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2019-09-10 07:22付华敏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田野中学历史

付华敏

田野调查最初来源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eild work),即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后来发展成社会各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以来,国内历史学的学术研究重新兴起了走向田野之风,我们将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称为历史田野调查或田野史学。从人类学的角度,也被称为历史人类学。

一、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

1. 历史走向田野的目的与价值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已总结出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行万里书,读万卷书”,即读书与实践二者并行。历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史走向田野是历史学本位的要求。[1]从书斋走向田野,可以在真实历史情境中避免史料误读,促进学术新发现。

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不同,历史学调查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在历史与现实当中寻找一个连接点,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调查可以反观历史,补充史料记载,更清楚更立体地展现历史面貌。[2]在田野中搜集各种遗存,如碑铭、建筑遗迹、家谱遗物等,通过访谈来积累口述史资料。田野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弥补已有文献资料的不足,是获取历史学研究资料的有效途径。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乡土中国”。基于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要了解中国的都市必须先要了解中国的乡村,乡村保留着中国比较传统的宗族、信仰,到乡村去做田野,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田野调查就是要走进活的历史,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历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架构。[3]在田野中进行历史研究,早已成为一种学术趋势。

2. 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历史教学走向田野

以往的历史教学从中学到高校,基本以书斋中教师的灌输传授为主,但随着历史田野调查方法的兴起,一些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走向田野越来越成为必须的教学方法之一,甚至成为一门课程。国内走在前列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等。学者们发表了一批指导田野历史教学的论文,阐述了历史田野调查的目的、特点与方法,总结了在田野中历史教学的流程与意义,为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目前本科和研究生田野历史教学的研究成果得知,田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讲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发现学习等教育理论。

3. 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的必要性

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中学历史田野教学不仅仅是历史学习,还综合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基础才能搜寻到有效史料,带着严谨、好奇的科学态度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着健康的身体才能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轨迹,以同情的视角才能与当地居民有效沟通。田野调查更注重对小人物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是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还增强了文化基础,促进了自主发展,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自主性、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整合性。[4]田野中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到历史真实情境中,通过文献和田野整合各种历史资源,发现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从而生成真实、独特的历史感悟,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

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还适应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的趋势,促进教学相长。在田野历史教学中,学生角色地位发生了转变,在学习者基础上转变为研究者,主角由老师变为学生;教学场地从书斋走向田野,由书面记载回到历史现场;史料上从利用给定文献资料回到搜集各类文本遗存,由注重文献到兼顾仪式、访谈与传说;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单打独斗到集体讨论和分工协作。[5]

二、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的方法与流程

中学历史田野教学,与本科和研究生的不同在于:其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差异巨大,导致学情不同,中学生欠缺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足够的史学方法训练;其二,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也普遍不如高校教师;其三,中学课程资源以书面和校园为主,没有高校成熟的历史田野课程资源体系,缺少经费支持、行政安排和安全保障。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的方法,可以借鉴高校,却不能照搬。需要基于以上实情来实施中学历史田野教学。

1. 选取田野点,取得经费支持

中学历史田野点的选取,必须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历史研究和学生兴趣相结合,同时需要取得政策和经费支持,有四种情况:

第一,教育部近年来多次下达研学旅行文件,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6]基于历史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根据研学旅行地点就近和文化典型性原則选取田野点,无需额外考虑经费问题。但受限于研学旅行的行程安排,建议和学校做好统筹安排。

第二,以课题研究的名义申请经费,带领学生进入田野调查。课题研究的自主性较强,研究成效突出,但风险也较大。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在安全和交通便利的基础上,在当地或附近城乡选取合适的田野点,教师在实地考察后,设计田野方案。

第三,自主开发田野点。选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完善、适合长年田野教学的地点,由地方教育局或学校出资与田野点负责单位合作,逐渐开发为成熟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和社会实践活动点。

第四,借用高校现有成熟的历史田野点。如此最为便利,通过高校与中学的多方位合作,为中学田野历史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2. 规划时间、选拔学生,设计历史田野活动方案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需要长期实地观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历史田野也往往持续数周,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建议初中6-7天,高中8-10天。[7]教师可以综合研究任务、经费和客观条件,进行为期3-7天的中学历史田野教学。

历史研究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探究精神有较高要求,因此必须选拔学生进入田野,以新课标中历史素养水平3-4和研究热情为基本标准。高中历史学科的选修班级则可统一安排。而后教师需要设计详实可行的历史田野活动方案,包括田野前的准备工作(文献资料搜集、学生培训、生活交通安排等)、田野阶段安排和田野后的成果。

3. 田野前:做好知识储备和组织准备

学生进入田野前,务必做好知识储备,这是田野顺利开展的前提。田野调查方法可以邀请教授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不仅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教师更要提前学习到位。由教师搜集田野点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自然地理材料、家谱、祠堂、碑刻等,按时间顺序分类编纂好,对于过于晦涩难懂或不重要的信息可以标注出来,减轻学生负担。

与中大本科生田野中解读文献不同,中学生需要对田野目标和任务有基本了解,在田野前充分解读文献资料,在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关注同类问题的学生可形成一个研究小组。此后的田野和讨论、研究,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4. 田野中:带着问题进入田野观察访谈,及时整理笔记探究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田野,才能有目的地搜寻史料。观察和访谈,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要将自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参与观察,做好记录,包括客观观察到的和个人主观的感受。访谈是搜集口述史资料的必要手段,在具体访谈中可以掌握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生活阅历、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会从另一面折射着相应的历史背景,但要慎重甄别被采访者的态度和口述资料的确切性。[8]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前列好对研究主题有价值的访谈提纲,有助于提高访谈的有效性;还可以就同一个主题多选择几个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友好的态度,尽量让被访者的回答保持中性与客观,并及时给予适当的、中性的反馈以便于对话的持续。[9]

除带笔记本记录外,用手机进行拍照、录音、录像也很有必要,便于及时整理当天的田野笔记。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每天遇到的问题,结合文献和新发现史料尽量梳理出符合时空观念、逻辑性的历史脉络。

5. 田野后:研究成果完成与汇报交流

不同小组研究方向不同,需要提交不同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缘起与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观察和访谈笔记整理)、研究成果(小论文或历史故事)、研究感悟等五个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研究成果的形成最难,这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反复修改。他们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来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史论结合,并用历史术语阐述出来。教师也可以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形成论文。

最后需要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可以在校园展览或班级宣讲,还可以整理成册),教师论文择优发表。如此可以调动学生研究历史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性,促进历史田野教学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走向田野的案例与反思

2019年元旦假期和暑假,深圳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教科院联合香港中史教师会乃至澳门三地,共同举办了两届为期三天的中学生历史田野研习活动。暑假的研习活动借用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成熟田野点——佛山西樵的简村和松塘村,并借鉴其田野模式“选择田野点→收集田野点相关文献进行汇编→学员阅读研究文献→开展田野考察→小组讨论(形成“故事”文本)→汇报交流”,[10]基于中学生学情,设计了历史田野研习活动方案。

最终从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学生对于研究目的与方法都有基本了解,部分学生能够基于关注的问题形成一篇符合历史逻辑的小论文。有位学生在田野调查后将简村与松塘进行对比分析后成文,只着力解决一个问题——“为何松塘能‘科甲蝉联’,附近的简村却不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田野资料进行论证:一是历史因素,与松塘区氏太始祖宋儒士的身份有关,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区氏的迁徙促进了岭南理学的发展,也导致松塘形成了“崇文重教”和“忠君报国”风气。学生还在田野中发现此风气的深远影响,松塘不少户人家门口出现“光荣军属”的荣誉称号,2013年还成立了“松塘区大典奖学金”励学。这是文献史料中不会出现,唯有在田野中才有的收获与感悟。二是宗族因素,区氏单姓宗祠的力量强大,松塘村的祠堂位于村落核心,地位可见一斑,三房的相互扶持和良性竞争促进了松塘的共同繁荣;而简村有七姓,族谱资料中体现了不同家族之间的资源竞争。三是对教育的态度和相关信仰不同,松塘大举兴办社学和私塾,重视对魁星和孔子的信仰,孔圣庙至今香火鼎盛;而简村以祈祷风调雨顺的北帝信仰为主。

将高校成熟的田野资源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并邀请高校田野专家进行指导培训,这是本次活动卓有成效的重要條件。深港澳三地中学生的历史田野研习活动,不仅促进了深港澳同胞的友好交流,还在基础教育中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促进了高校与中学的双向合作。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也提高了他们搜集与解读史料、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中学田野历史教学给师生们带来更多创新和挑战。反思整个田野教学过程,我们需注意:做好教师和学生历史田野方法指导,尤其是访谈的培训工作,增强学生将田野与文献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确保教师的全程参与指导,落实田野笔记的整理记录工作,跟进学生研究报告的攥写,为学生成果的展示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平台。期待田野教学可以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重要方式。

【注释】

[1]黄国信:《走向田野: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

[2][8]谢咏梅:《历史学田野调查在研究生教学当中的运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9期。

[3]黄金:《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4]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历史教学》2017年第23期。

[5]钞晓鸿:《走向实践的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田野调查》,《历史教学》2012年第20期。

[6]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周维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地理教学》2019年第5期。

[7]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袁书琪:《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地理教学》2019年第6期。

[9]王仲杰:《教学田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第4期。

[10]毛威,廖孟迪:《在“西樵田野教学”里的实践与反思》,《贵州民族报》2018年11月30日( B03版)。

猜你喜欢
田野中学历史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