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核心素养培育的源头

2019-09-10 07:22杨莉张红霞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研习家国田野

杨莉 张红霞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培育、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更是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重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年来福田区开拓出核心素养培养的另一途径——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田野实践研习活动,使核心素养于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令参与者大获裨益。本文仅就田野实践对培育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家国情怀素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做简要阐述。

田野考察不仅是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论,历史学也有着悠久的田野传统,史学家们一直努力走向田野,以获得对史料语境的准确理解与把握[2]。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依托中山大学历史系优质资源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田野实践研习活动,于今已是第二届。2019年暑期,深港澳三地学生在“参与式”、“探究式”、“研讨式”、“情境体验式”等综合研习模式中,体会田野研习的乐趣,初步了解并学会在田野中解读史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找到历史研究的源头

我们带领的田野考察第四研习小组在走访简村时一路跟随中山大学温春来教授,温教授的专业素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令这场探访鲜活而生动。

1.史料实证原来如此

探访简村北帝庙时,温春来教授问:“大家是否知道北帝庙重修的时间?”按照惯性思维,我们认为一些祠堂、寺庙等古迹在文革时曾遭到大规模破坏,所以北帝庙应该是文革结束后得以重建或修葺。温教授微笑着提醒大家:“不能靠猜测,来到历史现场要用证据来说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生们纷纷在寺庙的各个地方寻找文字记载,并很快在廊柱上找到了答案:道光乙巳嘉平(1845年农历12月)。这个小小的插曲润物无声地将历史研究的“实证法”植入人心,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黄瑜浩同学说:“我第一次知道了田野考察是什么,也开始明白学习历史不应凭主观判断,而是要自己去实际探究、发掘史料、理性思考,从多方面来看待问题。”

在简村,我们还知道了社稷碑的含义,了解如何从寺庙修建的捐款中提取各种信息,并学会将这些信息依时序进行排比……这些知识和能力是中学教材上没有的,却让我们开始懂得如何运用史料。深圳福田中学罗琳在研究报告中说:“我是一名面临新高考改革的高一学子,在这次历史田野调查活动中,我认识到了另外一种可以跳出固有思维和‘独自苦思’的死循环的历史学习方法,田野让我有兴趣去研究更鲜活、更真实的历史。在准备好田野问题后,我会面临许多陌生和未知,也会衍生出许多新的疑惑,要多思考、多发问、多合作、多交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种方式不仅适合探究历史,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

2.历史访谈我们来真的

探访北帝庙时遇到两个守庙的老人家,学生自发地围在他们身边进行访谈。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田野访谈方法,迅速分工合作:港澳学生用白话提问,其他小组成员有的拿出笔和纸记录,有的用手机录音、拍照或录像存档,那样的场面温馨而和谐。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的生硬而尴尬的小组合作,在田野研习现场自然而然得以高效实现。学以致用,比语言的教化来得更深刻。

作为带队老师,我们以为这样的访谈很短暂,或许会流于形式,但是田野考察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一直超出我们的预料。代际沟通一直是社会难题,然而在北帝庙学生们仿佛找到了密码。从几个学生发问开始,学生们陆陆续续分两批围在两个老人家周围,一直交流并记录,老人的回答也越来越认真和仔细。如果不是行程必须继续,这样的口述历史和访谈还会进行下去。这样的田野研习实践令学生感受颇深,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黄瑜浩同学事后总结时遗憾地告诉我访谈没有做好。听起来是遗憾,却孕育了历史学习的火花。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松塘翰林村的历史遗存特别丰富,除了世大夫家庙、昭示松塘村科举辉煌历史的功名碑、各种家塾等,孔圣庙的讨论是我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孔圣庙虽然打着孔子的招牌,却供奉了文昌帝君、魁星和孔子先师三个牌位。进入孔圣庙我们看到两边墙上挂满了祝福学业的可爱福牌,参访的学生一个个仔细阅读,认真参拜。大家从祭坛上三尊神像的行礼手势中确认了孔子像,从祭坛上的佛经了解到三教合一的史实,但在文昌帝君和魁星像的分辨上却出现了摇摆。就在师生们笑谈历史的过程中,福田中学的黄海彤同学告诉我们中间的是文昌帝君,最左边的是魁星。大家问她是怎么确认的,她说刚刚百度了两者的形象和信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来都是双向的事情。

二、找到家国情怀的源头

家国情怀 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探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3]。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单单靠课堂教学和有限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老师在课堂实际操作中也容易陷于生硬说教的境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培育家国情怀,田野实践更高效、更温暖、更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組织相互不熟悉的深港澳三地师生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共同生活、学习、交流并完成小组任务,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考验,更是对学生的锻炼。我们不仅在田野研习专业知识的衔接、传导方面煞费苦心,更在三地学生的融合上仔细推敲,精心安排。尤其在这个事务纷扰的夏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同源是研习、融合的基础

福田中学罗琳在研究报告中写道:“香港、澳门的同学好学、好问的精神很是让我敬佩,也值得我去学习。虽然我们的课程内容、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有些小差异,但是他们仍然对内地同宗同源的文化充满兴趣,勤学好问,不计苦累。还有对于一些不会讲粤语的朋友,他们会很亲切热情地充当‘翻译’,让我们田野调查的访谈活动变得顺利而愉快!”

参访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开创者陈启沅故居时,恰逢旧建筑正在整修,因而我们无法进入,温教授就站在大门口讲述陈启沅办厂时的艰辛经历,两眼熠熠生辉的场景令人难忘,也让我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陈汉宇同学在研究报告中说:“村民之间血缘亲属的认同感,使得彼此间互帮互助,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宗族力量强大既表现在村民自主出资出力举办祭祀活动上,也能从陈启沅的事迹中窥探一二。在继昌隆缫丝厂的推动下,广东西樵轻纺市场成为中国三大纺织品批发市场之一。由此可见,当地宗亲的紧密联系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从三地熟知的祖庙、宗祠等文化载体,到书院、康有为等众人皆知的历史名人,师生的研习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对知识的探求中文化的同一性表露无遗。明德实验学校胡罗天同学在研究报告中说:“信仰是有力量的:村民的宗亲观念浓厚,有利于宗祠的保护。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好些传统的祭祀方式、庆祝仪式以及当地的一些传统活动,中老年人普遍比较重视,而年轻人知道的却比较少。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大力度让年轻人知道并认同这些历史文化,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明德实验学校黄瑜浩同学认为:“深圳是众所周知的移民城市,作为深圳移民第二代的我们,急需对‘故乡’文化以及‘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此次‘西樵田野实践活动’,既是对岭南文化核心的理学文化进行研习,也是将我们深二代与香港、澳门三地中学生血液中共同的文化激活的过程,它让我们产生共同的归属感。‘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和‘家国情怀’,是西樵山理学精神精髓,我认为没有西樵山所代表的岭南理学底蕴,或许就没有维新变法的康有为。”

上沙中学李嘉健在研究报告中称,“这次活动拓展了我的眼界,使我惊叹中国的乡村文化如此丰厚。而这种全新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打开了我学习历史的另一扇大门。近距离接触历史、触摸历史,重视第一手资料。历史不只在书中,更在生活中。”

2.沟通交流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如果说简村的统一讲解和参观令大家初步接触了历史知识和方法,那么在接下来的松塘村、苏村自由行中,学生们则进一步加强了融合。

因为是分组自由行,组员从开始的互不沟通到结伴而行,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港澳同学在活动总结阶段更是放弃了熟悉的粤语用普通话录像,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从尴尬到轻松,相互帮助,最后顺利完成拍摄任务。香港的黄静仪同学总结道:“有趣的地方在拍影片时我们会一起想如何拍才可以,老师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我们拍影片,我也很感谢我们组的老师帮助我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心出发的关心让我感到无比熟悉,我们这一组不能少任何一个组员,少了就不是第四组,少了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想感谢我的组员和我组可爱的老师。……希望未来还会遇上,再次增加友情。”

明德实验学校黄瑜浩同学则认为:“这次机会让我对港澳的同学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整个过程他们对历史真相的努力追寻、和我们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不同思考方式等都让我非常惊讶……”

上沙中学李嘉健说:“我认识了从港澳过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在田野中我们结为好友。中华文明是一根纽带,它沟通了大海,连接了三地。”

福田中学黄海彤同学表示:我和同行的女生因历史、因这次田野实践活动而相识相知,也一起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且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很高兴可以认识她!

作为此次田野实践研习活动的策划者与指导老师,我们在整理同学们报告的过程中一次次重温研习行程,欣喜于他们的体验和收获。回到历史现场他们真切地理解了为什么近代中国机器缫丝的轰鸣声最早从简村发出,为什么松塘村诞生了那么多翰林,也理解了在近代历史上是什么让康有为有了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底气。最为关键的是,来自深港澳的学生们同根同源,他们和当地村民说着同样的方言,他们最温暖的乡愁在这里被唤醒。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王昱凯说:“本次田野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我们与来自澳门、香港的同学一同合作,对文献进行了分析,对当地居住者进行了采访并且一同整理了访谈资料,过程中我与港澳同学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使我对粤语有了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田野考察作为一种历史学习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从文献走向现实,了解到当地真实的人文百态以及历史的延续。”

一次难忘的田野研习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师生们理解了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让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在交往中求同存异,学会彼此尊重与包容,理解与欣赏。三天很短,未来很长,福田区教科院借助中山大学强大的教育资源,以“走向历史現场,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的田野教学实践,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学生们的收获让我们深受鼓舞。齐鲁学院齐健教授对我们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福田区开展的田野实践研习活动不仅仅面向教师群体,更面向学生,体现了深度学习以及让学生“像史家一样研究”等理念,是当前有前瞻性的课改实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探索。

【注释】

[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2]温春来、黄国信:《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导言。

猜你喜欢
研习家国田野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