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与行动重点

2019-09-10 07:22徐永红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教材

徐永红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小学是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的学科教学不应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其良好的品格和能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对此,笔者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尊重儿童开始,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建立倾听和合作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本文仅以小学高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为例,分享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无穷活力,但也往往会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挑战。因此在日常的师生相处中,小学教师对小学生往往训导有余,尊重不足。实际上只有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规律,才能实施真正的教育教学。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会从进入教室的第一天就开始观察孩子们,但先不做出任何评判。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观察后,我把他们点点滴滴的优点放大,写在即时贴上,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班级板报上。对有些主动帮助他人的同学,我更是口头表扬和即时贴表扬同时进行。我还号召全体学生共同发现同学的特点尤其是优点。对孩子们身上的某些不足,我也默默记在心里,找机会私下和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深入了解,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依据和教学起点。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偏好。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偏好,才能有的放矢、因人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我校教师会提前将需要预习的每一项内容都向学生交代清楚,并用板书示范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引导他们自主预习。在随后的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组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经验,学习和借鉴同伴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在预习时不够认真或没有深入思考,则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交流,无法代表本组与其他组共同探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这就倒逼他们要认真预习和思考。此后教师再根据每个组每个孩子的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和指导。这样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自立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教师一定要建立“用教材教学”“用教材育人”的教材使用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多维度体验其中的重要内涵,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思想道德和生命智慧的成长。

1. 发掘教材中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德育素材

教师教学要有前瞻性,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育人要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和经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例如:《我们上路了》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告别童年”的最后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课,在小学毕业这个小小的人生转折点上,能够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怀—朝气蓬勃、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迎接新生活的考验,以引导学生满怀感恩地回顾过去,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这篇文章将在学生毕业前学习。但我们考虑到学生们在六年级下半学期不仅要完成课内学习及毕业考,还心系升学之事,心慌慌的、人忙忙的,就将这一课授课时间提前,让学生们早一点体会诗歌中的情怀,少一点慌乱,多一点从容,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昂扬的精神面貌,度过毕业前的这段宝贵时光。

2. 发现教材与学生道德发展相联系的切入点

教材中不同课文内容都包含有不同的育人要点,教师要找到那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養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简洁,内容充实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中感受日常生活的快乐与美好,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高尚情操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则不仅仅是数学和科学课的任务。《当代神农氏》这一课向我们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介绍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过程以及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贡献。通过此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究竟什么才叫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们崇尚科学,不怕失败,形成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

3. 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教师应不断转换思维方式,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地将文本与德育相连接,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生命”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命题,“生命”这一单元中的课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但让小学生来理解领会其内涵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鉴于班级中很多学生都有弟弟妹妹,我们就为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回家观察父母是怎样照顾弟弟妹妹的,他们是怎样“一天一个样儿”地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植物种植和小动物饲养等生活经历,让他们对生命有初步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

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小学课堂往往比中学课堂更活跃、更有活力,但也往往会流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深度思考不多。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也有让别人表达的义务。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倾听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呢?

1. 教师以身作则,做出倾听示范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认真倾听的榜样。如每次学生发言,无论学生对错我都会用双眼直视他并认真听他讲完,并要求其他学生和我一样,在此期间都不得插话和举手,有问题和不同意见也要等发言同学说完后再说。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新内容,要给同学补充时,我也会提醒他们:这是自己在认真倾听后的回应。

2. 建立课堂规范,创造倾听氛围

教师要明确课堂规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和机会。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尽量让全体参与,不要只听一个人的回答,而其他同学只能当听众。如在遇到难度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来判断对错或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如我们约定,学生伸出中指和食指就是表示赞同,紧握拳头就是表示反对。学生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既避免了部分学生走神,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有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3.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倾听

兴趣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无数研究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一定会认真倾听。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感兴趣,学生的主动倾听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教师要注意及时鼓励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树立认真倾听的小榜样。如我校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听得认真,懂得尊重别人!”“你的补充,令问题更完整。”“你不仅听明白了,还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以后也能像这次一样有思考!”当然,遇到个别学生不认真倾听的,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纠正,了解原因,对症施策。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教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材精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超学科”来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