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札

2019-09-10 07:22郑亚洪
散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埃里洛丽塔舒伯特

郑亚洪

再去音像店淘碟,购得三张电影:《情迷六月花》《再见列宁》《罗马竞技场》。《情迷六月花》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曾拍过电影《布拉格之恋》(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亨利就是写《北回归线》而出名的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影片的封面上一对男女拥抱在一起,这本身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拿无数张情爱片画面来说的话。可你找不到男女各自的脸部—— 一个英国式的大礼帽遮盖住了他们的头部,女的身子几乎吊在男的身上,男的右手伸进她岔开的裙子里,所谓的性从女人大腿部位拉紧的尼龙袜子开始。

我不喜欢那个顶着秃壳脑袋敲打老式打字机的亨利·米勒,我不喜欢女作家Anais,我喜欢念着这个名字的嘴唇,我尤其喜欢它的后半个音a-i-s,以及它所帶来的唇齿之间响亮的碰触。我喜欢扮演亨利妻子June的女演员乌玛·瑟曼,她在戏中出演的时间不多,开头和结尾只出现过两次,两次与Anais演对手戏——虽然片名里有她的名字。我尤其喜欢June的声音,中性的,美国腔的,像她的身材,修长、挺拔,像吉卜赛风格。June的母亲是吉卜赛人,她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吉卜赛人的手艺,将丈夫亨利做成一个木偶人带在身边。在露天咖啡厅里,面对Anais,June一人扮演两人角色,妻子和丈夫,她知道她已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丈夫。我重新想起电影的英文名Henry & June,想起这对夫妻除了名字共同出现在片名里,唯一一次相见是在影片最后,June看见倒在丈夫怀里的Anais。晚上我从书架上找出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看了两页,“我是唱给你的,塔尼亚。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唱得更好一些、更加悦耳一些,不过那样一来你也许永远不会愿意听我唱了。你曾听过别人唱,他们都引不起你的兴趣来,他们不是唱得太好了就是还不够好”。我喜欢这段,英语的虚拟语态在这段中使用了三次。“我身边的世界在分崩离析,同时在这儿或那儿留下一块块的时间。世界是一个毒瘤,正在一口一口地吞噬自己……”亨利在完成的书稿上飞快地签下书名“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cancer意为癌症、毒瘤)和作者的名字,他留给世界一部小说,“一个毒瘤”。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随书包装的一条广告语上声称“原著问世五十年以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国内最早一部完全版应该是译林出版社1995年出的英文版,小开本的白色书籍,封面上一张酷似电影明星的照片,“洛丽塔”,我的洛,盘着发,像少妇的脸,出神地望着,哦我最喜欢洛看我的眼神和她的小下巴。在封面上,她是洛,平凡的洛……可是在我的小说和生活里,她永远是洛丽塔。首页上注明购书时间1996年8月,地点在杭州湖滨路上的外文书店。1994年,一次偶然机会,在杭大图书馆旧书处理中我发现了小说《洛莉塔》(当时的翻译),定价为四元,我以二元钱购得。书上注明翻译时间为1989年1月,9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彭晓丰当时在杭大教现代文学课,我曾和几个同学拜访过他,还带上了自己翻译的几个小说。《洛莉塔》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里是一本伟大的奇书,许多同学能背诵第一节“洛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愆,我的灵魂。洛——莉——塔;舌尖从腭骨进至牙床,走完三级的旅程,最后从唇间冲出:洛、莉、塔。”1997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一口气推出了纳博科夫包括《洛丽塔》在内的八部小说:《黑暗中的笑声》《绝望》《微暗的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防守》《贵人 女人 小人》《梦锁危情》。2003年买到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的采访录《我怎样当作家》附录在小说《贵族女人》后面,我认为这是作家中写得最好的“怎样当作家”,从那一年开始我扑灭了“作家之梦”。这一年我借到了《文学讲稿》,它居然插在盖满尘埃的乐清图书馆“世界文学”书架上,看了之后我对马原、格非等解读大师的东西不以为然。我想着新疆喀纳斯的冰雪湖泊,想着被雨敲打的后房玻璃窗,想着对岸上站立的人,想着莫扎特音乐的宗教性,想着写在白纸隐蔽处的一行诗。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秘密。

他放下手中的《窥视者》,到楼下换鞋子需要三分钟,四点钟到幼儿园。一般接女儿的时间在下午四点半,因为今天周六,他想早点见到她,上午九点女儿离家上幼儿园,他有七个小时没有见到她了,女儿是他一天中最想见的人。他到邮局,下午这个时候人很少,他很快领到了四百元稿费。柜台后面是一位女性邮政人员,穿绿色制服,她核对了汇款单和他的身份证,将四张五十元和两张一百元放入验钞机里,验钞机显示屏显示数字,她再将手里的所有钱币点了一遍交到他手里。当她做这些的时候,他迅速瞥了一眼柜台上放置的那张工作证,照念了一遍她的名字。邮局对面的一家他经常购买碟片的店已转让,他最后一次去是在上个月,店主告诉他不卖DVD了,听了之后他有点儿怅然,这是他在这个城市里唯一一处可以买到区别于好莱坞电影的DVD的地方。他喜欢的东西在这个城市里消失了。五六年以前一家卖古典唱片的音像店关门了,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了这件事,在店里淘碟买唱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这些音像唱片店的消失像石子投进水里,噗的一声后寂然湮灭。桥头摆着花在卖,清明已过去三天,还有人在今明两天上山扫墓,女儿指着地上的花说,这是假花。

晚饭后他看完电影《洛丽塔》。洛丽塔背叛了亨,亨开枪杀死了剧作家奎,开着老爷车,穿过沙漠的公路,站在斜坡顶上,看见第一次遇见洛丽塔的那个村落。“我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悦耳的震颤,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间迸发出的不相连的喊叫,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心酸的、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男人(亨)临死的一刻都爱着洛丽塔。

在《钢琴教师》之前,我已经看过了《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蓝》《呼喊与细雨》《云上的日子》《低俗小说》《傲慢与偏见》《法国中尉的女人》《悲情城市》《红色沙漠》《英国病人》《我记得,想当年》等十多部电影。我看的片全部从网站上下载,《蓝》《傲慢与偏见》用了三个小时下载完,《低俗小说》《我记得,想当年》花了好几天时间(起码一周以上),《随心所欲》则下载了近一个月。我不抱怨花这么长时间下载电影,因为下载的时候可以继续做我的事情,随后它们被压缩成AVI格式的、约占七百兆空间的——已不同于影院播放的“电影”。我喜欢下载电影,喜欢等待电影完成的时间——在电影开始下载之前,我因为无事可做、万般无聊、天气又这么炎热才去做的,电脑准备好运转程序的时候,我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来精神了,无事可做、万般无聊、天气炎热突然离我远去,我检查硬盘空间和网络连接端口,删除无用文件,设置下载速度,购买数十张空白光盘以备刻录——在去电脑店的一路上,我就开始魂牵梦萦,在不知道电影故事情节,甚至在成为观众之前,让自己扮演了一回“制片人”的角色。

我用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钢琴教师》,在下午和晚上两场电影之间隔着一顿晚饭、一次洗澡、一次散步和一次读报的时间,看完之后便去睡觉了。第二天起来我去爬山,埃里卡抢占了我的身体,她跟随我,在山路上拐弯的时候她也拐弯,在停下休息的时候她也停止。早晨的光照在东塔上,在另一座相隔距离五百米以上的山峰上投射出塔的影子,像一根陽具,没有人发现这个影子的造型,除了埃里卡和我。埃里卡和我参与了这场“看”,埃里卡可能跨越我的界限,抹掉我头脑里打造得很华丽的想象,她希望看到她的主人有毛病的一面,有斑点的皮肤、脓包、伤疤、皱纹、多余的赘肉,闻他们的脚,汗臭,吸他们留在面巾纸上结成板块的精液。穿着中性米色服装、身材娇小的埃里卡镇定自若地站在成人电影录像厅里,几个男人对她投来嘲讽的眼光,她挪用他们的观看权和性主动权,以生命为代价。

最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电影《钢琴教师》剧照,在文章标题下,DVD版本,有戛纳电影节获奖标志,埃里卡和克雷默尔抱在一起,埃里卡像一条水蛭一样吸附在少年身上,她的大腿出奇的瘦,无力地向后搁在厕所地板上,伊莎贝拉·于蓓尔在电影《包法利夫人》里扮演爱玛时可没这么瘦,虽然她看人的眼神还是那样的神经质。厕所一幕克雷默尔由男孩变成了男人,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一转变在瞬间完成,他知道了身上的东西不能伤害,这是男人的尊严。一位男生在练习钢琴,埃里卡双手交叉若无其事望着窗外,光从外面照进来,落在地上,落在琴谱上。埃里卡指出男生弹奏错误,重新来过。埃里卡收拾琴谱,墙上是舒曼的画像,埃里卡走到挂有舒曼像的墙边,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女人叫埃里卡,男人叫舒曼,是舒曼而不是舒伯特。舒伯特,这个患有梅毒的音乐家,耶利内克为他写了一本小说《少女和死亡》、一个剧本《女魔王》、一篇评论《被太迟走上的不羁之路——关于舒伯特》。《钢琴教师》主导音乐是《冬之旅》,挂在埃里卡房间里的应该是舒伯特像。舒伯特像个冤案,耶利内克为他鸣冤平反。我在书架上寻找《冬之旅》,结果只找到舒伯特交响曲,下午我播放了第三交响曲。我重新找出2005年第二期《世界文学》,这期刊登了耶利内克作品小辑,印有《钢琴教师》的德文版本封面,《钢琴教师》被译为《女钢琴教师》,封面上一个赤裸的半身女像,从胸部以下到膝盖线条弯曲,一架木刻似的钢琴(只三个琴键)伸往女体内部,那块黑键酷似女体的三角区,钢琴无疑是一个象征,它完成了女教师埃里卡作品的弹奏,又像一具男根刺向她的身体。电影最后一幕,埃里卡在剧院门口准备谋杀克雷默尔,人群向她拥来,她看见了克雷默尔,他朝她莞尔一笑,向她招呼,教授!在小说第二百三十六页和第二百三十七页,作者用四百多个字描写克雷默尔的笑,有意将一个谋杀场面延宕开来:“他们不得不开怀大笑。他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耶利内克不失时机地描写阳光下闪光的窗户,室外阳光明媚,无人知觉这个女人内心的荒凉。埃里卡从手袋里拔出尖刀刺向自己的胸膛:“刀应该刺向她的心脏,而且在那里转动!”我不禁惊呼,卡夫卡的声音传递到了耶利内克身上(“一个人的双手扼住了K的喉咙,另一个人将刀深深地刺进他的心脏,并转动了两下。”——卡夫卡《审判》)。

责任编辑:田静

猜你喜欢
埃里洛丽塔舒伯特
洛丽塔裙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当足球遇上F1
一块儿看日出
日历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
舒伯特与《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