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痛点”及复习“切入点”

2019-09-10 07:22杨润芝
关键词:审题立意痛点高考作文

杨润芝

摘要:在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以及指令的设置方面,收到“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效果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彩之处”,也恰恰是高考作文的“痛点”。针对命题局限导致写作范围过于狭窄、缺乏体验导致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及材料组合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差等“痛点”,寻找高考作文复习“切入点”,即破译命题设计密码,关注且辩证思考时代与生活。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设计 材料处理 审题立意

无论备考复习研究了多少作文题目,如何有体系地进行写作训练,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是会让我们有“意外之感”。在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以及指令的设置方面,收到“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效果,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彩之处”,也恰恰是高考作文的“痛点”。其原因值得我们探析。

一、高考作文的“痛点”探析

(一)命题局限导致写作范围过于狭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明确提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其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能保证绝大部分考生“有话讲”。但过于狭窄、“小众化”的写作话题进入高考作文的命题范畴,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以2019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为例——“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虽说命题材料前后句构成类比关系,后一句是写作的重点,但考生写作时要从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延伸到生活与他人的關系。考生如果没有文学理论作为支撑,没有相关写作素材,对此又能发表多少“高见”呢?

同样,2018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也存在类似问题。虽说“语言”是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命题人也提到了“语言”的广泛性,“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然而一旦涉及“音乐、雕塑、程序、基因……”,就让“语言”的素材变得相当小众化了。这些“特定领域”无疑会使考生的写作范围变窄,毕竟考生在平时阅读中很少接触这些“特定领域”的“语言”。能写出《吴侬软语》《砖瓦言乐府语》等佳作的考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考生只能写“七大姑八大姨”或“古往今来的圣贤”的“语言”。

(二)缺乏体验导致写作内容空洞无物

考生因对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缺乏体验,往往会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虽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受个人生活体验等因素的限制,不少考生对于时政大事,远达不到真切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层次。虽然这些时政大事与每个人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对于未步入社会的考生而言,这种联系尚不能直接触发其深究和探寻的欲望,因而很难激起其写作的热情。对于时政材料入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康健认为:“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其实难以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体会产生很直接联系,想真正写好其实并不容易。”面对“无话可说”的作文,很多考生,尤其是那些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

又如,2019年的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以五个对中华民族意义深远的年份及有关事件为材料,提供了5个写作任务供考生选择:(1)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2)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3)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4)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5)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上述写作任务对于缺乏深刻体验的考生来讲,往往只能写一些不痛不痒的口号式的“八股文”了。唯有写作任务(4)与考生距离较近,有相关活动体验的考生可能有话可写。

(三)材料组合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差

命题材料的组合处理是高考作文的又一“痛点”。材料与话题的性质并不能决定命题水平的高下,对材料及其组合的合理设计才是判断其好坏的关键因素。高考作文命题非常注重“对材料及其组合的合理设计”,但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很多考生在审题立意这一环节出现偏差,也就谈不上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考查了。

以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材料有四句话,第一句的关键词是“物各有性”,意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的后半句,说明没有融合的事物是单调乏味的;第三句话说明只有“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第四句话是在提醒考生,以上所说的道理,适用于任何领域,考生可择一而谈,也可融通而论。据说,很多考生一看见“味”“百味”这些字眼,就直接倒苦水,谈高中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了。以“水”“盐”为例说明“物各有性”“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道理,考后分析看似简单,但在考场上,这样的材料组合设计却误导了一大片考生。

因此,命题材料的内容应该有一定张力,命题材料的组合设计要为考生预留充分发挥写作才能的空间与可能,尤其是要有写作的抓手和支架。这就要求命题人在对命题材料进行组合设计时,“不要设置过多的审题障碍,作文的考核功能,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审题立意的能力,更包括语言表达、结构安排、论述展开、分析论证的能力”。

二、高考作文复习的“切入点”探寻

针对高考作文的“痛点”,我们要寻找高考作文复习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复习指导。

(一)破译命题设计密码

在高考作文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设计的特点,破译其中的密码。从高考的测试性来看,命题设计任务之一便是考查审题能力,但是要让学生明确命题如何考查审题能力以及考查到什么程度。近年的江苏高考命题明显带有话题作文的特征,同时比话题作文多了些“具体的指向”。这类命题内容开放,写作自由度高。但宽泛的命题不利于思辨能力强的考生发挥,容易出现“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的文体选择之争。2017年江苏高考命题“车”,就有“记叙文讨巧”“议论文难写”之说。

因此,命题设计直接影响文体的选择及写作进程的推进等,这也是高考作文复习时首先需要让学生知晓的问题。

(二)关注且辩证思考时代与生活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将2018年全国9套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内容概括为两个“显著特点”,即“融会新思想、突出时代主题,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和“对于考生的时代性观照”,2019年的高考作文无疑延续了这些特点。

1.关注高考命题材料的主旋律。

《2017版课标》明确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关注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文以载道”,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一味局限于“小我”,追求所谓“审美”“趣味”的文章,可能会“淹没”于当今高考命题内容选择的主旋律中。2019年高考上海卷的“中国味”,全国II卷的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五个重要年份,天津卷的方志敏、陶行知及黄大年有关“中国”“国家”“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言论等,已经明晰了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方向。

2.注重对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孙绍振先生认为,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命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讨论立德树人”。“提供了相互矛盾的素材,对于善于在矛盾对立中展开论述的考生而言,有助于激发他们深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全国I卷有关对待“劳动”的种种态度、上海卷的“中国味”等,均侧重于思辨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应该是当前及将来高考命题的又一重要命题趋势或特点,也是高考作文复习应当关注的。

我们希望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能引导考生真正地进行思辨性说理,而不是只能写套话、空话或大话。“什么样的议论文写作命题算是好的命题?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说理与思辨,让正确的废话、无用的套话、美丽的空话、高大上的假话都失去用武之地,这就是最基本的标准。”将高考命题内容的主旋律与思辨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考查,才是适切的高考作文命题。

(三)研究命题材料及其组合处理

造成高考作文命题模式“陌生化”的原因,还包括平时高考作文复习时所用的作文命题材料及其组合处理形式比较单一,很多作文命题基本就是一段材料。因此,教师要反思高考作文复习的过程及方法,研究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及其组合处理,逐步提升学生解读及处理高考命题材料的能力。

此外,在主旋律一致、命题基调统一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设计也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教师要引导考生熟悉本区域高考作文命题设计,有所侧重地开展高考作文复习。

近年来,江苏省高考作文话题偏重生活现象,比如“个性·调和·共存相生”“车”“语言”等,公布出来的高考佳作往往注重考生的真切感受,切口小,感触深,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比如2016年的《烟火蓝边碗》及2017年的《纵贯线》等。而上海高考作文命制则侧重于“在思辨性说理的路子上继续探索,力求摆脱那种只有泛泛之论而无具体说理的弊端,在测评维度的探索上,呈现出积极的进展态势”。2019年,浙江卷与上海卷的命题设计接近,全国卷Ⅱ卷、天津卷命题特色则“集中表现出对国家、时代、使命、精神等宏大主题的关注,而在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上,时政化的倾向非常明显”。

虽然高考命题设计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但共同点都是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我们要真正了解高考作文的“痛点”,并以此寻找高考作文复习的“切入点”,关注高考作文测评目标与命题趋势,紧盯命题设计的发展变化,开展有效的高考作文复习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开,孟文德.立足当下,着眼未来——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述评[J].语文学习,2018(8).

[2] 余党绪.恪守语文学科本位,校准作文测评维度——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J].语文学习,2018(8).

[3] 胡文伟.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冷思考——兼谈命题与评卷[J].中学语文教学,2013(11).

[4] 孙绍振.2019年高考作文两大亮点以及演讲稿的写作[N].厦门晚报,2019-6-8.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痛点高考作文
尾巴帖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