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树,幸福花

2019-09-10 07:22陈辉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1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校园心理

陈辉銮

一、校园欺凌事件调查分析

广东省困境儿童排查数据显示,全省困境儿童总数约为471.5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95.08万人,单亲家庭儿童26.73万人,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1.42万人,贫困家庭儿童126.06万人。困境儿童生存状况堪忧,大部分都存在心理失衡状况。来自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心理失衡的困境儿童,都有被人瞧不起和被欺负的遭遇,较常出现抽烟、骂人、说谎和打架等不良行为。调查显示,这些困境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关爱,就会向身边的朋友寻求精神慰藉,存在交友不当、误入歧途的风险,这也是困境儿童容易成为欺凌者和被欺者的原因。由于困境儿童难以接纳自己和被社会标签化,加上家庭一般在经济、情感和照顾上对他们的支援薄弱,因此让他们更容易心理失衡,继而辍学,游手好闲,接触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并发生酗酒、抽烟、偷盗行窃、打架、欺凌等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校园欺凌,不能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可以说,目前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妥善处理、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报》曾在头版头条的文章中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脆弱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研究还处于低级阶段,在师资力量、硬软件建设、阵地建设、经验交流和活動开展等方面都还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学生心理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还处于学校工作的边缘地带,学生因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而导致的一些异常行为,往往被漠视、忽略,常常等同于品质问题来简单处理,这样不对症下药地乱治一气,其教育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因此,尊重人文科学,开展心理健康的探讨与研究,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育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才能建立起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如何扫除受欺凌者心理障碍

无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的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扫除学生心理障碍

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关注对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是积极的、必要的,但对舆论旋涡中心的孩子往往是持续伤害,孩子往往成为大人情绪甚至社会矛盾的牺牲品。其实,当前每个人都对事件背后的细节倍加关注,都像福尔摩斯一样在分析事件,孩子的隐私被暴露,孩子未来的人生必将面临更多压力。

不论父母、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留出必要空间。教育者必须转变德育观念,做到从爱出发,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未成年学生容易冲动,也是产生犯错行为较频繁的“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有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而体会到这种爱的学生仅占10%;还有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老师与学生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得不到相应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沟通环节出了问题,造成相互不了解甚至相互指责。教的对象是人,投入感情进行沟通交流,才能促进合作,共创和谐。

教育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是真诚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师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关系。教师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要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并且用自己的真诚影响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者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转变德育观念,做到从爱出发,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才有可能扫除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的心理障碍。

另外,我们应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要防止“贴标签”的行为。“知耻”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知道惭愧、感到难为情,想要努力去改正才会有自尊。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教育者对学生的感情关注是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要求相统一的,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避免校园欺凌,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2. 付之行动,扫除学生心理障碍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友好、妥善处理都是对孩子权益的最好保护。从加害方来讲,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真诚道歉、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过错;从受害方来说,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及时、积极处理问题,避免处理不及时和矛盾升级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最好的结果是孩子们成为好朋友,而最糟糕的结果则是矛盾升级、两败俱伤。

班主任都知道良好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尤其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乃至施暴者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德育工作很琐碎,但只要我们投入真情,加强交流,定会取得成功。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种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无论开展的活动是大还是小,班主任都要做有心人,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精心组织,同时要发挥想象力,挖掘活动内涵,做到真正寓教育于班级活动中,在活动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师生感情得到融合与升华。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学生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在重视做好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障碍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尽量让学生“说”起来,提高其良好的说话素质,增强抗压意识和自信心,培养其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说话是人类使用最广泛、最普通、最快捷的一种交流思想、传播文明的交际方式。说话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与人生。《周易》里有一句话:“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由此可见,尽量让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说”起来,能增强他们的抗压意识和自信心。我们可以采取激励的办法,让他们愿“说”,甚至乐“说”。另外,要抓好早读,激励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逐渐增强信心,慢慢消除恐惧感,增强抗压意识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坚持才有希望

对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和耐心持之以恒地坚持,锲而不舍地工作。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的学生心理会更健康,学习会更进步,我们的校园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教育成果将更加辉煌!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校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心理小测试
谈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克服解数学题的心理障碍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