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

2019-09-10 07:22刘长铭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基因校长家长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好的标准都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说全面。首先,好的标准不是恒定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好的标准会不同;其次,好的标准见仁见智,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一款服装适合所有人穿着,没有一种食物会被所有人喜爱,也没有一种标准能满足所有人的想象。

我国教育在规模发展上成就巨大,在内涵发展上需不断提升。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顽疾,如课业负担过重,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缺乏主动性,从学习中获得的乐趣不多等。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焦虑。学生负担能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生活能不能快乐?但学校给学生减负了,学生未必能得到更多快乐,家长却更焦虑了,认为负担少可能会毁掉孩子。目前我正在参与创建一所学校。我把创建学校的过程称作是“好教育的求索之旅”。我们求索之旅的目标就是创造一种丰富、紧张、高效、快乐的教育,我们要尝试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顽疾。

好教育和好学校密切相关,人们习惯通过评价学校来评价教育。人们在评价学校的标准上容易取得共识,比如:充足的办学资金,先进的教学设备,宽敞的校园,漂亮的校舍,高学历高职称或高知名度的教师,优异的学生学业成绩,很高的升学率或其他漂亮的统计数据等。人们通常认为这些是好学校的特征,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我承认,这些都与评价学校和评价教育有关。但今天,我想谈谈好教育的另外两个特点,这两点都不在社会上流行的学校评价标准之内,但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好的教育应当让人放飞自由的心灵,应当充满自由、平等、关爱和尊重。青少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才能发展的更主动、更健康、更和谐、更快乐,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充满变化和需要创造的生活。这里所说的自由,当然是指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引导下的自由,不是任性,不是放纵,不是无约束,不是为所欲为。

我从教40多年,目睹了许多学校的发展,目睹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学校的教育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这些是我刚刚做教师时不能比的,与我当年上学时的情况更不能比。

但是,丰富并不必然自由。

我曾访问过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几乎具备了前面所列出的好学校或好教育的所有条件。校长领我们参观学校,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位事先准备好的等待在那里的老师向我们介绍和展示。我发现老师们在讲话时不断地转头看校长的表情,似乎在问:我说的对么?合您的意么?我没说错吧?看得出来,这所学校的老师很怕校长,当然也许是很敬重校长,但我感觉到的是,老师的心灵并不自由。

我还考察过一些学校,学校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孩子们都很快乐。但当我和孩子们说话,或是和孩子们打招呼时,他们要么茫然地看着我,毫无反应,要么下意识地转头看着他们的老师和校长,似乎在问:我能说话么?我能打招呼么?这使我感到,孩子们的心灵没有放飞。

只有在自由、平等、关爱和尊重的氛围中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人的心灵才能自由放飞。

我爱人有时跟别人开玩笑说,刘长铭就不像个校长。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有两次看见老师在和我“吵架”。其实我们不是在吵架,而是在激烈地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我想,敢和校长争论的老师,一定是有主见有思想的老师,一定是在工作中敢于创造的老师。我从我的同事身上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常说,管理的成功,不是要把人管得服服帖帖、唯唯诺诺,而是要让团队里的人围绕着发展目标和愿景,敢想、敢说、敢做,创造性地想、创造性地说、创造性地做,把个人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出来,这才是管理的成功。

其实,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没有适度约束的自由,没有正向引导的放飞,培养不出积极、负责、乐观、向上的富有创造性的孩子。什么是正向的引导?首先是家长或长辈的表率作用,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自觉的约束(确切地说是良好的习惯),没有这些作为前提,给孩子自由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堕落。

第二点,好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好学生,还要影响其家长和家庭。好教育的目光不应仅仅聚焦在学生身上,好教育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理想。好教育在改变学生的同时要改变家长,改变家长就是改变家庭文化的基因,改变家庭的文化基因就能够改变社会机体,改变社会机体就能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在北京四中创校伊始,创始者们就立志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是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足下”的事情,就是现在的学校不仅要培养和改变学生,还要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家长和家庭。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家长?为什么要改变家庭?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缺点,我们都可以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痕迹,当然,孩子身上的优点也能从家长身上看到影子。我们以前做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品德习惯主要来自家长的影响。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学校应当在孩子入学前一年就开始做家长的工作。

一位校长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学生在学校发生冲突,老师很快把问题解决了,两个孩子和好如初。没想到两个家长晚上见面打了起来。这位校长问我应当怎样指导家庭教育。我说这不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家长做人的问题。可以说,今天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是上一代人教育的后遗症。学校今天遇到的孩子的问题或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的问题,是上一代人的教育留下的欠账。我们今天遇到的教育上的很多难题,都是在偿还这笔欠账。

多年前,一位家长对我说,我过马路时没走斑马线,遭到孩子的批评,孩子说,你连交通规则都不遵守,还是四中(学生)家长呢!这位家长说,从此以后,我不敢随便过马路,要过马路必须、一定会走斑马线。我退休后,经常早晨到各学校门口看学生上学的情况,我发现不论是开车的还是骑车的家长,违反交规的比比皆是。其实这不是小事,这给孩子们无视法规埋下了种子。正因为今天的这一代学生家长曾经经历过特殊的历史年代,曾经经历过特殊的生活,正因为过去的教育留下了欠账,所以今天的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社会责任,学校要引导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位家長曾经不无感慨地对我说,孩子在四中上学这几年,我听了很多次你们的讲话,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问题。

通常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的行为动机有两个:规避死亡和寻求快乐。我认为,动物行为的最深层的动机,就是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这是每个生物个体所追求的生命的主题或存在的意义。作为智慧生物和文明物种的人类,我们传递给后代的不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还有人类文化意义上的基因。正因为人类是追求文明、智慧、意义、价值和崇高精神的生物,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宁可舍弃生命而追寻意义、舍弃生物基因而延续精神文化基因的悲壮故事。

今天,我们的教育会不会给后代人再留下新的欠账?今天的学生未来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家长么?他们能否将良好的生物基因和优秀的文化基因遗传给后代?有人曾做过调研,发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造成一些女生的生理期异常;同时,大家“肉眼可见”的几代人的高度近视、由于缺少运动而造成的肥胖等,会不会遗传给后代?我想,我们如果追求好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天让学生只懂得考试、懂得竞争、懂得丛林法则,只追求成绩、追求成功,只追求金榜题名、平步青云、出人头地、改变个人命运,只用名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把成为“人上人”当作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那么我们的未来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如果不想给后代留下新的教育欠账,就要看我们能否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以上两点不是对好教育标准的全面概述,仅是个人观点。我之所以谈这两点,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这两点很重要,而我们现在对这两点的重视还十分不够;另一方面,这两点无关办学条件。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不是每所学校都有高大上的校舍,不是每所学校都有高精尖的设施,但只要我们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即使没有这些硬件支撑,仍有可能做出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基因校长家长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家长错了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基因事件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家长请吃药Ⅱ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基因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