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真”

2019-09-10 19:06刘禹满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走进生活平等对话真学

刘禹满

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辨能力。走进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突出本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要贯穿一个“真”字。

关键词:真知;真教;真学;平等对话;走进生活

近几年来,我参加了不同层次的小学语文研讨会,聆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并观摩了一些名师的上课和说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我认为,要搞好语文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教学上就要围绕“真”字下功夫,既要教得“真”,也要学得“真”。

什么是真语文?真语文就是真知、真教、真学三者的融合,这三者缺一不可。老师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提炼出这节课要教的知识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后者采用艺术的方法进行讲授,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这是真教。学生的真学有显性的一面,就是学生参与互动;还有隐性的一面,在心理活动方面的深入,包括思维的深刻性。

一.摒弃浮华、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真”本色

课堂教学要做到求“真”求“实”,不能摆花架子,不能过分讲形式,特别是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不要太多眼花缭乱“花拳秀腿”,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却不知所云。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去品读、去揣摩、去感悟。课堂上一切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围绕“为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中心进行。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语文教学“十字真经”即:“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书(写字)”,贯穿课堂始终。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扎扎实实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教学观。

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以语言为核心就是围绕语言去教,做好五件事,第一,感悟语言;第二,体味语言;第三,解读语言;第四,积累语言;第五,运用语言。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一潭死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佳句,需要读,需要背,如《五彩池》这篇课文,描写水池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的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的像莲花的……”只有多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才會上升。才能从最初的感受鉴赏美到能创作美,创作出让人心仪的美的文章。在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丰富内涵、灵动的精神鲜活地展示出来,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鼓励学生思考,促进思辨能力

黄厚江老师提出这样的观点,老师一问学生立即回答并不等于就是好课,“一问就答”可能会有愚蠢的提问和愚蠢的回答,因为一方面可能双方都没有动脑筋,也可能原来就会。两个愚蠢的人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种情况“一问就会”不是真教学,真教学是教学生不会的,原来就会还问什么。“一答就对”导致我们很多老师不得学生答不对。“一呼百应”看起来圆满,这实际上是很虚假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不回答,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来,有时学生答错了,这才是真课堂,这才是真语文。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各抒己见,促进思辨能力。课堂上,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时,要多听学生的各种看法,要改变老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的做法。

其实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对于学生看法,教师应采取延迟判断的策略,不急于评论学生的看法谁优谁劣。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的是信任与肯定,得到的是启发和动力。

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要善于引导学生乐于质疑,凡事多问为什么,刨根问底去深思。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课文结尾讲到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留下一个悬念,我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什么呢?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有学生问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后,他们都牺牲了吗?还有没有战士活着呢……学生提出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一一给予解答,拓展延伸了课文内容。

其次,对于一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教师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如我在教学《暮江吟》一文时,紧扣诗题上的“暮”和诗中的“夜”设疑:标题与诗文是否相互矛盾?课上学生争辩热烈,通过争辩,最后统一了见解。

三.走进生活,真情实感写作文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学生能做到写出真心话,首先要有生活知识的积累,没什么东西可写,除写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好外,更主要是因为缺乏观察,生活知识积累得不够,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是作文的“资源宝库”。写作题材多样,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写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可写喜欢的人物、景物、植物或动物;可写季节、节日或天气变化;可写读后感、观后感或观察日记;可写实验过程、手工制作过程或家务劳动;可写梦境、幻想等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四位理想人物,其中一位是裁缝荆元,以裁缝为生涯,余暇读书弹琴、写字作诗,作者认为他作的诗比整天埋在故纸堆里而不知世务的书斋先生做得好,原因是荆元有实际的生活内容和人生体验。学生写作文也大略如此,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只能照搬范文,或写些空话、套话,假话,或“无病呻吟”式的虚情假意。要写出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作文是离不开生活积淀的。

要让小学生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我在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课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日落景色,写一篇作文,学生由于有观察的基础,普遍写得较好,我还把优秀的习作用多媒体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鉴赏,同学们都觉得有实际的东西,写作文不那么难了。

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回归语文的本色,就在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写话交际等教学目标上下足功夫,才是上出了本真的语文,上出了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语文文字》报 2014.10

[2]《语文建设》2014.6(上)

猜你喜欢
走进生活平等对话真学
聚焦“真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构思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之中去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应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浅谈对讨论式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