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唐诗翻译风格对比

2019-09-10 07:22张雪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音韵选词句式

张雪

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唐代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唐诗在诗歌中占重要地位,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著名的古诗英译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而美国汉学家、翻译学家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也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书籍,两人对唐诗的翻译有各自的风格,本文选取他们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作《春望》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音韵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许渊冲和巴顿·华兹生在翻译唐诗的不同原则和风格,从中学习两者的优点,吸取其精华,对今后的翻译学习作指导。

关键词:《春望》;选词;句式;音韵;译者的风格

1唐诗与《春望》

唐诗,泛指唐朝诗人所作的诗篇。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对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文化、风俗、习俗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诗的不同风格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而杜甫就是现实诗派的代表人物。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大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对诗歌有重要的影响,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现实,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诗的内容深刻形象。

《春望》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都城长安春天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对当时时局的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家人、心系国情的思绪,充满了凄苦和哀思。全诗格律严谨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的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愁,尾联则强调忧虑和挂念之深导致头发变白稀疏,对仗精巧,感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2《春望》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许渊冲(许译)和巴顿·华兹生(巴译)都翻译过杜甫的诗,本文从翻译的杜甫诗选中选出《春望》,对两人的英译本进行对比,从多角度分析中国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与美国的汉学家巴顿·华兹生先生在翻译中国诗作时的风格和原则。

2.1 两个译本的字数和标点符号对比

依据表1,从单词量来看,许译使用的单词比巴译的多,巴译更为简洁,许译的相对详细。从行数来看,两位译者都严格遵循了本诗的特点,行数与原作保持一致。从最长和最短行字数来看,许译的字数更多,两位译者都没有完全按原句断句形式,相对自由。从标点符号对比看,巴译标点更多,断句多,单句简洁,与原文差别大,许译标点少,断句相对少,更接近原文。

2.2 两个译文选词对比

古诗句子较短,用词精准,每个词语和句子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所以值得细细推敲,认真琢磨。要解读古诗的意思,发现文体特征,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就更要从字词句入手,层层解析。

題目春望,许译“Spring view”,“春”字译为“Spring”,用“view”翻译“望”字,而“view”不仅有“观看、看、视野、景色、风景”的意思,同时还具有“(个人的)看法、意见、见解、态度”等深层次的含义,这个词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长安时局的兴衰感慨。巴译“Spring Prospect”,“Prospect”有“风景、景色”的意思,另外有“前景、展望、设想”的含义,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期望和期待。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翻译,许译是感慨,巴译是展望。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国破”许译为“war-torn land”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组合,“war-torn”意思为受战争严重破坏的;饱受战争蹂躏。不但体现了“破”,还暗示出了“破”的原因是战争的摧残,符合历史,让读者更能了解史实。巴译“nation shattered”名词加动词的组合,“shattered”有“粉碎;损坏;落叶”的意思,生动地描绘了都城国家被破坏的过程。“山河在”,许译“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小河、溪在流动,山川屹立不倒,两个动词分别表现山和河的状态,更加形象,与“破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巴译“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rivers”意思为河、江,“在”用了一个词“remain”,更强调山河此时存在的状态,与已经“不在的”国家做了对比。“城春草木深”,许译用“run riot”意思是茂盛,春天花草树木才会茂盛,暗示出了季节“春”和植物的状态“深”,虽然没有用“spring”,但暗含春意,给人以视觉的想象。巴译“spring, burgeoning”,2个词分别表达春天和生机勃勃,比较起来更为直白和直观。

第二句“感时花溅泪”,许译“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感”用“Grieved”意思是悲伤、悲痛、伤心,一方面为时间流逝而感慨,一方面又为当时长安的时局悲伤,一箭双雕。“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用了拟人的手法,借用花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花本来是美好的象征,借此表达诗人惆怅的心情,反衬效果更为明显。巴译“Feeling the times, blossoms draw tears;”,“感”用“Feeling”意思是感到、体会到,强调诗人的感受体验。“draw”催人泪下、使人流泪,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花的繁盛和国的破败对比,更加戳中内心的伤痛,用词简单,感受直接。“恨别鸟惊心”,许译“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cry”是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挂念亲人的悲痛感情。巴译“hating separation, birds alarm the heart.”“hating”直接地表达了原诗中的“恨”,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alarm”借景生情,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里两个译者都使用了独立主格结构,花和鸟充当逻辑主语,也理解为拟人,把花鸟当做人一样也会感时和恨别。两个译本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原文描述的画面,都产生了同样的视觉效果。

第三句“烽火连三月”,许译“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higher and higher”此处译者没有直译三月而是用战火的火势越来越大,形容战争持续的时间长。译文巴译“Beacon fires three months in succession,”此处直译,烽火连续了三个月,直白易懂。“家书抵万金”,许译“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家书”此处译为“Words from household”,家书更确切地讲是家人的消息,反映了诗人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迫切、期盼的心情。“weight”有“重要性”的意思,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更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受战争追害的人民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巴译“a letter from home worth ten thousand in gold.”“a letter”和“ten thousand”直译,词语简单直白,选词更为浅显。

第四句“白头搔更短”许译“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bear to”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看到眼前这破落不堪的景象,内心十分焦灼,搔首徘徊,踌躇忧虑的情景。“grizzled hair”指头发斑白的,可以看出诗人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青丝变成白发的过程。巴译“White hairs, fewer for the scratching,”选词简单明了,白发译为“White hairs”,“fewer”更稀疏,以简单的词语做到了忠实于原文。“浑欲不胜簪。”许译“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thin”来表示“短”,而没有选单词“short”,因为诗人想表达的并不是头发变短,而是焦虑过度导致头发稀疏。这2句的翻译,许译并不是一句句一词词对照翻译,而是从诗句的意义出发,把2句的意思巧妙地糅合在一块。巴译“soon too few to hold a hairpin up.”跟前一句一样,用“few”表示头发稀疏,更为直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还有许多解释性的语言和增译,词的选择上更有深意,在对本诗的理解上更深一层,维持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可以在不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体现了“解释性”的翻译风格;巴顿·华兹生更多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用简单直接的词语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表意清晰,更强调读者的可读性,体现了“忠实,可读性强”的翻译风格。

2.3 句式对比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句式是诗歌的外衣,要分析一首诗,就要关注其句法,从外到内一层层分析。

许译的句式特点是:釆用了直译加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句意上,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对应;句式上,也与原文也基本一致,在第二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间进行了断句,解释性的语言和膨胀诗行改变了原词的长度和结构,不但译出了句子本来的含义而且译出了深层次的意思和历史信息,使读者容易理解。这样不仅表达出了诗人想阐述的内容,而且还保留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基调,体现了其“形美”的翻译特点。

巴译的句式特点是: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句意上,忠实于原文;句式上,再现了原文的形式,与原文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变动,句式相对简洁,在第一二三四和第七句采用了断句,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式结构和顺序,保留了原诗的意义,体现了其更加注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程度。

两者基本都遵守了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对部分句子进行了断句,使诗的意思更加清晰,整个译文读起来更像散文。

2.4 音韵对比

《春望》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对仗、词性、结构和声调平仄两两相对,非常工整。韵脚“心”、“金”同属平声侵部。其中古汉语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有所出入,有的时候现代汉语拼音并不能完整的解释押韵。其中“in/en/an”在有些时候是可以通韵的。这首诗形象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和“悲慨”的感情基调。

许译第二句和第四句押尾韵“t”,第五句和第七句押尾韵“r”,体现了“三美”原则中的音韵美。巴译整个译文没有押尾韵,但通过断句,把长句截成短句,增加了译文的节奏感。

3 两者的翻译原则和风格

从许译可以看出,许译主要关注原文和原文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来进行翻译,重视创造一种源语信息发送者与目标语文化接受者交流的环境;而巴译则用目标语创造利于目标接受者接受的条件,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使目标語受众能够通过译文直接理解并感受原文要传达的意思和感情。

许渊冲,热爱翻译,把翻译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从事文学翻译六十多年,翻译的中国古诗堪称经典,形成自己独特译诗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先生在自己的翻译经验中总结翻译原则即诗歌中译英的三原则,即三美、三化、三之,用“三美”和“三化”的原则翻译诗歌达到最终的目标“三之”,即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三美指的是再现原作的音美、意美、形美,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之上做到音美和形美,而三化则指浅化、等化、深化,通过增词、减词或换词等方式,通过意译的方式达到神似。就翻译原则而言,从他的诗作可以看出基本都遵守了“三美、三化”,这也是许先生诗歌翻译的重点。他的译文不但充分地再现原文的深层次含义,而且注重诗的“美”,体现了“解释性”的翻译风格。

巴顿·华兹生一生钟爱中国传统文化,学贯中西,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翻译事业。他的母语是英语,他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中国历史经典著作,其风格肯定与中国人翻译不同,其翻译在不损害原诗内容的前提,更着眼于国外人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用浅白而优雅的文字把中国的诗歌以外国人可接受的方式进行阐释,那就必然会牺牲一些原文深层次的含义。他不注重韵律,强调的是字对字的意思表达、实意传输,没有考虑平仄,更多关注读者的理解,以西方接受为核心,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些表面形式的规则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体现了“忠实,可读性强”的翻译风格。

4 结语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一直是文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诗歌的翻译也有很高的要求,中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和美国汉学家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先生虽然有不同国籍,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在诗歌翻译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通过对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译本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和原则,并为今后的翻译学习作指导。

参考文献

[1]Burton Watson.The Selected Poems of Dufu[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2.

[2]许渊冲.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3]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2(2):6-9.

[4]黄丽鋆.从李煜词《虞美人》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看译者的不同风格[J].科技展望,2015(14):231-233.

猜你喜欢
音韵选词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选词写故事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读一读,选词填空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特殊句式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