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路径探究

2019-09-10 07:22胡伟坚
关键词:三全育人互联网

摘  要:基于互联网+“三全”育人,以A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优势,讨论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加大互联网+平台建设力度,多管齐下推进统战工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正确政治理想方向、互联网+“三全”育人模式、理论联系实际、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的建设原则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三全育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23-05

一、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优势

(一)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内涵和特点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内涵是指:“那些在中共党员队伍之外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联和相关的人民团体、文史馆、参事室和少数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等方面的知识分子”[2]。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方位有了新的定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也有新的特点。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占比高。具有思想独立、崇尚自由,受外来文化影响大、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有独特的个性、集体意识较为淡薄,功利思想较强、竞争意识强等特点。如A学校土木建筑学院有教师51人,党外知识分子26人,占比超过一半。其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占比近半,是主力军。另外,高等人才引进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高水平创新团队占比高。个别高等人才引进的“海归”有独特的个性、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但是团队协作能力强,对于政治的认同和参政议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82%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认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一党执政,对“到 2020年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否有信心”,83%的党外知识分子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1]。

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外来思想传播越来越不可控。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如各类学术交流会、技术探讨会等,其主观意识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容易背离党和国家的主流思想,在微博、微信群、QQ群等社交软件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思想和不当言论。如2018年4月25日,许传青因所谓宣扬“精日言论”,在讲授《概率论》课堂中,将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进行不恰当对比,宣泄个人的不满,而后被举报并在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曝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显而易见,这些不良思想的迅速传播将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主观意志反作用于客观行为,如果主观意识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就容易出现危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现象。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2]。新时代新媒体及其技术的運用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快,直观性强、受众接受性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青年占比较大,对于新媒体的学习运用比较擅长,掌握技术的能力较为突出,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自由,竞争意识强,团队协作能力强。2015至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建筑节能先进个人殊荣的胡定祥专家,作为一名党外干部,带领全委党外知识分子从实际工作出发,融入发展、推动发展,在经过不断摸索的过程,建立并完善了建筑节能推进机制和信息联络机制,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在助推青浦绿色建筑节能方面取得重大成绩。

二、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倾向复杂,意识形态观念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向深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和世界融合在一起。高校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国情与政党制度的认识不足,且受到各种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其在政治取向中较为模糊,缺少了坚定的理想信念[3]。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厉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外交流机会较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大。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容易受到“攻占”,意识形态观念总体上不强,对西方意识形态宣扬的价值观存在盲从的危险。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倾向复杂,意识形态观念不强。

(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缺乏组织管理,比较难形成聚力

高校知识分子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对待事物过于理想化,对于组织生活缺乏理解,在组织管理上相对涣散。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知识分子表示职称评审或课题科研任务重,存在个体单打独斗或者带学生团队工作的现象,竞争氛围比较激烈,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缺乏热情,往往功利性较强,比较难形成聚力。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年轻化严重,功利主义较为明显

进入新世纪,高校扩招越来越趋于广泛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主体已经成为80后的年轻一代。这个群体大多生育或长在改革开放后,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试水期的影响最大,往往容易受到西方普世价值体系的影响,利己思想、享乐主义盛行。总体上党外知识分子的个体价值观念积极向上,但是思想导向和政治参与都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4]。少部分海外留学归国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存在“崇洋媚外”、批判中国的现实、哗众取宠的现象,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参政议政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据调查发现: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与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意愿总体上比较强烈,只有少部分不大愿意参政议政与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说明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于参政议政的渴望和需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性较高。如图-1。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开展情况比较不理想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的占比近50%,说明了转变思维模式和意识观念,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图-2。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机制亟需完善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的占比达46.15%,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需要多方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在实践中完善,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如图-3。

(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发展好利用好平台建设,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平台建设是统战工作开展的门面和支撑,如图-4。

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思路

(一)加大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互联网+平台建设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影响

高校知识分子具有知识层次高的特点,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对比传统媒体建设融合性更强,社群化发展更加明显。首先,有利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交流的加强,可以很大程度的消除距离感。加强认同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扩大新时代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其次,有利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之间交流的思想及其实践创造活动得以快速传播,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再次,有助于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的监督引导与考评奖励,借助于新媒体可以开展有效的监督引导,把握其规律性和方向性。

2.借助互联网+平台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创造密集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搭建平台,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系广泛性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嵌入式模式向深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和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磅礴力量。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科研理论基础优势和专业理论基础优势,有效转化服务于地方生产制造,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1)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系的广泛性作用。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对外活动参与积极性高,集中在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岗位上“桃李满天下”,校友资源丰富,校企合作中与企业联系紧密,对外联系具有广泛性,纽带作用明显。

(2)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理论科研和专业学科优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学科优势,找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切入点,与学科特点紧密结合,比如处理好高水平工科大学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加强产教融合,为科研成果和专业技术服务于地方生产活动创造更加便利条件。

(二)开启新时代,多管齐下,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开启新时代,倡导政府候鸟式引育人才,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变人才引育观念,特别是对于缺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优势的中小城市,需要改变人才引进思路,需要创造平台,注重实效,强化服务,关注自我发展的需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造高端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关系网优势引育人才。如开展某一研究领域的技术研讨会、某一成果展览会等,并大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平台。加强思想引导,讲求实效,主动接纳、悦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到党内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创造更多晋升的机会,选拔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担任重要领导岗位,以资源优势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

2.充分尊重个性,容纳个人自由,发挥其优势和专长,各尽其能

选拔和任用人才要重视“务实”、“公正”。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先充分尊重个性,容纳个人自由。自古以来,越是突出的人才,越是独立独行、个性鲜明的现象明显,同时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尊重个性、容纳自由的有效机制,敢于大胆放手让人才去施展才干,更好地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和专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回应党外知识分子关切的问题,切实营造公平竞争和思想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不同个性的人才各尽其能,不因个性问题而束缚了创造力,给予个人自由的生活、工作环境。重点深入了解有较大影响力的突出人才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加大联系力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3.借鉴“中庸”思维模式,壮大统一战线队伍

在延安经济困难时期的毛泽东就曾充分肯定了“中庸”思维的积极因素,“中庸”思维可以与统一战线工作高度契合。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理解成既讲求统一,也需要斗争,既矛盾又统一。中庸的思维就是平衡的思维,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对于当代社会的统战工作来说,也就是要求讲求平衡,讲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统一”,又要兼顾“独立”,即主张共性的同时允许个性,只要“个性”不妨碍共性的发展,即可以密切合作。同时,在壮大统一战线队伍过程中,加快统战工作的程序化建设、制度化建设和全方位建设。

五、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设原则与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三全”育人視角,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应该立足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运用互联网+思维贯穿育人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人才是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说到底要靠人才,不可或缺。高校统战工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关注“人才培养”。坚持正确政治理想方向、互联网+“三全”育人模式、理论联系实际、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的原则。如图-5。

基于互联网+理念和“三全”育人模式,坚持政治理想信念正确是基础。提出加大互联网+平台建设力度,多管齐下,健全统战工作运行保障机制是实现“互联网+”“三全”育人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下去的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机制保障是互联网技术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规范管理。同时,“互联网+”“三全”育人视角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注重工作重心下移,重视基层统战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结果为导向,注重人文关怀。建立监控管控的合理边界,可以为统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证和安全保障。如图-6。

引进互联网+理念和“三全”育人模式,将同时带来人才队伍的竞争需求发展。高校统战工作,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互联网+“三全”育人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撑。坚持人才培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好地促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践行人才培养,在壮大统一战线队伍过程中,加快统战工作的程序化建设、制度化建设和全方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进入新时代,基于互联网+“三全”育人视角,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提出建设原则和实践路径,希望为统战工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路径探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59-660.

[2]刘学军.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

[3]总书记两会声音[N].人民日报,2017-03-15(009).

[4]柳澎.基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的工作现状和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19(36).

[5]龚蕊.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J].河北省社會主义学院学报.2017(04).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胡伟坚,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辅导员、助教;倪兵兵,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党总支副书记、助教。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互联网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