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塑造学生自主人格

2019-09-10 07:22黄惠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1期
关键词:菲利普人格生活化

黄惠群

提到生活化语文,许多人也许会产生疑问或者不屑。其实,语文教学生活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了多年,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就为语文界所接受。教育界有一个理念——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如果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却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那让他爱上语文,怎么可能?

所谓“生活化”,是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进行对接的实践活动。所谓“生活化语文”,就是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实践和探究行为生活化,进而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真正使学生成为功底厚、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实基础。谈自主人格,我们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因此,自主人格就是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中独立、自主、民主、责任、批判、创新等意识更为突出的人格。

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亟需具备自主人格的公民,亟需将这种人格普及和升华,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必需的公民人格。可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这个人格的人,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繁荣富强意义重大而深远。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更浓厚,理应在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上做得更好,为学生的未来夯实基础。那么,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塑造学生的自主人格呢?

一、让语文积累生活化

1. 词汇积累生活化

学生人人必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学生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遇到不认识、不熟悉的字词,自己先查词典,让查工具书、积累词汇成为学生读书时的必备动作,并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自主独立人格的发育。

2. 知识积累生活化

学生能利用网络查阅、整理到的语文知识,如文学和文化常识、作者生平等,都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整理,长期坚持,既可以不断增强提炼、加工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又有益于学生深入生活,加深对课文内容、情感和精神的体验、感受、思考、理解,长此以往还有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发育。

3. 语言积累生活化

語言积累,即学生阅读美文时主动摘抄、积累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均佳的语句或语段。生活化,即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文摘本,专门用于摘录精彩语句和语段,长期坚持,寒暑假不间断,让语言积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的做法是,向学校图书馆借来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我们全年级都统一这样做);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号召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来分享。要求学生彼此借阅,互通有无,每周每个学生都要做文摘作业,每两周批阅一次,以此督促、保障阅读和摘抄的长期进行。每个学期精选学生笔记本传阅共赏。开始时学生还有些不适应,落实打折扣,但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摘抄,有的学生还加注简评。实践表明,学生们做这项作业是最认真、最卖力的,效果也非常好。

请看一则一位学生的文摘: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名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摘自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我相信,读了前面这则摘抄的人,纵是成年人也会被深深打动。学生每周都这样主动、自觉地被感动着、启迪着、熏陶着,同时也享受着,健康、独立地成长着。

凡学生能独立整理、解决的东西,一定要坚决地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主做事的能力。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但长期坚持就不平常了。坚持的后果是学生慢慢养成了自主学习和主动做事的好习惯,回到家也会自觉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二、课堂上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就是思考、辨别,与自主独立的人格有着天然的联系。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独立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素养,更关系到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人格的发育。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让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于课堂,尤其是让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发育。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其中有两道问题:

(1)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如果遇到百万富翁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2)我们该如何感受和评价小说中“我”的父亲和母亲呢?

对于问题1,学生的思维是多向的,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对于问题2,学生们大多倾向于冷酷自私、唯利是图、虚荣、亲情血缘观念淡薄等一些贬义词。

但当我追问“菲利普夫妇有没有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地方”时,各种答案就纷纷涌现出来了:

①菲利普夫妇很穷,很可怜,他们不得不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

②菲利普夫妇关心自己的子女,想让子女成为一个“体面”的、有高雅趣味的人,对自己子女的前途是十分关心的。

③菲利普夫妇需要被理解,因为于勒是一个败家子,不劳动,经常“吃”他们的,本来经济很拮据的他们自然就想到躲开于勒了。

④菲利普夫妇身不由己,生活在经济世界的金钱关系中,他们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

虽然同學们的说法几乎都有悖于课文的主旨结论,但却是他们独立思辨的结果。当然,需要教师再强调:虽然菲利普夫妇有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地方,但是放弃亲人、重视金钱终究是不可取的。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我还让学生将课本与社会生活对接,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利用课内学到的思辨方法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今日视线》曾经报道:城市下水道的井盖不见了,现出一个大窟窿,非常危险,致使一个骑单车放学回家的学生在此处摔倒。《今日视线》呼吁,广大市民出行一定要多加小心,谨防下水道井盖缺漏。这则新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一个观点直中要害:为什么不盖上井盖?这是谁失职?这种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性思辨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以及他们独立思维和自主人格的发育。

三、让学生看看答案又何妨

学生做作业时,手头并不缺学辅资料,如《南方课堂》之类,往往人手一册。我的做法是,先由备课组讨论、选定必做的题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但不允许抄答案。学生准备黑、红两色笔,自己先用黑色笔做一遍,再对照答案用红色笔修正,然后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解决不了或出了偏差,想通了就自己解决,有问题再找我切磋。事实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是“疑难杂症”,要么是练习题本身有问题,要么是答案有问题,要么是书的印刷有问题。像初三复习资料《南方新中考》拼音写词中有一句:“人之才智但有zhìài(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参考答案是“至爱”,明显是错的,应该是“滞碍”。这个小纰漏就是由学生发现后告诉我的,学生告诉我时的表情是骄傲的、喜悦的,可以看出学生对答案并不盲目相信,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

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几乎没人问过我。当然,要杜绝那种从头到尾不看题、不动脑筋理解题目、只为应付老师抄答案的做法,因为这些行为带来的恶果是助长了学生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和依赖的性格。

“让学生看看答案又何妨”,强调的是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这种做法不仅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自立的品格。

为什么要学语文?我认为,学语文是为了拥有一架将来生活、工作、学习和创造所必须凭依的语言智慧发动机。学习知识是锻造一种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发展创造所必须依赖的自主人格,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要想塑造这种自主人格,走生活化之路,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对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O63)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菲利普人格生活化
以鸟喻人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活跳板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