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郑德荣精神 做优秀思政课教师

2019-09-10 07:22孔德生
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郑先生教师队伍党史

孔德生

郑德荣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终身荣誉教授,2018年5月3日因病去世。郑先生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并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时获评全国“改革先锋”的殊荣。一年多来,学习郑德荣教授的热潮始终在吉林大地上广泛掀起,并在全国各地持续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后,深入学习并大力弘扬郑德荣精神,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作为郑先生亲手培养的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1996级博士研究生,回顾自己追随先生的22年,真切感受到先生学问上是名家大师、在工作上资政育人、为人宽厚仁爱。他开创了东北师大党史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三个博士点之一。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和贡献,完全凭借他在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卓著学术成就。郑先生既做领导又当教授,属于真正的双肩挑人员。其实,他更愿意当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他既注重发挥党史学科服务现实的资政功能,又注重对学生特别是亲自指导的研究生从学识处世品格等诸多重要方面进行全面教育,真正履行了资政育人的职责。郑先生因业绩突出而从系部负责人提升至副校长的重要领导岗位,但他从不把自己当做领导,从来不拿官腔摆官架子,始终如一地平易近人、谦恭和气,根本看不出是位副校级领导。他既坚持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工作有声有色,人缘很好,群众口碑相当高。同时,他是党史学科的领军者和代表性人物,但他没有丝毫的学霸作风和学阀作派,他谦和民主,讲究以文会友,以理服人,与学界同仁平等交流,颇受欢迎。他不媚上,不欺下,对党史学界的年轻一代充满关怀关爱,力所能及地予以帮扶提携,深得晚辈后生们的敬重和爱戴。

正式投身郑先生门下深造,特别是博士毕业后十几年间与先生的持续深入的交往,让我深刻认识到先生的师德师风之非凡。一是学术上追求卓越。郑先生挚爱自己从事的党史教学研究工作。他方向明确,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得当,立足经典原著,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勤奋坚韧好学,善思,每天读书看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退休以来,每年发表十余篇高档次论文,三五年成功申报一个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出版一部学术专著。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标宏大,追求高远,成果显著,令人震憾,着实是高山仰止,令人叹为观止。二是思想上积极向上。郑先生比较传统,看不惯当下社会中的某些不正常现象,也正因为他不够现代不会拉关系,所以,退出一线的他在评优评奖评项目等方面明显地受到了某些不公正待遇。但他很快就会看开这些,重新恢复乐观恬淡,以更宽大的心胸平静地看待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得失。三是生活上充满爱心。郑先生是一位事业型的人,专心投入他所热爱的研究工作。郑先生也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善待家庭,钟爱伴侣,关爱子孙,家风纯正。这得益于郑先生这个大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里家外都有责任心,勇于担当。四是处世上注重合和。郑先生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注重合和二字。他强调“合”,合作,合力,合营,联合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办大事正事;他更强调“和”,和气,和善,和谐,追求和美。为此,他对人总是能够平等相待,积极引导,尽力相助。

作为我国著名的“红色理论家”,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毕生为党史立说、为人民立学、为民族立魂,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踏实实践者。其一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矢志不渝地传播真理,用党员本色、高尚师德、人格风范,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如何至关重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面临重大挑战,要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养,必须首先明晰其核心内涵与集中表征,认清其现今的整体表现及其基本经验,同时也要认清其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拿出切實可行的有力举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唯此才能实现其历史担当。其核心内涵,一是基本职业素质,二是必备职业能力,三是现代职业理念,四是鲜明职业意识,五是高尚职业道德,六是超凡职业精神,七是儒雅职业形象,八是完美职业人格。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终将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更集中地外显为7项职业发展力:一是学习力,二是思想力,三是创造力,四是调适力,五是意志力,六是领导力,七是执行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来讲可以称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能战斗的队伍。一是学识、专业、思想政治等基本素质较好,二是教学、科研、研究生指导等综合能力较强,三是在学生、家长、校内同行和社会各界之中的公众形象较佳,四是坚守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艰巨任务,实践证明他们完全具有这样的使命担当。但实事求是地讲,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素质能力弱化,二是进取创新欠缺,三是“精气神”欠佳,四是职业倦怠明显,五是建设成果虚高,六是整体形象下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社会地位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某些客观原因,便是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如定位不准、学习不够、动力不足、事业心不强等。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一要党和政府的切实重视和政策到位,这是关键;二要社会评价更公正和社会地位再提高,这是保证;三要自身加倍努力和内外兼修,这是根本;四要重塑形象与再造人格并重,这是目标;五要将其作为长期工程阶段推进持之以恒,这是基本前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既为思政课正式做出了定位,也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郑德荣先生当年本科毕业留校,担任马列课教员,也担任过马列部副主任,之后因工作需要转入政治系党史教研室,但他始终都是一名思政课教师,而且是一名教学水平高超、科研成果丰硕、对职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育人效果显著、师生有口皆碑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以郑德荣教授为楷模,发扬光大郑德荣精神,下苦功夫,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重要要求,让郑德荣精神成为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典型引领;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重要要求,让郑德荣精神成为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榜样力量。(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2018年度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郑先生教师队伍党史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郑先生的痛苦从哪里来
漂洋过海来爱你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