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2019-09-10 19:02邵凤玉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训练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邵凤玉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一、数学课堂是思维能力训练的土壤

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持久的锻炼过程。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抽象知识特别多,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学好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数学学科特有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带领他们慢慢积累,循序渐进地达到训练和强化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训练过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目前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格外需要创造性能力强的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具体的问题这一过程,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多数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就得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趣题导入、误题引入、悬念导入等多种方式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动脑、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充分挖掘教材,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師应充分挖掘教材,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更加富有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堂上,教师应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理解问题的连贯性和思维的整体递进性为原则,创设相应的情境,利用微视频抓住切入的重点。这样可以将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化。如在“三角形”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剪纸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出三角形的边长和内角的度数。在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一个结论以后,我们可以播放提前录制的视频:用几何画板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通过这一段微视频,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不管怎么变化,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不变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来探究“这是为什么呢?”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心地听从教师讲解原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提前录制的关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测量过程,引发学生思考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判别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增加课堂上的练习量,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播放相应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的判别方法判断出这些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这样,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产生了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三角形相关性质和定义的理解。

(三)加强语言训练,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将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在“说”中训练,在训练中内化,不断将语言表达与数形全面结合起来,在表达中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牵涉到的知识点较多,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说理训练成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类讨论,并由小组长对分类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然后在大组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大组长在班级进行疑难问题汇报,并提出解决策略。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巧妙结合现实情景,开展教学任务

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现实情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案例更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展开思维的训练。如在学习“如何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课间操这个情景:一年级一班有48个学生,一排站8个人,那么队伍一共有几排呢?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思考问题,这样比教师直接提问48除以8等于多少更加容易得出结果。又如在教导“面积”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校要修建一个20平方米的小花园,现在把这个设计任务交给学生,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就可以得到一个20平方米的花园呢?学生就会通过现实中见到的各种奇形异状的物体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这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引导,然后进行培养锻炼,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联想,通过类比的方法训练思维

联想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很强,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思维拓展,这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锻炼思维方法有着积极作用。如在“分数”单元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三班的全部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为10 :9,我们按照分数的定义,就可以这样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9/10     ,女生人数比男生少   1/10   ,女生的人数在全班总人数的比例中占 1/19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19

。通过各种变换练习,学生掌握了单位“1”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有了相关概念,学生在解决相关分数的应用题时,就能把握好如何选择单位“1”进行更加简洁的计算。

(三)一题多解,从多方面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方法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从多方面考虑,能够拓宽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其能够将思维立体化。万变不离其宗,在不脱离根本的前提下,抓住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全面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比如解答这样一道题: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了树,每边种8棵树,每个顶点种1棵树,每2棵树之间距离都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解法一:学生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条件可知,每边种8棵树,4边就种8×4=32棵树,但每边起点的1棵树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4棵树,所以四周共种了32-4=28棵树,列式如下: 8×4-4=28(棵)。像这样,在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后,教师不要立即结束这个案例,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局限于一种可能性,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潜在方案,换种思路来思考刚才的植树问题。解法二:我们可以先数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棵树,再数另一组对边,不数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2=6棵树,共有8×2+6×2=28棵树,列式如下: 8×2+(8-2)×2=28(棵) 。解法三:把正方形4边拉直,每边种8棵树,就是把每边分成7等份,4边共分成了28等份,每一等份对应一棵树,共有28棵树,列式如下:(8-1)×4=28(棵)。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思维训练。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为了得出更多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就会显得格外积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本文系南平市“十三五”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思维训练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训练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核心力量在短跑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训练策略
浅议初中英语听力障碍及训练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