。《顾恺之》《鉴真》《数学家祖冲之》《颜之推》《隋炀帝》《吴道子》《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朱熹》《郑和》《王阳明》《李时珍》《汤显祖》《史可法》《李渔》《曹寅》《曹雪芹》《袁枚》等,这些是我在北京的工作室创作的。北京工作室和南信大工作室“見山园”都没有安装空调。记得多年前有一个大企业家来南信大找我,我正在“见山园”创作,他感叹说你这里的条件太差了,我给你安装空调。我说还真不需要,我就是要在工作室里面感受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因为在这里面有一个思想的体验,夏天太热不要紧,冬天也不怕冷,因持有一颗宁静的心,可以抵御大自然的寒暑变化。夏天心静自然凉,我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2017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趴在地上创作,学校领导看到后说这么冷的天,你趴在地上会伤身体的。我说创作的状态也体现了我对作品的态度。有一次我在创作中,铺一张报纸趴在地上,有人来找我不忍心打扰,我就趴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创作两个小时,根本没感觉到有来人的动静。在雕塑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如珍视生命般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我一直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作品多花一小时、一天、一年,它在历史上就能多留存一百年甚至上千年。

雕塑的三层境界

通过多年来对中国漫长的艺术史的梳理,我发现‘写意”是中国美术的灵魂所在。中国写意艺术源自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合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表现为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动态审美;中国艺术家往往强调超越再现客观世界,去把握天地万物背后的形上之“道”。2002年,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我正式提出“写意雕塑”这一概念。这个标志性年份距今已有16年多,但如果从漫长的酝酿期算起,这条理论之路的求索已超过40年。

我一直认为,雕塑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次是表达事物的客观对象;第二层次是表达事物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第三层次是艺术家表现灵魂。而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雕塑作品走进艺术家所创造的灵魂世界,引领观赏者的思考。可能你不知道所塑对象是谁,但是一定会有这样的思想和感觉。比如,《钱伟长》《杨振宁》《季羡林》《顾毓秀》《熊秉明》《陈省身》都是伟大的华人科学家、艺术家,也都是哲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经到过南京大学,他当时90岁高龄。他说,我要评价一尊雕像,必须亲眼看见,而不是对着一张照片。

做雕像不是蜡像,这其中不仅是被塑者的精神,还有艺术家在创造之后对他精神的理解以及艺术家的人文情怀。那么这种情怀来自哪里呢?我觉得来自中华民族精神。20世纪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家都喜欢用西方的手法来创造,但是今天应该由我们中华精神来引领,用中国的方式来塑造,让世界不仅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文化是物质与精神创造的融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必须通过文化来传承意义与价值,维系信仰与精神,实施创新和变革。文化自信是对所属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肯定,是礼敬与自豪。产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条件,就是悠久的文明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强盛的文化基因和鲜明的艺术创新。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无论是学理科的还是学文科的,美学是大家都应该学习的。杨振宁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美育与美学》,他说从爱因斯坦、牛顿他们的定义、定理、公式当中来寻找到科学的美。有一种美是清晰的美,是层层递近、意境深远的美。所以,科学也是一种美。我们艺术的创造,诗歌的创造,有传统式的,有朦胧式的,有规律式的,有古典式的,它们无论是模糊还是清晰,都是通过语言来阐述某种心灵境界。所以,我们同学要对这个问题关注探究。当然,在美学的世界里面找到美的规律、美的深度,你就能对所有可感可视的艺术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记得当年《孔子》雕像展出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当面问我:“你做的雕像有没有什么历史的参考?”我回答说:“这个雕像参照了唐代吴道子的《孔子像》和《左础》”。《齐白石》在意大利博物馆展出时,集中表达了中国社会想要和世界交流的美好愿望。2018年,《马克思》塑像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落成,表达了马克思的思想在不断前进。《马克思》雕像在做成的时候,德国方面也认可了,我就站在广场上从多个角度观察这个雕塑,一站好几个小时,反复琢磨,看看还有没有可以再精雕细琢之处。我觉的创作作品只有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在历史上流传下去。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都需要你付出全部的身心去对待。

2015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直播时,镜头中出现了一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青铜雕塑,这一《南京大屠杀纪念组雕》就是本人受邀创作的。组雕以《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组雕塑构成,从手无寸铁的平民的逃生,到被侮辱和杀戮之后的家破人亡,直至最后一位老僧手持蜡烛抚慰路上的冤魂带给人的反思……形成了波澜起伏的交响乐章,展示了曾经的悲惨世界,又透視反思,于回忆中见真实,于悲怆中见恸动。民族的灾难、国家的痛苦,在我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传递了一种“悲愤的激情”。伸出的双手、交叠的脚步仿佛伸向观众的身前,更是一种无法忘却的纪念。以灵魂唤醒灵魂,以反思感召反思,传递国人勿忘国耻、呼唤和平的信念。

把这些雕塑立在纪念馆前,要让时间记住这些无辜的人民,让历史见证当时日本人的暴行。今天崛起的中华民族有了尊严,有了话语权,我们要时刻记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当时在雕塑完成之后,我在纪念馆进门处《冤魂的呐喊》雕塑碑面上面刻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枪追忆那血腥的风雨,

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我祈求,

我期望,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的崛起!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创作——要把自己心中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创造出来。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们的吴为山教授!吴教授一个多小时娓娓道来,为我们解读了美育的内涵、文化的内涵,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演讲中,吴教授还为我们解读了写意、写实、具象、抽象的内在辩证关系,让我们在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心灵对话的建立过程,在思想上受到了启迪和震撼。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艺术与人文,人文与科学,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艺术、科学、人文没有国界。这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一场精神的洗礼,一场精彩的美育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吴教授!(热烈掌声)

在讲座过程中,吴教授多次提到他是南信大的一员。其实一直以来他对南信大各方面的发展都给予了关爱,吴为山教授雕塑工作室“见山园”位于南信大校园内,作为中国雕塑的创作基地,诞生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名作。矗立在校园里的《范仲淹》《李白》《涂长望》等文化名人雕像,成为校园的文化象征,都寄托着他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待,也把这些文化名人内在精神和思想以及美嵌入到我们的校园当中了。

吴教授表示将会大力支持南信大的人文艺术建设,让南信大“见山园”成为“没有时间限制的课堂,没有围墙的教室,不受时空限制的场馆”。2020年,学校在庆祝60周年校庆之际,还将雕塑竺可祯先生的雕像。早期的时候,我们都把1960年作为我们学校的办学源头,交流中吴教授把我们学校的历史追溯到了1920年——即竺可祯先生在南京大学开办了气象专业。涂长望先生的雕像就是吴教授创作的,竺可祯是涂长望的老师,竺可祯先生的雕像也一定要邀请吴教授来亲手创作,要在2020年的时候立在我们的校园里。

感谢吴为山教授!也感谢各位同学的聆听!

猜你喜欢
雕像雕塑美育
巨型雕塑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跟踪导练(四)3
雕像
美育教师
“奥巴马”摔跤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