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能改变人的命运?科幻作家这样说

2019-09-10 07:22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感科幻算法

从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到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大IP让科幻成功“出圈”,进入了大众视野。在“科幻元年”的呼声中,我们的生活其实早已變得“科幻”。

从算法、大数据到基因编辑,技术的日常渗透与矛盾性正日益凸显出来,冲击着我们的道德感阈值;尽管尚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AI已能基于阅读输入而“创作”诗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我们是否已处在最后的人类独立写作时代?毫无疑问,生活正在被技术改变,用不了十几年就将改变得翻天覆地。

“趋利避害,饿了要吃,这些都是写在生物体内的法则,经过亿万年进化到现在,是最底层的算法。”陈楸帆在《人生算法》里如是写道。这本书由几篇描述未来趋势的中篇小说组成,涵盖了作者对于基因生物等新兴技术的担忧。

科学正在把自然繁衍变成一项工程,优生学或许从未如此容易而自然,透过技术,人们开始有能力摆脱肉身与生物性的控制(比如代孕)。大概可以想见,未来的生育未必一定需要一男一女,而特权阶层可以不受限制地繁衍后代,甚至是深度基因工程优化的后代。

这个时代科幻作家的写作,确确实实受到现实的驱力与撼动,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去想象科技可能给我们生活造成的改变,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陈楸帆指出,“人生算法”就是一个悖论。性格决定待人接物的反应模式,也决定了你的整个路径。基因也是一套算法。在这个闭环里,你的人生是你的一部分。你想要施加影响去改变它,但最后被改变的是你自己。就好像人总是想要“改命”,到最后发现“改命”也是命的一部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都是“命”本身的。

猜你喜欢
道德感科幻算法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