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图景与实现方式

2019-09-10 07:22黄聘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它涵摄“心理成人”“道德成人”和“理想成人”三重向度。以此审视和观照高校精神教育,其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成人;心理成人;道德成人;理想成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18-05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三维向度

国内首次提出“精神成人”这一概念的夏中义教授在《大学人文读本》中,明确界定了内涵,“成人”不仅仅是指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成熟,也不仅仅是个人在法律意义上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领取身份证,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层面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文潜质。[1]落实到大学生自身,便是看他能否在“灵魂发育”的本科四年敏感地、认真且持续地追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生存?如何生活?因此,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关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存在状态和精神境界的进化过程。在夏中义教授看来,“精神成人”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在对待和处理世间万物、社会人生的时候,有了一个内在自足持久稳定的价值标尺,不为世事变迁而轻易改变。因此,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内涵至少涵摄三个向度:

(一)心理成人

这是精神成人的逻辑前提。毋庸置疑,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基本表征,精神成人首先是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百科全书》(1995)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它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第二个方面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2]概而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协调统一,适应社会生活,并达到内心平衡或内外平衡。目前来看,心理学界普遍公认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1.正常的智力。2.情绪稳定乐观。3.顽强的意志。4.和谐的人际关系。5.健全的人格。6.正确的自我观念。7.适度的行为反应。8.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社会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协调大学生内部心理系統,推动大学生心智能力成熟,使其求得对客观世界反映下的正确认知,以确保用阳光健康心态助其实现精神成人,并通过外化行为的逐步改善,为其拥有幸福人生和美好生活奠定重要基础,亦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

(二)道德成人

这是精神成人的中心环节。斯宾诺莎曾指出:“德性的基础即在于努力保持人的自我存在(to preserve one's own being),而一个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4]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5]无论是德性还是德行,其指涉的道德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存在本身及其价值的提升和完善。人作为“存在”的“存在性本质”就是其生成性、未完成性,而这一生成性、未完成性标识着:当个体仅具有生物学新陈代谢功能时,仍是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人,惟其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确证其存在本质,从而走向“真正的人”的实现。道德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意味着个体需要不断接受文化传统的预制与社会道德规范的洗礼,将社会伦理精神与道德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一意义上,伦理道德或改变、影响着人的存在本身,并通过制约其人格生成、行为方式、道德秩序等,具体地参与“真正的人”的世界的建构,促使大学生从道德-精神的存在维度上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三)理想成人

这是精神成人的价值旨向。理想信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重要标识。有无理想信念、有怎样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具有重要影响。确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反思“我是谁”“我为什么活”“我应如何学习和发展”“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等诸多理想与现实问题,减少其心理上的不安、情绪上的苦闷、精神上的迷茫和行为上的矛盾,在形成正确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基础上,增强社会和自我满意度。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谈到:“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习近平在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7]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如何将个体人生价值(“青年梦”)的实现与新时代发展的机遇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担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增强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价值旨归。

二、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图景

(一)心理成人的现状审视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维度而言,心理成人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调查发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总体情况良好。近八成(77.5%)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作出积极评价,近七成(68.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抗压能力“非常强”或“比较强”。在消极情绪方面,经常或时常陷入负面情绪的大学生人数不足四分之一(23.9%)。在感到压力或陷入负面情绪时,超过七成(75.0%)的大学生能够选择诸如找人倾诉或积极参加活动等较为健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调适心情。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身体健康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大学生在参与心理咨询的意愿上总体偏低。调查发现,当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时,有近三成(27.3%)的大学生一般不会或绝对不会寻求心理咨询,还有近两成(19.2%)的大学生对是否寻求心理咨询持不确定态度。[8]究其原因,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这一代人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持续深入、开放逐步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新型传媒的体验者。在祖辈和父母倍受呵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同时又较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情感奔放,渴望交往,富有创造精神,然而心理素质偏弱,承担意识不够,抗压能力不足。在现代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的鼓动下,他们物质生活丰富充足,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现代传媒的兴盛和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这些“数字原住民”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导致他们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的封闭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减弱。由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之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95后大学生面对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紧张时,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

(二)道德成人的问题省察

从“人与人”这一关系维度而言,大学生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在与他人的交往实践中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是其精神成人的重要标志。所谓人格,在哲学的意义上,是对人“存在”的称谓,是对“我”“存在”的意识,正如冯契先生所说:“‘我’既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又是行动、感觉的主体,也是意志、情感的主体。它是一个统一的人格,表现为行动的一贯性及在行动基础上意识的一贯性。”[9]在伦理意义上,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同一性,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在处理各种关系和事件中,表现出某种始终如一的立场和原则。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学生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表现出双重面向: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良好,道德理性日渐加强;道德情感日趋丰富,为善意识日趋增强;道德价值取向多元,义利结合占据主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功利化明显,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诚信意识相对淡薄,道德相对主义公开化;道德选择犹豫彷徨,日常道德行为失范。究其根源,市场经济的发展契合了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由观念,民主政治的转型催生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社会结构的变迁亦使大学生获得了自由发展而不受传统家庭和学校限制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下工具理性的彰显、价值理性的缺失以及竞争文化的弥漫挤压着个人品德的生长空间,政治民主化带来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的相对分离弱化了维系个人品德的信仰力量,社会结构变迁引致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分化使得个人品德成为私人领域的自由选择。如何在多元文化和多样价值中引导大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理想成人的现实考量

从“人与社会”这一关系维度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守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信念不仅有核心,而且更是层次分明的信仰体系。因此,政治认同、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构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在主流上是科学健康的。政治认同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支持主流价值观引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和道路的选择充满信心。职业理想上,大学生普遍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确立,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和务求实效的精神。生活理想上,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把握人生”,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可“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的人生价值观。[10]当然,从另一个视角观测大学生理想成人,也会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总体趋向,就是由政治导向向利益导向的转变。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选择主要是基于政治因素的制约,其社会理想特别是政治理想主导着其他理想,那么,新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选择中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实现,显然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趋势。在职业理想上,更加注重价值选择的个体化、职业目标的理性化、评判标准的功利化,已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选择的典型特征。在人生理想上,也呈现“重物质利益,轻精神价值;重个人价值,轻社会理想;重索取,轻奉献”的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现方式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

现代社会,随着学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急剧增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等现实问题上将会遇到不少挑战,因而在心理上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脉搏,并适时加以正确引导和纾解,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也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针对95后大学生的生理特性和心理发展问题,尤其是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学习心理、性心理、生命教育等大学生最需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上,教育者必须进行重点关注和专门研究,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快队伍建设和相关研究,将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在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流程、规范等内容,并在學校主页开设相关专栏,畅通大学生参与心理咨询的渠道;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心理咨询的渠道,丰富心理咨询的形式,扩大心理咨询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调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

(二)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

“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是人类自觉地将个体类化的行为。”[11]换言之,德性培育是使人称其为人的教育,它必然与人的生活内在关联。因此,大学生个人品德的生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把历史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作为道德内容通过灌输的方式传递给道德主体,另一方面,充分重视道德教育的关键作用,“引导个体自觉加强德性养成,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成为自律、活的智慧”。[12]现代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范围和领域,同时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教育不仅需要传递社会道德规范知识,更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分析、冷静判断、自律实践的主体性能力。某种意义上而言,以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个人品德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及其实质是教育者以熏陶、浸润等教育方式,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移植传递到个体之中,针对个体特殊思想、意识、心理、情感的矛盾去塑造个体德性,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健全个体的道德情感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新时代条件下,多方位、多系统、多层次地培育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交往(特别是网络虚拟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精神,使其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形成宽容他者和关爱他人的公共精神,促使大学生在自身道德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有机统一,当是个人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

理想信念是个人精神发展的重要标识,是个人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巨大动力,也是民族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发展和建设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力军的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的幸福和命运。因此,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通过物质利益引导、主流价值引导和先进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新时代中国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利益追求与社会责任担当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关联不够,各种教育活动往往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影响力不足。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应以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为起点,通过科学精准的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及时全面的评价监督,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塑造力,帮助大学生在充盈自身精神世界和增进精神能量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婉莹,夏中义.大学人文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2][3]张宏如.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430,433-434.

[4]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5](英)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8.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30(01).

[8]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2.

[9]冯契文集(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10]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05).

[11]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31.

[12]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黄聘,广州美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向度”(项目编号:2017WQNCX080);广州市社科联2018年“羊城青年学人”共建项目“新时代网络文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研究”(项目编号:18QNXR71)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